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趣”为抓手引领初中语文课外阅读
2013-04-29陈晓琦
陈晓琦
【关键词】“三趣” 抓手 引领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64-01
新课标对于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要求无论是量还是质,都有明确具体的规范。语文教师应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语文课程内容与学习标准以及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多角度、多层次探究引领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笔者经多年教学实践发现,以“趣味”为抓手,提高语文课外阅读效率与效果是引领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成功的关键。人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是可以培养的。因此,抓住学生不同的兴趣点,以“趣味”为抓手,引领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是多样的。
一、用生活之趣引领学生阅读文学名著
生活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世间百态;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呈现出人生百味。生活是文学的来源,文学是生活的凝练。绘声绘色、内容丰富的文学名著,高度浓缩生活,提炼了世间百态与人情冷暖。许多名著充满生活趣味,无论是《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巨作还是《一件小事》《藤野先生》这样的短篇佳作,都体现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阅读它们就是阅读时代的生活史。姑且不论作品中的深刻内涵与其涉及的经济、文化、法律等领域的内容,就是人物的衣食住行与喜怒哀乐、生活中的小事也趣味良多。因此,语文教师应针对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与心理特征,带动学生从体会生活之趣入手,通过阅读领略作品描绘的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不同时代的生活状态。如阅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通过鲁迅对幼年与青年时代生活情景的描写,体会作者生活时代的趣味和特色。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会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的生活之趣,可有助于学生充分体悟作品表达的内涵,陶冶情操,升华人生基调,打好人生底色。
二、用哲理之趣引领学生阅读人文社科类作品
语文阅读范围不应仅限定在纯文学作品,优秀社科类作品特别是涉及哲学与社会伦理学的书籍也应是初中学生的阅读范围之一。教师可选择一些针对青少年心理特点写作的浅显读物,如《生活哲学ABC》等“短、平、快”的读物。这些作品往往针对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亲历亲见的事件进行哲学意义上的剖析,其中涉及的事件青少年都比较感兴趣,充满睿智的论述颇富哲理之趣,诸如“拼爹还是拼个人能力”“超男超女与追星”“韩剧与文化的传播”“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等许多当下热门的社会事件,在这些书中都有精当的、深入浅出的分析。学生阅读这些书籍,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理解不仅有感性上的认识,更有哲学意义上的理论认识。如在学雷锋活动中,笔者曾任班主任的班级的许多学生说,社会上一些人认为雷锋精神已“过时”,学雷锋的意义已不大。对此,笔者指导学生选读关于雷锋精神的一组散文与哲理小文章,学生对此很感兴趣,阅读后纷纷意识到,学雷锋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形式总有过时的时候,但精神永远不会过时,雷锋的事迹及其精神,其实是人们通过对别人施予帮助而实现自我心灵净化的途径,这是超越具体时空的。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感悟了哲理之趣,升华了精神境界。
三、用科学之趣引领学生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
正如参天树木的成长需要各种各样的养料一样,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各种养料,精神或人格的成长尤其如此。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只有文学作品或文科类的书籍才是语文课外阅读的素材范围,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其实,优秀的自然科学类书籍不仅科学事实陈述清楚,而且有些作者本身就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写出来的作品也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因此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不应固步自封,将学生的阅读领域仅限于人文社科类书籍,而应放手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鼓励学生多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从中感受科学之趣。学生阅读优秀的科技类书籍,可以了解科技知识,扩大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在阅读中领略科技世界的精彩,感受科学家的严谨思维,从中体会人类为推动科学发展而付出的艰辛。如郑文光写的《宇宙里有些什么》、霍金著的《时间简史》、盖尔曼著的《夸克与美洲豹》等作品,许多学生读过之后爱不释手,因为这些作品对科学事实的描写生动有趣,语言幽默,书中妙趣横生的比喻与类比深深吸引着学生,特别是书中表现出来的科学趣味以及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更令人为之动容。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成为学生探索科技知识与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以生活之趣、哲理之趣、科学之趣作为引领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抓手,多管齐下,让学生在多领域、多层次的阅读中成长,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认知,升华精神境界。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