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孔孟思想”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2013-04-29黄碧黎
黄碧黎
摘 要:加强高中语文课程建设,深入挖掘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挖掘孔孟思想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孔孟思想”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感受生态文明,有助于学生树立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教育。
关键词:思想内容;生态文明;渗透方式;现实意义
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一些地区的污染问题集中暴露,社会极其关注,老百姓反映强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他说:“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生态文明意识已经被当今社会所认同,并且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作为语文学科教学,不管是从传承文明的角度,还是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说,都应该与生态文明相联,从而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育人的作用。而“孔孟思想”无疑为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一、“孔孟思想”中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内容
1.物我和谐,天人合一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里的“和”是“和谐”“协调”的意思。而《论语·侍坐》中记载,孔子询问弟子们的志向,曾皙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这番话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生活图景。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心境因自然景物的幽静而变得清静。这是自然生态、精神神态和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是人在自然中诗意的栖居。
在天和人的关系上孔子认为,人的生死寿夭和富贵贫贱都受天命决定,天命决定一切。《论语·八佾》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孟子最早系统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学说。孟子“天人合一”思想贯穿于“性善论”“仁民爱物”“万物皆备于我”等主要命题中。孟子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人的“心”“性”受之于“天”,但经过人在后天的主观努力“求其放心”,以及教育、环境的熏陶,“四端”不断扩充,道德日益提高,“性善”日臻完备,最终达到“人与天相参、天与人合一”的高尚精神境界。
2.尊重生命,爱护动物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哲在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时说:“只有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而尊重生命、爱护动物在孔孟思想中多有体现。
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就是说孔子偶尔也钓钓鱼,但不会用大网去捉鱼;孔子也会打鸟来提高射艺,但不会打已在树巢中归宿的鸟儿。这说明孔子对生物不会赶尽杀绝,而是给生物以生路,更不会对其他生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地进行偷袭。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表现了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对被人类宰杀的动物的无限怜悯之情。在《孟子·梁惠王上》一篇中,孟子非常羡慕西周初期周文王那种“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的悠闲、安详,在那种境况下,人完全与自然交融,精神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平心静心地欣赏着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3.师法自然,保护环境
《论语·雍也》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论语·子罕》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对消逝的时间、人事与万物而引发的哲思,它既有因时光流逝、功业未成而导致的深沉感喟,又具有对时间、永恒、变化等抽象哲学问题的沉思带来的哲学感悟。《论语·子罕》中还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乡党》中有“迅雷风烈必变”等这样的句子,这些都说明在孔子许多文化思想中,自然无疑给了他许多深刻的启示和感悟。因此,“师法自然”是《论语》的一个重要内容。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不仅提出“天”“人”和谐、均衡、统一,爱护人和万物的光辉思想,而且提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的一些具体措施。《孟子·梁惠王上》上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在这段话里,孟子引导梁惠王推行仁政,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生动物自然资源。孟子的思想在今天不但不会过时而且还显得熠熠生辉。
不仅如此,孟子还最先意识到破坏山林资源可能带来的不良生态后果。《孟子·告子上》说:“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孟子通过对牛山由美变丑演变过程的分析,告诫人们不能对林木滥砍滥伐,甚至听任牛羊践踏,一定要保护植被,使树木能够自然生长,林木茂盛,只有水土资源保持好了,人们才能欣赏到自然美景,享受到快乐的生活。
二、多渠道在孔孟思想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1.充分挖掘《论语》、《孟子》中蕴藏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找准渗透点
教师要努力挖掘孔孟思想中的生态文明内容,找准渗透点,并使渗透连点成串、连串成片,分层次地逐渐推进。这在本文第一部分“孔孟思想中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内容”已有详细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拓展“孔孟思想”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这里的“第二课堂”泛指除教学课堂之外的校内或家庭等学习空间,它是教学课堂的对外延伸和辐射。课堂教学虽然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的主渠道,但时间、空间、视野毕竟有限。教师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有机渗透的补充。如:在布置以“生态文明”为话题的作文时,要求学生适当运用孔孟思想来论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或开展以“孔孟思想中的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或开设以“孔孟思想中的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甚至可以开设“孔孟思想中的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校本选修课程。适当的时候,配合学校组织学生户外考察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美、欣赏美,让学生感受孔孟“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做到“不教是为了需要教”。
3.邀请专家举办相关讲座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邀请相关环境专家、大学教授等到学校讲座,解读“孔孟思想”,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阅读文化经典的心得,让学生感受“孔孟思想”中蕴含的宝贵的生态文明内涵。相信专家精彩的讲座会把学生带进到一个精彩纷呈的文学的殿堂,让学生品味一次高规格的文化大餐并让他们在文化经典中感受古人的生态文明思想,以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自己。
总之,就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而言,“孔孟思想”中包含有深刻的智慧,值得所有的人去思索。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孔孟思想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年轻一代高中生的心中扎根发芽,为国家、为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娅莉.论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
[2]刘玉娥.孟子的“天人合一”观及其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鄱阳湖学刊,2012(1).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