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水稻防灾避灾关键技术途径探讨
2013-04-29杨惠成
杨惠成
摘 要:分析了安徽水稻生产的主要气象性灾害的种类及影响,提出了防灾避灾害的关键技术途径及相应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水稻灾害;防避技术;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7-59-02
1 灾害影响
安徽是全国水稻生产的优势区域,国家重要的商品稻米生产基地,常年种植面积220万hm2,总产1 380万t,分别占全省粮食的33%和44%以上,水稻生产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全省粮食及国家稻米甚至粮食安全。水稻种植制度是双季稻、单季稻并存,为双季稻区的北缘地区,单季稻以水稻-小麦(油菜)一年两熟制为主,因此对温光资源的利用、生产季节的衔接要求严格。而气候属于南北方气候的过渡性地带,气象性灾害频繁,常发性的气象灾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主要有:
1.1 低温冷害 一是“倒春寒”。即3月下旬至4月中旬,因前暖后冷的天气,时常还伴随着连阴雨,对双季早稻和早茬口中稻的育秧带来危害,造成损籽、烂种、烂秧,尤其是近些年早稻盲目实行直播的,“倒春寒”天气常造成大面积的毁种、改种。因为早稻育秧要求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上、最低温度在5℃以上,并有3~5个晴好天气。如果低于这些气象条件,并可能导致烂秧。当长时间的低温阴雨、日平均气温偏低2~5℃以上,秧苗生理机能便会发生障碍而烂秧死苗;低温连阴雨还会引起腐霉菌病害而引起烂秧。生产实践证明,早籼稻幼苗,当日平均温度在6~7℃、连续阴雨达2~3d,就会造成烂根,天晴后便青枯死苗。二是“秋分寒”。常发生于9月上旬至下旬初,当日平均温度≤20℃(粳稻)-22℃(籼稻)、持续3d以上、日最低温度≤16℃,便会对双季晚稻和迟茬口麦茬单季稻的抽穗扬花造成威胁,极易导致空壳、瘪粒形成“翘穗头”而减产,特别是对于沿淮麦茬直播稻、因品种选用和播种期没有把握好的机插的单季晚稻,造成影响更大,甚至绝收。
1.2 高温热害 常年发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安徽省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段,当日平均气温达30℃、最高温度35℃以上,且持续3d以上,同时,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8℃以上、相对湿度在70%以下,对正处于抽穗扬花期的中稻造成授精结实障碍,高度不育,结实率下降而减产,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严重的2003年造成大面积减产和绝收。
1.3 干旱 水稻的生长季节(3~10月)都可能发生,重点是对中稻生产影响为重,尤其是水利灌溉条件较差的江淮丘陵和江南山岗地区,水稻发生旱害的机率更大,特别是用水量最大的泡田整地栽秧期缺水,造成“秧等田”现象时有发生,栽老秧,秧苗素质严重下降而影响产量、甚至不能适期栽插而影响水稻面积的落实和生产的稳定。
2 技术途径
2.1 早稻防避“倒春寒” 采用保温、旱育秧、栽插,淘汰直播种植方式。关键技术环节是采用保温措施,依各地生产条件由低级到高级可依次选用:地膜平铺覆盖、普膜小拱棚覆盖、大棚覆盖、工厂化育秧;最好采用旱育秧方式,旱育比湿润育秧播种起点温度可低2~3℃,且秧苗更耐寒,秧苗素质好;采用移栽或抛栽方式,淘汰直播种植方式。
2.2 晚稻防避“秋分寒” 培育长秧龄大苗秧移栽或抛栽,品种结构调籼扩粳。安徽省双季早、晚稻理想的品种搭配种植是早籼晚粳,水稻常年安全抽穗期沿江双季晚稻9月15日、沿淮单季晚稻9月10日前。据此,根据前茬早稻、小麦的让茬时间选用品种、定播种期,尽可能早播早栽。播种期的下限掌握在籼稻为6月中旬、晚粳为6月25日前,保证在“秋分寒”来临前安全抽穗。迟茬口一季稻要淘汰直播稻,麦茬稻采用机械化育插秧的,要选用早熟品种、粳稻品种,保证在低温到来前能安全抽穗。
2.3 中稻防避高温热害 合理安排抽穗扬花期,避开高温时段。根据当地茬口、水稻品种生育期、抽穗扬花期来调节播种期。如江淮中稻区:“双向”调整播种期,避开常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高温时段抽穗扬花。即空闲田、秋季易旱区的早中稻,提早到4月初播种,7月20日前后即可抽穗;油菜、小麦茬口主体中稻,推迟到4月底至5月初播种,8月中、下旬抽穗。同时,还要注意选用花期耐热性强的品种(组合),大面积的生产实践证明,三系杂交稻组合中汕优系列的品种对高温的耐性比特优、协优系列的品种强,两系杂交组合亲本中带有粳稻血缘的品种耐热性要差一些。
2.4 中稻防避插秧期干旱 江淮丘岗等易遇旱地区要早谋划,培育长龄大秧苗。即对于易出现栽秧期缺水造成“秧等田”现象的地区,育秧前早谋划,即扩大秧田面积50%以上,超稀播(播种量降低50%以上),坚持旱育(必要时加化学调控),遇旱不能及时栽插时能将秧龄延长到40~50d,甚至60d以上仍可获得较理想的产量。另外,若因旱没有秧苗栽插的可选用早熟的旱稻品种进行旱直播种植,有旱秧的亦可采用旱耕旱整地旱栽的办法,用少量的水浇灌,能够保证出苗和活棵即可。另外,在品种的选用上应尽可能选用耐旱性强的品种,因为不同的品种对干旱的抗耐力差异明显。据生产观察,一般旱稻比水稻品种耐旱,籼稻比粳稻品种耐旱,大穗少蘖型品种比小穗多蘖型品种耐旱,杂交组合有良好的耐旱性,杂交水稻中汕优系列组合耐旱性相对要强一些。
3 保障措施
3.1 技术推广方面 一是要大力推行集中育秧,有条件的积极推行工厂化、标准化育秧方式,利用设施调控温、湿度等育秧条件,安全避灾稳产。二是要大力推行机械化育秧插秧。这是水稻生产的发展方向,目前安徽省的中稻和早熟麦茬稻可大力推广,中迟熟麦茬稻和双季早稻可示范应用,双季晚稻可开展农艺农机双适应试验研究。三是推广以抛栽为主体的轻简种植方式。要坚决淘汰直播稻,机插秧目前还不能全覆盖的地区和稻作类型采用抛栽方式,且以无盘旱育秧抛栽为主,抛秧与手工栽插、机插秧形成相配套应用,相辅相成。四是普及灾害应急管理技术与措施,减轻损失。如早稻播种期应选择在“冷尾暖头、抢晴播种”,高温热害、“秋分寒”等灾害的防御,还要在肥水管理上实行健身栽培以增强自身抗性,灾害来临前,可预先灌水调节,灾后施肥等措施补救,等等。
3.2 组织管理方面 采用有效的组织管理,不仅能保障技术措施的落实,也十分有利于避灾减灾,保持水稻生产的稳定发展。一是扩大规模化生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宣传和引导让种稻向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集中,能有效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二是推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对于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要大力推广种子(秧苗)统供、代育秧、代栽插、病虫统防统治、收割等专业化服务。三是气象预报与农业措施紧密相结合。农业防灾避灾措施的制定和落实要在准确掌握气象性灾害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气象部门对灾害预报时间的提前量和预报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防灾避灾的有效性。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