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意想不到”捕捉语文课堂可以生长的“点”

2013-04-29崔佩君

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植树月亮老师

崔佩君

学生背景多样化、师生关系平等化、课堂结构“扁平化”是现代化社会的教育环境不可扭转的趋势。在这个背景下,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采用一个事先(在学期开始之前)准备好、单一、静态的教案规规矩矩地上课已不能适应新变化。在这种趋势下,就需要老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灵活的姿态来应对课堂上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不是学生简单学习知识的过程。那些瞬时出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有时让人意想不到,有时往往稍纵即逝,有时又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之中。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我们应及时去捕捉语文课堂可以生长的“点”。此“点”就是语文特有的知识点、语文教学的落脚点以及学生发展的聚焦点。

一、“意想不到”的课间情境,点燃道德之火

课间十分钟,学生调整状态,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同时,也是组织新授不容忽视的时段,有时还能找到道德教育的契机。

[片段]学校围墙外隔了一条不宽的路就是一片别墅区,不知怎么回事,那里“噼里啪啦”响起了鞭炮声,伴随着鞭炮还有五彩的烟火,霎时,茫茫的烟雾弥散开来,在学校上空形成了一张烟网,浓烈的火药味充斥着人们的鼻孔。那时正下课,许多孩子就在围墙内小花园玩。听到鞭炮声,他们纷纷捂着耳朵跑进了教室。一个孩子说:“烦死了!烦死了!”一个女孩子稚嫩的童音清晰传来:“讨厌!”教室里的同学麻利地关上了门和窗。有孩子说:“我们小孩子都不放鞭炮了,他们大人怎么还放呢?”当上课铃响起时,刺耳的鞭炮声停了,孩子们长长地舒了口气:“终于结束了。”

师:为什么说“终于结束了”?(板书“终于“)

生1:放鞭炮的声音太吵了。

生2:空气都被污染了。

生3:我刚才一直在想,快点停快点停,它总算不响了,我们可以安静地上课了。

师:说得好,“终于”就是表示所期待的事情发生了。我们期待鞭炮声能停止,我们期待空气清新。

师(望着窗外还未散尽的烟雾):你们看,放了鞭炮,连太阳公公的笑脸都不那么灿烂了,我们一下子感受不到春天的美丽了,我们可不能做破坏环境的人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

[思考]空气质量每况愈下,十面“霾”伏异军突起,节能减排,禁燃禁放已成当今一大时尚。可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中有些人依然我行我素、只图欢乐,大量燃放鞭炮,给空气添堵,为环境添乱,试问:这样的人道德心、责任感何在?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与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要融为一体。面对课前突然燃起的烟火,学生表示“讨厌”,巴不得“终于结束”。这一“终于”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破坏环境可耻!”原先设计《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导入语“几月几日是植树节?”“春天来了,柳树醒了,桃花红了。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正是植树的好日子。我们一起去植树。”就可以舍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讨论“终于”一词展开教学:什么情况之下可以用“终于”?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规范的词语运用规律。常言道:教无定法。这堂课的导入借用“有人放鞭炮”这一刚刚发生的反面素材,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时向学生传递了正能量——植树绿化,保护环境,点燃了学生的道德之火。

“终于”这个词在《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中还能继续挖掘下去:可以引导学生把“终于”加到“一棵绿油油的小柏树栽好了,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这个句子中,即“一棵绿油油的小柏树终于栽好了,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结合二、三自然段的相关内容,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

二、“意想不到”的节外生枝,实现教学多赢

有时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插曲,会打断甚至阻碍整个教学流程的有序进行。如果在课堂上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们应机智地应对,用幽默的话语来化解。

[片段]今天的语文课堂设在五楼朝南的教室,教室里有暖暖的阳光,还有暖暖的地板,很舒服。

课还是跟往常一样进行着。当老师领着孩子们读到词语“跺脚”时,好几个孩子情不自禁地跺了几下脚。因为地面铺的是木板,尽管孩子们跺得不重,但还是觉得声音蛮响的。老师伸出双手作了一个安静下来的手势,孩子们立马静了下来。老师也没有再多说什么。

等第二遍读到“跺脚”时,居然又有了两声清脆的跺脚声!同学们的目光朝着发出跺脚声的地方扫了过去,两个跺脚的同学吐了吐舌头,脸“腾”地就红了。

师:读到“跺脚”控制不住脚的是小孩,第二次再跺脚的人是傻小孩。(这个“傻”字用得好,比“笨”字合适,“傻”含有嗔怪的含义,而“笨”则是直接含有侮辱的意思。)

师:现在呢?他们不好意思了,那又是怎样的小孩呢?

