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咏讽诵而后得之
2013-04-29王金芳
王金芳
摘 要: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起关键作用。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总结出作文教学的三种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范读;写作技法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在进行诵读的时候对所要诵读内容的期待,无疑会激发他们内心中积极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无疑会让学生心理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并且想要深入了解自己所诵读内容背后的真意与情感。所以,在课堂中,在诵读开始之前,教师要积极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诵读兴趣,这对他们坚持多次诵读深入挖掘背后的情感与思想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虽然语言本身并非蜜糖,但是却有着能够黏住学生身心与思想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所描述的无疑是语言本身所带来的悬念与好奇心。教师在课堂诵读中启发学生的同时,带领他们进入诵读的美好意境,无疑可以带给他们不少乐趣,形成强烈的期待感。
以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课文中前几段是这样描述罗布泊的文字“1980年,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这段开头的描述无疑设置了一个很好的悬念,学生肯定很想知道曾经美丽的罗布泊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么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强烈的阅读需求,想要通过诵读来寻找到答案。在《生物入侵者》这一课,无疑也可以使用这种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来进行诵读,更好地让他们进入诵读,寻找到能解答自己疑惑的答案。
二、教师范读,读出神韵和美感
诵读是对一个人朗读能力的锻炼,也是美的创造过程,能够激发人们美的感受与享受,让人领悟和体会到美感。因此,养成好的朗读方式,不仅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熏陶人的情操,对获得成功满足感也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领导范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跟随教师的情感节奏积极投入课堂,引领学生展现范读的神韵和美感。朱自清先生曾经强调过,教师以范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跟着练习、背诵,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变得更加富有感情与情趣。教师范读要从提升自身朗读水平开始,设置良好的情景,以便提升教学效果,在学生中间也塑造良好的与课堂形象。比如:《好嘴杨巴》这篇文章,教师可以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天津人说话的特点,模拟课文中的风俗引领学生进行诵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到文章中的乐趣。
声情并茂的诵读会逐渐积累学生的诵读知识和技巧,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也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发挥自身能力,尤其是中学语文中的散文,对散文的阅读是理解其感情挖掘背后真意的重要方式,也是学会欣赏分析散文的关键。比如课本中朱自清的文章《春》,学生通过轻柔、缓慢、富含感情的诵读,能够充分感受到朱自清所描绘的春花、春风、春雨,咀嚼出散文的独特韵味。
三、创造性朗读,想象揣摩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学习生活中的兴趣是激发其参与性和积极性的好帮手,学生对诵读活动产生兴趣,能够更好的自主进行读书探究。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能够促使学生集中精神,紧抓其学习焦点,在课堂中塑造良好的氛围,学生能够获得乐趣从而产生兴趣,在良好的环境内自主感悟,分析探究文章真意,是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开发学生综合素质全面锻炼的重要要求,也是适应教育改革潮流的重要教学实践。在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创新,依靠自身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尽量做到创造性朗读,这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片面地推动诵读活动的优势,将其作为课堂中的重点,语文教学涉及多个方面,因此,需要有机结合,难易相辅,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消化不良”的现象。比如:《好嘴杨巴》这篇课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创造性诵读中,可让两个学生前后分别诵读一次,让两个人对自己所诵读的课文中人物内心活动加以分析,尤其是课文中几个特殊的部分,比如:李鸿章“啊”“哼”后的心理活动分别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重新自由发挥诵读,最后,根据分析出的心理活动按照原文再重新诵读一次。这样一来,无疑在获得乐趣的同时也把握了人物心理活动,同时获得了一种分析文章感情的好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的练习,教师要针对课堂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积极探究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诵读技巧和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