APP下载

农村数学教学中“弹性作业”设计与应用研究

2013-04-29陈来法

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习题作业数学

陈来法

作业是学生数学学习中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交流的桥梁,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然而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却在作业布置上走上了迷途,“题海战”“一刀切”等还是赖以施教的办法,从而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机械、死板、枯燥……因此改革数学作业,使数学学习充满快乐,保持童真,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作业布置合理化——力求因材施教,使作业由“乏味”变“趣味”

1.习题目标层次化——使学生由浅入深达到最终目标

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最终描述,由于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习题的目标也必须有差异。以《除数是两位数的整数除法》的作业设计为例:

(1)基本题(都须完成)

笔算728÷56 325÷47

(2)选做题(可自由选择)

①笔算560÷14 4284÷21

②要使算式□50÷47的商是一位数,□里应该填几?要使商是两位数,□里可以填几?

这样设计作业,既针对了学生的实际,又体现了明显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不仅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了预设目标,自我检查本课所学知识,又满足了优等生的需要,从更高要求去探究知识。选做题中被除数是四位数的除法并非是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题中商的中间有零,这对于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弹性作业并非是降低练习的标准,而是针对学生差异性的一种灵活安排。

2.习题难度弹性化——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习题难度弹性化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具体做法是对尖子生实行“加餐制”,对“后进生”实行“会诊制”,发现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乘法分配律》为例,新课结束后,设计了三个级别的作业:

一级:3.6×72+3.6×28

(1.25+12.5)×8

二级:4.5×99+4.5×7.5×10.1

三级:5.6×5.6+5.6×5.4-5.6×8.4×7.2+0.84×28

一级题为基础题,能起到巩固作用。主要适用于学困生,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让暂差生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兴奋与兴趣,随之会去尝试二级题。三级题能起到拓展、提升的效果,从而再一次激起好胜心和求知欲。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3.作业题量自主化——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学生做同样量的作业,是当前农村作业的一大特点。这对于优等生来说,在完成基础练习的同时,的确还有时间来做一些拓展性的习题。而对于学困生来讲,同样的作业可能已是沉重的负担。这样不但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且学困生在老师的催促下不管作业的清楚度和正确度,草率了事,从而造成练习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成绩优秀的同学可以免做基础题,但前提是不可以出现基础题的错误。结果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虽然没做基础题,但都浏览过这些题目,达到了效果。对于学困生可根据个人条件,免做部分现阶段无法完成的作业,在完全掌握基础题的前提下,随后逐渐提高要求,增加习题的难度,从而慢慢接近优等生。

二、作业内容多样化——力求活跃教材,使作业由“枯燥”变“新鲜”

1.作业内容生活化——拓展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所学知识是有价值的,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和认知水平。所以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生活,布置有趣的生活式作业、操作性作业很有必要。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笔者布置了一项自主的课后作业:

①量一量自己房间的长和宽,并算出面积。

②你房间的面积是多少?需用怎样规格的地砖几块?

笔者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挑选作业,目的是不仅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也满足了优生的挑战欲。作业不强求一致,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与能力来主动完成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达到不同要求中共同获得成功的体验。

2.作业内容游戏化——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的作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我把家中的电话号码编成一个竞猜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问题展示:号码(1)是2与3的最小公倍数;号码(2)是最小的合数;……号码(7)是10以内最大的偶数;号码(8)是最小的奇数。

通过小组讨论写出号码。并根据老师的编题方法,让学生编一编家中的电话或手机号码让同学猜一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因数与倍数》一课中,如果教师一味地叫学生记或背,不仅起不到掌握知识的效果,也可能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

三、作业形式多元化——力求作业创新,使作业由“机械”变“探究”

1.操作性作业的介入——让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参与和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作业设计中,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拓展思维。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中的操作实践题:

师:画一个周长为16厘米的长方形,标出数据,并计算所画图形的面积。

生1:长5厘米,宽3厘米,面积15平方厘米。

生2:长6厘米,宽2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

……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逐个出示结果。并问:从以上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一作业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的。有的学生设计的长方形面积较大,有的学生设计的长方形面积较小,有的学生设计了一个长宽是倍数关系的长方形等。这样充满个性色彩的、没有标准答案的数学作业,同学们既没有觉得多而乏味,又取得了全面复习的效果。

2.设计性作业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笔者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教材,专门设计了一些画图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位置与方向》一课中,当学生掌握一般知识后,我放手把学生带出教室观察学校的布局,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并发挥想象,用学过的图形和喜欢的色彩来设计一下他们喜欢的校园。

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绘画、手工制作进行配合,这样的作业设计让他们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3.日记型作业的渗透——拓展学科间的联系

数学日记不仅让学生自主作业,回味获取知识的过程,还让学生充分和自由地暴露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独特思路,拓宽师生交流的情感时空,从而使数学作业更加丰富,数学学习更具魅力。

起初,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数学日记的写作,缺乏自主性和针对性。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教学中布置学生一周上交一篇数学日记,写作中只要用简短的语句反映数学问题就行。经过数周后,部分学生也慢慢养成了习惯并有了一定的成果。如《角的初步认识》中,针对于角与边的关系学生总结:一点引出两条线,两线一张成了角。称为顶点两条边,两边越开角越大。两边为一是平角,两边合并成周角。要说角与边的关系,只看叉开略长短……这些天真童稚的话语尽管不够严密,却闪烁着孩子们智慧的光芒,他们在日记中不拘泥于课本的限制,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大胆尝试,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谁能说这不是知识的再创造呢?

4.探究型作业的开发——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角的度量》一课,笔者在复习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两条射线组成了一个角,三条射线组成几个角呢?学生通过画、数得到角有3个。接着问:“如果再添上一条射线,可以组成几个角?”学生还是很快地得出有6个角。这时我出示了更多的射线,随着射线的增加,数角的难度也随着慢慢增大,学生不是数错就是不知道怎么数。此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规律探究:这些线与角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团队合作下得出:3条射线所组成角的个数是2+1=3(个);四条射线组成的角是3+2+1=6(个)……随之探讨得出:角的个数=(射线的条数-1)+…+1。这样探究规律的作业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全体学生参与到了知识的探究之中,而且使优等生有了拓展潜能的机会,培养了兴趣。

在“弹性作业”的催化下,很多学生学会了自己去探索、发现和总结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那些枯燥无味的“机械作业”已慢慢被弹性作业所替代,因为这样的作业设计更加多维。更可贵的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自主作业的安排下,他们对自己的目标有了充分的定位,从基础入手,在完成必须掌握的知识外,慢慢向较难的知识突进,因此进步显著。同时,这样的教学加大了同学间的相互影响,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竞争的良性循环,并形成优良的班风。

猜你喜欢

习题作业数学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快来写作业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作业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