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问题研究

2013-04-29李永强

安徽农学通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人力资本转型升级提升

李永强

摘 要:人力资本提升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中心环节,也是一项紧迫的社会工作,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影响因素包括传统观念的影响、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激励机制以及人力资本提升项目的选择等。人力资本提升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要及时地对提升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完善和推广工作。

关键词: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7-05-03

农民工是户籍在农村,但是长期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农民工现象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农民的一种自发行为,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农民工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并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农民工自产生以来,其经济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农民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农民工讨薪、户籍、工作条件到生活状况等,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可能与人们长期以来的观念有关,但是缺乏人力资本是阻碍农民工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拟对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问题作初步探讨。

1 农民工人力资本现状

人力资本是一个人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的总称,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包括教育、培训、干中学、医疗卫生以及工作迁移等。

农民工在学校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农民工中,1.5%未上过学,6.3%的文化程度为小学,45.5%的文化程度为初中,21.7%的文化程度为高中,13.5%的文化程度为中专,11.5%的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农民工在学校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本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主要与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有关。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前期阶段,教育水平对人生发展以及其以后的人力资本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农民工在接受了学校教育以后,就离开农村去城市打工。

农民工进入工厂后,由于知识和技能水平较低,一般从事简单的、繁重的体力劳动,经过简单培训就上岗操作,此后,便经常忙于日常的劳作生活,以及无规律的加班加点,致使农民工没有时间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而且,由于人力资本水平低,农民工只能获取较低的劳动工资,除去日常开支之后,农民工也没有财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这种情况长期下去,逐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缺乏人力资本的农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上已陷入困境,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

2 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意义和必要性

人力资本提升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中心环节,也是一项紧迫的社会工作,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农民工的转型升级之路 转型升级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经济要实现转型升级,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以优化产业结构;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哪方面的转型升级,劳动者素质是关键和前提条件。农民工群体是一支庞大的劳动者群体,如何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农民工自身要实现转型。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农民工可以提高自身职业竞争力,抓住经济发展机遇,实现职业生涯的转变。农民工通过自我转型升级,塑造新型的产业工人形象,融入城市社会经济生活,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在城市安居乐业,或者通过学习“充电”,掌握科学知识与技术,回到农村创业发展。

2.2 新一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提升 随着老一代农民工退出历史舞台,新一代农民工已经引起社会关注。在农民工群体结构中,新一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主力军和生力军。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一代农民工在人力资本发展上更具优势:(1)新一代农民工基本上完成了初中教育,一部分农民工还完成了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具备了人力资本提升的基础;(2)新一代农民工年轻、有活力,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正处于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具有创新发展意识;(3)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投资时间越早,收益时间越长,对人生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越大,此时的投资是人力资本提升的最佳时期。

3 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上,老一代农民工的目的就是多挣些钱,寄回家补贴或者盖房子,凭着劳力干一段时间就回乡里,没有人力资本提升意识。新一代农民工带着未来的憧憬来到城市,有着留在城市生活的愿望,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引导,对工作的具体目标不明确,主要问题表现在:(1)对以后工作的迷茫,许多农民工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城市对他们的容纳度不够,因此缺乏对人生职业生涯的规划;(2)新一代农民工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社会浮躁情绪的影响,盲目追求成功的机会和偶然性,忽视了知识和技能在事业成功中的支撑作用;(3)新一代农民工由于年纪轻,缺乏自身约束力。

除了农民工自身的传统观念以外,社会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认识也存在误区。长期以来,农民工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从讨薪、工作条件,到子女入学,以及户籍改革、城镇化和市民化,政府和社会做出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一些核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然是一个难题。事实上,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经常遇到的不是社会要提供给农民工多少待遇,而关键是支持和帮助农民工提升人力资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了,其他问题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解决。

3.2 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途径,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主要有农民工个人、政府、企业等。不同的投资主体具有不同的投资特征。

农民工个人投资是一些农民工走向成功的途径,这种投资是在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靠吃苦肯干和毅力坚持下来,他们通过干中学、业余钻研等方式,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政府和企业要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帮助他们在各个岗位上作出贡献,为其他农民工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虽然人力资本提升对农民工意义重大,但是个人投资在农民工群体中的比例并不高,多数农民工在工地或生产流水线上忙碌,由于从事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工作技术含量低,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并不强烈,政府和企业应适当引导,帮助农民工实现转型升级。

目前政府在提升人力资本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都实施了农民工培训计划,并且在政策上为农民工培训创造条件。政府在农民工问题上要增加投入,其主要理由有:(1)过去国家对农村教育投资不足,影响了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基础水平的提高,现在通过人力资本项目给予农民工适当补贴是必要的;(2)农民工为农村和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农民工自身能力和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政府通过政策扶持来帮助属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工人群是理所当然的;(3)通过实施提升人力资本项目,可以改变农民工的整体精神面貌,有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维护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从企业层面来看,由于农民工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所以农民工流动比较频繁,企业担心将农民工培养后,农民工技能提高了会跳槽离开,致使企业遭受人力资本投资损失。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双赢的投资项目,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能够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而且通过人力资本提升还可以吸引到优秀的人才。民工荒、技工荒问题,给企业带来一个重要的启示:如果企业不注意培养和留住人才,会使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不稳定状态。为了保障企业和农民工双方的权益,在人力资本投资之前,双方要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友好协商,并通过合同方式予以规范确立。

3.3 人力资本提升项目的选择 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有益于城乡发展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逐步有序地选择人力资本提升项目。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的分类标准,目前人力资本提升项目包括政府培训、企业培训、干中学、医疗保健和住房安置。项目的选择既要考虑共性的需求,也要考虑到农民工个人的不同需求。例如,住房问题是农民工遇到的主要问题,也是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需要,通过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可以系统地解决这些共性问题。再如政府培训,是使农民工向较高层次发展的措施,要考虑到农民工的不同情况和个人意愿,如果采用同一模式统一安排,并不一定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确定人力资本提升项目时,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农民工的真正需要是什么?另一种思路是采用教育消费券方法。政府统一向农民工发放教育消费券,农民工根据自身状况,自主决定学习什么内容,到哪些机构去培训进修,如果暂时不需要培训,也可以转让给其他人使用,这种方法惠及了广大的农民工群体,保证了政府投资的公平性,而且将如何培训的选择权交给农民工,通过市场配置培训资源,提高了政府投资的效率和效果。

4 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依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和一定的评价程序,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按照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评。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但是投资效果如何?是否受到农民工的欢迎?是否创造了社会效益?在实施人力资本提升过程中,要及时地对提升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完善和推广工作。

人力资本提升评价要坚持客观、公正、发展的原则,评价主体要兼顾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个人,评价指标既要包括经济指标,也要包括非经济指标,不但要考虑短期状况的改善,而且要考虑到以后的长期发展,评价指标的设计要注重内在因果联系,例如从农民工的满意度,到企业绩效的提高,再到社会环境的改善,采用一系列的指标结构形成系统的体系,科学、合理地作出评价,评价方法有平衡记分卡、层次分析法等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62-90.

[2]《南方都市报》特别报道组.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洪流[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2:340-350.

[3]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50-68.

[4]李莹,周永新.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变迁: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 (5):108-116.

[5]张国胜,陈瑛. 社会成本、分摊机制与我国农民工市民化[J]. 经济学家,2013 (1): 77-84.

(责编:陶学军)

猜你喜欢

人力资本转型升级提升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