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2013-04-29王秋实
王秋实
摘 要: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不断深入、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前提下,作为祖国未来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建设问题已成为高校、家长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考查,在问卷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当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解决途径:重视道德,义利统一;德智并重,全面发展;公私兼顾,重视集体;求真务实,尽善尽美。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现状;道德建设;传统道德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17-02
当前社会上一些领域和地方道德失范,是非、美丑、善恶等界限混淆,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进行腐蚀,因此,如何科学地认识、评价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加强道德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此种认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要求“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强调了古代社会的传统美德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一种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选取了黑龙江省内的四所高校,分别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东方学院。所选学校涵盖985及211重点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商业类院校和专科院校,专业包括财经、政法、理工、文史、综合等。本问卷抽样方法为选取四所院校人数各占1/4。年级覆盖本科大一、大二、大三,共三个年级(大四学生多以实习及找工作等,故未列入调查对象范围)。本次共发放问卷1 4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332份,有效率95.1%,其中,男生721份,女生611份,大一年级468份,占35.1%,大二年级537份,占40.3%,大三年级327份,占24.5%。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主义色彩浓厚
个人在对社会公益活动体现出的做法能较全面体现个人的思想状况,调查显示,你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各类公益劳动或志愿服务活动(如献血等)?认为“对大学生个人素质提升有帮助并积极参加”的仅占总数的28.5%,远低于认为“没有必要,几乎不主动参加”(占43.9%)和“无所谓,有时参加”(占23.6%)。而在看待因见义勇为而负伤甚至牺牲的人的问题上,认为是英雄行为,值得学习的仅占10.5%,低于认为“少管闲事为好”近十个百分点。
(二)价值标准多元趋向明显
在多种所有制结构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下社会,自由、平等、互利等理念不断深入,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人们的道德标准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标准同样日趋多元,部分学生从实用主义出发,追求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利用自己的主观评定为标准,是非观念逐渐淡薄,并由此衍生出多种与主流价值标准有异的评判标准,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三)“软暴力”现象增多
软暴力指暴力语言及其他暴力文化,调查显示,有85%以上的同学经常听到身边同学讲脏话。而认为讲脏话不文明,不符合社会文明者,占20.3%,而认为讲脏话很爽的竟占到了11.8%,在日常生活中能控制自己不讲脏话的占40.7%,大学生长期处在语言暴力的环境中,极易受相应文化熏染,受到外界刺激后,在行为上极易产生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调查显示在网络聊天过程中,非常注意文明用语的占总数的12.6%,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又加剧了软暴力环境的形成。
(四)抵触思想政治教育
在调查的大学生中,认同“现在中国青年有思想知识而无信仰”者,占87%,而反对“毛邓思想应该走进中小学课堂”者占总数的33%,支持“要不断灌输正确的政治思想”者不到三成(仅占32.6%),大学生普遍存在抵制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政治生活不关心现象严重,对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持“说不清”态度的,占7.4%,充满信心者占90.5%,而认为近年来对大学生在思想教育方面比较成功的活动方面,首推“学习邓小平理论者”占16.5%,仅低于“青年志愿者活动”(占22.5%),占希望工程(12.3%)、英模事迹报告会(9.6%)、文化扶贫活动(9.2%)、手拉手活动(8.7%)、“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7.8%)、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5.2%)、“感动中国”之类的道德模范评选(4.2%)在内十项中列第二位。
三、大学生道德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当前时代背景下社会不良现象对高校学生的侵蚀
当前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部分地区过分强调经济的重要性,导致拜金主义横行,萌生出了金钱至上等不良价值取向,该现象直接导致身处高校的大学生们争相攀比,忽视内在竞争力,过分重视外在形式。此外,家长在为学生升学、就业等问题上疏通关系,采取行贿等手段直接对学生心理产生多方面不利印象。在培养不正之风的同时也使当事学生对自己能力失去信心及不当评估,并进而引发其他不利影响。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形式,日趋僵化,效果较差
