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3-04-29武文进
武文进
摘 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性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践性强,内容更新快,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联,因此对创新教育的要求也比较高。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应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和个性创新方面入手。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学习创新;个性创新
一、创新对教师的要求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了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的能力上。一个好有创新的老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创新)——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的思维。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几条途径
1.设立情境,激发学生创新
要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就必须为学生构造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氛围就是一个教学情境。从心理上分析,一个学生创新的理想过程是:好奇—创新探索—奖励—继续创新探索。
在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的课堂中无论课堂讲授、教师或学生演示还是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这种问题应该是难度适中的,学生探究才有信心,问题应属于“跳一跳,摸得到”的,这样才有探索的余地,问题还应该是有实现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形成探究问题的高度热情。
如,在讲解PowerPoint时,准备一份三阶魔方的还原资料,让学生做一份解决方案,制成PowerPoint。这个情境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方案已提供,只要学生理顺步骤,并配上图片说明,就可以了。最后再让成功的学生进行班级演示。这样学生会有成就感,如果再鼓励学生对内容进行优化,对于后面的教学又会有帮助。
2.先行演示,在讨论中创新
想象力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如,在教Excel时可以先示范输入不同类型的数据,软件会自动修正成一些系统默认的格式,如:分数、文本、日期、时间、货币,也可能是格式保留,这样学生会自我想象,这是什么原因,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感觉下原因所在,然后我再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布置任务,在探索中创新
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反映在学生自主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上,主要体现在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与创新结果的表达能力等。这个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法大相径庭。在中国传统的教学法是“老师教、学生学”,而现在是“老师提问题,学生查答案”。到哪里查?网上。所以,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Intenet网提供的丰富资源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力和用网络进行知识学习的方法。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不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对于同样的问题也能找出相关的解决办法,而且他们不再把知识的学习当作目的,而是当作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新课程要求我们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培养出有棱有角的、具有个性的学生,而这也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教育者而言就是承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独立、进取和积极主动创新的学习精神,引导学生的个性有利于自身发展。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光完成书本上的知识内容还远远不够,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在于“学以致用”,而“学以致用”的关键在“用”,即用学过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在运用中进一步掌握操作的方法、技巧,在操作中获取信息,获取信息后进一步分析和处理信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探究性学习方式,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以促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