生:是调皮的小孩。

师:是够调皮的,跺了一次再跺一次,可他们现在已经意识到错了。

生:是能知错就改的小孩。

师(点点头):此时的他俩是明白事理的小孩。

生:是幡然醒悟的孩子。

师(摇摇头,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字:言重了。)词典中说“幡然醒悟”形容迅速而彻底地认识到过错而悔改醒悟。

生(七嘴八舌):“幡然醒悟”这个词在这里用得不确切,他们只不过跺了两次脚,又没有犯多大的错。

[思考]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年幼的、生理和心理都尚不成熟的孩子,有时候批评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换个思路,换种方法处理事情,同样会达到效果,有时还会有意外的收获。就如这次的意外事件,在保护了两个年幼孩子的自尊心的同时,还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学生们又额外学习了一个成语。“语文课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要很好地沟通就要琢磨语言的表达特点,关注语言的形式,顺势迁移运用,有些词是褒义的,有些词是贬义的,在课堂上始料未及的生成性事件发生时,教师的主导地位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学生在更符合生活语境的环境下学到东西,其对知识的加工水平便达到了超越语言文本的更深程度,对知识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这对于低年级教学十分适合、有效,而教师作为“耕耘者、播种者、引导者”的角色就更好地发挥出来了。

三、“意想不到”的据理力争,凸显学生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片段]

一年级期末复习阶段,做句子填空练习:“天空中有____和____。”

生1:天空中有白云和小鸟。

生2:天空中有星星和月亮。

生3:天空中有太阳和云朵。

生4:天空中有太阳和月亮。

这一同学的话音刚落,有几张小嘴叽叽喳喳开讲了,意思不外乎:太阳是白天有的,月亮到了晚上才会出来。就在这时,有一只小手高高举了起来。老师让她发表意见。她自信地站了起来,说:“月亮和太阳在一起我看到过的。快要读一年级的时候,妈妈带我去海边玩。早上,我们去看日出,我看到了月亮,然后,太阳就慢慢地升起来了。”

孩子的声音很稚嫩,却向别的同学很好地解释了“日月同辉”这一自然现象。全班同学都静静地听着,他们似乎也在搜寻自己记忆中是否曾见过类似的情景。

正在这静谧的气氛中,下课铃声不期而至。为了能让孩子们有更多更明确的感性认识,老师赶快上网搜索“日月同辉”的图片,并通过大屏幕投影出来。图片实在太多太美了。孩子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学会了一个成语“日月同辉”:太阳从东方刚刚升起,与月亮共成一色,日月的光芒交相辉映。

[思考]现在的孩子真的不容小觑,就是她的坚持,她的力排众议,才很自然地很顺利地把全体同学的思路引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并且她结合自己的所见,很有说服力。如果换成是老师讲授:“太阳和月亮在一起是有的,这是一种很美的自然现象。”这样强塞给学生,他们可能会点头应允,但心里不一定会真正接受。一个才七岁的孩子,就有如此的胆量和见闻,全得益于她的旅行。当孩子旅行的时候,他们增加了见识,认识了更多的文化视角,真正见过的就比只在书上看过或者听人说过更有触动性,正是“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啊!学生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和道德的受众,不再是那些被动的接受机器,老师也不仅仅是那个只有威严而没有亲和力的输出端;相反,学生受到鼓励,随时都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提出自己的想法,因为他自信老师会倾听,那么课堂就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平台。不同学生受不同的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们的前期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都各不相同。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已有的阅读积累,进行必要的点拨,这样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帮助。

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把课堂中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预设好,那么,教学时无形中给学生画好了一个圈,让学生落入事先设计好的圈套,很显然,这样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只有激发学生充分的参与,才能让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为参与学习活动做好最佳的心理准备。根据课堂上的“意外事件”,把它当做教师自身和学生的生长点,便是具备了积极心理学的“成长导向”的心态,而非传统的“结果导向”“秩序导向”。课堂中意想不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背后,有着极其丰富而隽永的教学内涵可以挖掘和体悟。如果及时捕捉到了这些课堂中的生长点,就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

猜你喜欢

植树月亮老师
植树
植树真快乐
植树鸟的来信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植树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