当代大学生接受文化日趋多元,网络媒体价值突出,接受信息形式多样,内容量较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的单一说教,讲授内容脱离实际,较易激发大学生的叛逆心理。此外,思想政治的考核方式流于形式,通过对于书本知识的考试导致大部分大学生无法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思想道德教育只为了应付考试,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大量高分低能的“道德高尚”的人才,在实际中与理论脱节严重,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
(三)脱离传统,优秀资源不能有效利用
中华民族有着“仁义济世”、“敬业乐群”、“忠于职守”、“庄诚恭敬”等优良传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强调了古代社会的传统美德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代表着传统美德主流的儒家伦理生活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建设的意义尤为重大。
(四)社会压力过重,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当
大学生素来被称为“天之骄子”,然而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总量不断增长,就业压力、生存压力巨大,由于现实生活和理想差距较大,导致大学生为了生存而不断奋斗,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和现实利益,而对盲目追求利益的外部环境产生厌恶,导致所求与所得的矛盾冲突,个人价值定位不当,社会关系把握错误,消极情绪产生,对个人成长及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了不利因素。
四、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对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应在现有教育方式如弘扬社会主义上,增加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思想,古今结合,重视传统,重启经典价值。
(一)重视道德,义利统一
当下社会,对于“德”的缺乏,已成为近年来较为严重的流行病之一。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伦理道德受到冲击,而新的伦理道德还没有建立起来,人们的伦理观念出现混乱。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一度减弱,而对处于当前情况下的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经典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在传统伦理思想学说中,对于人的生命非常珍视,但并非认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而是主张人在维护生命的过程中,更应该追求伟大的真理、崇高的道德和宏大的事业,这些正是人生的真正意义的所在,是高于生命的价值。因此,当道义价值与生命价值发生冲突时,人应该选取社会意义上的道义与个人生命中间的结合点。儒家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和墨家的“义贵于生”思想,将传统中的多家思想进行融合,对后世面临义利冲突时提供了较为适中的可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统中国人关于道德与生命价值问题的最高处理原则。这和对于当下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强调改“见义勇为”为“见义巧为”的实质也是十分契合的,将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的积极部分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中去。
(二)德智并重,全面发展
在传统伦理道德中,儒家的“且仁且智”以仁统智的观念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这种观念由于强调道德的重要作用,鄙弃有才无德之辈,所以对培养崇尚气节,重视品德的仁人志士起了积极的价值导向作用。孔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又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孟子认为仁与智是圣人的两个基本条件。这些都体现出传统儒家德智并重、共同发展的德育思想。教育部也曾提出“德育为先,智育为重”的教育战略方针。知识的前提是道德,在大学生群体中提倡道德与知识的协调与统一,防止因过分强调课业成绩而导致德智教育形式化,更多突出德智在生活中的实践意义等。
(三)公私兼顾,重视集体
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有所渗透,导致产生损公肥私、个人主义等思想倾向抬头,对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造成严重阻碍。在中国古代,“崇公非私”的观念,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儒、墨、道、法各派的主流哲学都宣扬公而无私,大公无私。“公”之价值中包含着“公利”、“公义”、“公法”、“公道”等多重意义。但归其要旨莫不是关于解决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对于大学生来说,重视集体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在整个集体得到荣誉的同时体现出个人价值。在一个高效的团体内部,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和尊重。
(四)求真务实,尽善尽美
真善美不仅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价值,“真”是主体与客体必然性的符合,即主体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正确认识;“善”是主体与社会必然性的符合,即个人对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满足;“美”是主体的自由与客体必然性的高度统一,即客体的存在和属性对主体“美感”需要的满足。三者都是人类在思想和实践中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真善美的基本模式是“尽善尽美”,即善美统一。在这个统一体中,善处于主导与核心地位,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根本,“美”和“真”都属于服务和从属的环节。从内容实质上看,“真”是“善”的认知,“美”是“善”的补充;从追求过程来看,“真”是成“善”的条件,“美”是成“善”的极致;从价值等级上看,美高于真,善高于美。儒家这种“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艺术主张、审美标准以及人格修养途径无不是以善统真,以善御美,以真启善的具体表现。所以在高校教育的过程中,将真与美融入其中,全方位、多层次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