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品格教育
2013-04-29韦中军
韦中军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品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59-02
高中语文教学与学生品格的培养密不可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当今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诱惑,年轻的高中学生缺乏鉴别力,加之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社会上很多人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忽略了他们作为人应该拥有的品格,因而导致很多学生心理发育畸形,生命意识淡薄,心灵世界淡漠,心中只有“小我”没有“大我”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其形成健全的品格。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学生品格教育的重担。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品格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情感是道德的“驱动器”“催化剂”,它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健全的品格。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笔者认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民族自豪感、班集体荣誉感等,通过情感的牵引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只有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情真情深,才能被作者的感情所感动,才能逐渐促进个人的道德转化,形成健全的品格。例如,教学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增加对文章所述时代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反动派的憎恨,从而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孙犁的《荷花淀》时,导入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荷花淀》于1945年春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的副刊上。作者说:‘我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我离开家乡、父母、妻子已经八年了。……我写出了自己的感情,就是写出了所有离家抗日的战士的感情,所有送走了自己的儿子、丈夫的人们的心情。由他所说的话,我们可以明确作品的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抗日战争期间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和艰辛,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增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从而热爱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为后文学生理解作品中“诗情画意”的家园受到日寇肆虐,所以要保家卫国的主题蓄情。
二、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对美的追求和欣赏是人的天性,但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追求什么样的美,如何欣赏美,则是千差万别的。只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较强的审美能力才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在选文上,注重选文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在取材上注意选取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深厚的作品,在具体的编写上,强调学生语言文学素养的积累和熏陶。所有这些都表明高中语文新教材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那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怎样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1.引导学生领略作品不同的美
语文的美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正确审美观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领略作品中的旋律美、语言美、人物形象美、心灵美……比如,教学课文《雨霖铃》时,通过感受作者离开京城时与情人长亭话别的情景,让学生领略作品铺叙委婉,语言清畅,音节幽咽,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的阴柔之美和婉约之美;而教学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则让学生领会古战场的酷烈、壮观和雄奇,感受刀光剑影和烈火冲天的壮烈情景,领略惊心动魄的历史风貌和感受一代英雄的潇洒英姿,这是美学意义上的阳刚之美和豪放之美。
2.引导学生从作家风格去鉴赏美
俗话说“知人论世”,作品的风格是作家个性的表现,了解作家的风格,就掌握了阅读这个作家作品的钥匙。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重要作品,都体现了不同作家的典型风格,如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投枪,有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艺术风格”、朱自清的文章“艺术构思缜密,抒情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格调清新秀丽”等。此外,“郊(孟效)寒岛(贾岛)瘦”,李白飘逸,杜甫沉郁,东坡豪放,柳永婉约,他们作品中创造的美也各有不同,有优美,有壮美,有悲剧之美,也有喜剧之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作家的风格进行适当的介绍,使学生学会鉴赏不同风格的作品的美。
3.启发学生想象美和表达美
想象在审美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充分把握诗歌主旨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想象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执着,想象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放,想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胸襟……此外,还应重视启发学生表达美的愿望。如教学完《项链》一文,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在符合玛蒂尔德性格发展的前提下写一篇想象作文,请学生设想一下,当玛蒂尔德得知自己十几年辛苦赔偿的项链是假的时候,她会怎么想,怎么做。
三、训练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全的品格不仅体现在高尚的道德和高雅的情趣上,而且体现在健康的心理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1.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
教书育人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完善学生的品格。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在顺境中长大的,心理素质脆弱,社会适应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哪怕在别人看来是丁点的小事,也会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有的学生一次考试考不好就沮丧,被老师或家长批评就离家出走。因此,笔者借着教学《报任安书》等课文的机会告诉学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只有经历过生活的考验,人才能成为人;只有通过积极主动、有意识的体验,才能丰富内心世界,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每一抹朝阳与晚霞、每一滴汗水与收获的意义。这点点滴滴的细流,必将润物无声,对学生的品格教育极为有益。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当今社会,孩子的孤独感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从小生长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空间里,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越来越强。因此,教育和培养孩子合作进取、团结进步的精神,是品格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齐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分小组共同讨论问题、分小组共同完成研究性课题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多多采用。
3.培养学生的助人意识与感恩意识
“助人为乐”“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我国独生子女众多,许多高中生从小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中长大,社会意识淡薄,更别提助人与感恩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助人意识和感恩意识,如《五人墓碑记》中的草野匹夫,为素不相识的人两肋插刀,激于义而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孔子,虽奔波劳碌,却不忘天下苍生;助人为乐的雷锋,用其一生的经历诠释着“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的崇高精神。通过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学习,让学生切身感受美好品格的感召,从而以身实践。“施惠勿念,受惠莫忘”,“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施恩不图报,那是觉悟,但接受了他人的帮助,却要懂得感恩。“羊有跪乳之德,鸦有反哺之恩”,教师可通过教学李密的《陈情表》,让学生懂得孝道,明白应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由感恩父母,延伸至感恩老师、朋友、同学,感恩在成长的道路上对自己提供过帮助、付出过努力的人们。
当然,健全学生品格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方法不止这些,但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思考和探究学生的品格教育与塑造,善于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品格教育,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品格的培养将大有裨益。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