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学习负担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3-04-29杨冬

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课堂

杨冬

现今小学语文学习往往是作业多、背诵多、默写多、分析讲解多,表达少、交流少、想象少、实践运用少。学生往往为了提高几分成绩进行重复练习,透支了学习热情与兴趣,失去了继续成长的空间,个性特长、创造能力受到限制。语文学习“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那么,如何为小学语文学习减负呢?对于小学语文学习来说,减负绝不仅仅指减去过重的学业负担,而应当指向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去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法和能力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是否有负担。笔者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现试对小学语文学习负担的成因及对策进行总结反思,以供各位同仁探讨、指正。

负担一:面面俱到广撒网,四顾茫然无所措

成因:只考虑到教得多一点,没关注到学得好一点

对策:一课一得,有的放矢——引向学习最清晰处

语文教学由于它的综合性所决定,涉及的方面、领域很广。一篇教材,可供学生学习的内容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一些“好心”的教师总想每次都让学生在教材中多学到一些,样样要抓。课课都想“面面俱到”可以说是语文学习负担重的原罪之一。

“面面俱到”的教学指导思想被认为是不科学的。因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把那么多“点”都学到手、学扎实的,贪多必然会消化不良。因此,教学中不应盲目地以“多”取胜,如果想要面面俱到,语文教学就不免流于烦琐而肤浅。针对这种状况,我觉得有必要再次强调“一课一得”的主张,这种做法对纠正语文教学烦琐化无疑是有益的。

1.目标清晰,敢于取舍

“一课一得”的“一”并非数学里的准确数,而是语文中的少而精。一课一得绝不是教学目标的减少,而是对于教学目标的进一步明晰,让教师很清楚地知道本课要教什么,花大力气去达成这个教学目标,甚至更进一步地做出取舍。有些东西舍去不讲,表面上看似乎学生学得少了,但是这一课舍去的东西,也许在今后的某课中又当仁不让地成为重点,或者这一课没讲的东西也许前面已经很好地学过了。因此,从长远和整体看,并没有丢掉什么,而且所学更加明确,也更加扎实。暂时的舍弃,保证了长远的取得,“有失必有得”的古训告诉我们:语文教师要敢于“放下”。

怎样合理取舍?教学苏教版六下《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时,我起初是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会生词、复述课文、感受人物、懂得寓意、学会劝说”五个方面,结果因为每个目标都想落到实处,到了课堂中就有了一种匆匆走过场的感觉,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也就少了,每一个目标都没有落实到位,留下了许多遗憾。后来,我再次上这篇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要,考虑到这一组课文(《三打白骨精》《词两首》《螳螂捕蝉》)的特点为“诗文精粹”,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于是,我把“一得”的教学目标定为“复述故事”和“学会劝说”,在教学时着重处理了少年讲的这个故事:首先在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时着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然后再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最后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生讲故事的时候,老师先扮演听众1——小孩,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故事;老师再扮演听众2——吴王,引导学生注意语气的转换,学会劝说别人。

2.整体备课,得得相连

“一课一得”的最大问题恐怕就是如何使得每一课的“得”能够做到有序有效,既不要有所遗漏,也不要反复地“炒冷饭”。我想,加强对课标年段特点的了解和把握,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和教材特点,强调备课的整体性,我们就能在一课一得的基础上,宏观把握,巧手穿针引线,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系统和全面。

备课的整体性就是指老师们备课时不要把每一篇课文当做一个孤立的对象来备课,而是要考虑每一单元课文的特点、考虑每一学期乃至每一学年的学习要求,甚至关注每一册教材的特点。当然,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我们或许没有能力关注如此之多,但是,至少关注一个学期、一个单元备课的整体性就是我们当仁不让的责任了,运用个人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对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教学点进行梳理,做到心中有数,统筹安排,整体备课,使语文课中“一得”的确定更加有序可循,环环相扣。

负担二:学习要求“一刀切”,无谓负担难认同

成因:只考虑到教学目标的统一,没关注到学习主体的差异

对策:因材施教,尊重差异——引向学习最合理处

儿童学情的最大特点是差异性,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同儿童及儿童的不同方面是有差异的,尊重儿童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学习结果的差异性、“最近发展区”的差异性,并使之成为促进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借力、一种资源。

老师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全体教学对象,要求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完成力所不能及的学习任务是一种负担,要求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完成一些已经掌握的学习任务又何尝不是一种负担呢?所以,“学习要求一刀切”势必导致学生学习负担的无谓增加,我们必须尊重差异,精确定位完成学习任务的对象,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合理地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对于识记类等相对简单的学习任务没有重视的必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生按照成绩好坏和能力强弱进行划分,而是要根据其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加以区别,进行精确地定位。比如擅长识记的学生就可以允许其对于一些识记类的抄写作业少做乃至免做,只要在默写检查时能够过关就行;长于思维、善于表达的学生就可以对一些理解分析的阅读题采用口语化的形式完成作业,不用次次书写,只要在平时的交流中能够展现出较高的分析表达能力就可以。

对学生的精确定位依靠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全面了解,也需要根据情况阶段性地加以调整。这样就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让其在语文学习的不同方面都能够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来集中精力巩固学习成果,使得学生的学习合理有效。总之,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明确学习要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中都获得成功,获得合理、扎实的发展,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负担三:机械重复太单调,枯燥无味难投入

成因:只考虑到教得熟悉点,没关注到学得快乐点

对策:氛围宽松,形式活泼——引向学习最快乐处

现今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负担还来自于课堂的枯燥单调,这是源于教师没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

新课标强调:必须改变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充分获得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觉得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从此会乐此不疲。所以,语文教学首先要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浓厚的兴趣更是持久的学习动力,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土壤。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且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也最容易产生创新的灵感。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充满愉悦与信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学习,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呼吸。如果不能创造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最佳作用,势必使得语文学习走向恶性循环的死胡同。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心态平等,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姿态出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掌控者,更不是替代者;二是交流平等,师生交流不能简单化,更不能粗暴化,教师要多多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和亲切感。

2.建立良好的感情纽带

人不是“学习机器”,学生学习具有丰富的感情倾向,是个非常人性化的过程。我们对这样的故事大多不会感到陌生:一个学生突然对数学产生兴趣,数学成绩突飞猛进,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特别喜欢数学老师。对于父母也好,师长也好,我们与之依恋的纽带越牢固,对之就越信任,越容易听其劝告,自然会更有效地向其学习。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感情纽带就能让学生学得快乐、积极,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了学习者和自己的感情倾向关系:“学生越信赖自己,即相信自己有能力把握有关的知识,他们就学得越快越好。”所以,尊重学生付出的努力,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地启发引导,以期待的目光等待学生的成长,树立“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的观念,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与语文学习建立良好的感情纽带,从而达到乐学、趣学、要学的目的。

负担四:课文理解“死”折腾,不会运用眼界窄

成因:只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研究,没关注到学习方式的变革

对策:自主探究、实践运用——引向学习最广阔处

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躲在课文理解的樊笼里死去活来地折腾,甚少关注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甚少关注课文教材之外的语文天地。新课标强调:语文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工夫,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不要光靠反复做题,应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

1.拒绝讲深讲透,强调语文实践

有许多老师在阅读教学时务求“讲深讲透”,生怕讲得不到位,却很少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新课标强调:在语文课程中,应该逐渐改变“告诉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语文知识解决问题。

老师追求讲深讲透,提出的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堂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实践运用的空间,把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注意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注意对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培养。

2.拒绝唯书唯考,强调学科活动

据统计,我国小学生的阅读量仅为美国小学生的六分之一,准确使用母语的能力更是乏善可陈。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坚决地革“进行烦琐的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的命,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阅读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大幅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语言文字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关注“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发展。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在语文学习中拒绝以书本和考试为唯一准绳,大力开辟语文学科活动的新天地。“年级讲坛、班级报纸、故事大赛、采访活动……”都是可以让语文老师和学生任意遨游的好去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悟、在活动中运用,不断发展和提升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只是我们所关注到的一些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负担。其实,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教学要六大解放”,再到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这些经典的理论无一不告诉我们: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负担,充分挖掘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尊和自信,获得知识和能力,体验愉悦和成功,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生动活泼,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美在课堂花开
背课文的小偷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