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心向”,因势利“导”
2013-04-29焦莉芳
焦莉芳
摘 要: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在职高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的特点,采用简介导入、设疑导入、直观导入、趣味导入等方法,因势利“导”地做好导入设计,将学生的“心向”进行激发和提升,强化学生学好新知识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渴求和欲望,提升学生的智、识与情感能力。
关键词: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简而言之,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在教与学活动开始之前,学生普遍都有学好新知识的动力准备,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心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优势兴奋中心不能固定地停留在大脑皮层的某一部位,而一定要不断地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所以,这种“心向”虽然强烈,但在时间上却非常短暂。特别是对于职高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这种“心向”所保持的时间就更为短暂。因此,在职高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和学科的特点,因势利“导”地做好导入设计,将学生的“心向”进行激发和提升,强化学生学好新知识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渴求和欲望,提升学生的智、识与情感能力。
一、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导入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的功能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
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所以,课堂教学必须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集中注意力的功能
无论从导入的功能角度,还是从导入在整个教学链条中的地位来看,导入环节必须完成学生心理准备上的两个任务:一是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二是集中注意力。
3.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功能
由于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随后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所以,巧妙地导入也可以起到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作用。
4.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功能
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但是,如果导入设计巧妙,往往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复杂的事情具体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调剂学生学习情绪的功能
任何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进入课文之前,用简单的几句话或一个小插曲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课堂,以导入调剂学习情绪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直观、形象,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承上启下的功能
知识的学习要求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因此,利用导入展示新、旧知识的联系,承上启下,过渡到新知识的讲授,也是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应该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做好职高语文课堂的导入设计工作。
二、导入方法
1.简介导入
简介导入是指教师对于将要讲授的新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并由此导入新课的方法。
例如:《拿来主义》的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对鲁迅先生一定不陌生吧,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你眼中的鲁迅先生。
生: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师:很好。再请一个同学说说鲁迅先生有哪些伟大的作品。
生: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还有,他创作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孔乙己》。
师:鲁迅先生哪一类作品最为著名呢?他曾说是他的战斗武器,是“匕首”,是“投枪”。
生:杂文。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拿来主义》就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杂文。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讲授课文《拿来主义》时的导入方式。虽然导入以提问开始,但提问的目的和导入的主体都是简要地介绍鲁迅其人、其作。这就是平时所说的“知人论世”,不仅系统地温习了旧知,也巧妙地引入到新课的学习。
2.设疑导入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小说教学,涉及人物形象描写方法、主题立意等多个方面,头绪较多,往往不是三两句能说清楚的。导入设计时,根据教学重点选择的不同,切入的方法与途径也变化多样。在教授职高语文第一册小说单元的《哦,香雪》时,就可采用别具一格的直接析题导入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师:中国的汉字丰富多彩,一个汉字有好多种读音。如:一个“把”字,有几个读音?
生:(有讨论的声音)ba,bà
师:对,又不对,(生诧异),请同学们听我下面这段话: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丁大汉迅速拿起一把刀,紧握刀把子,把歹徒逼到坑道里,牢牢把住坑道口”,这个“把”字出现了几次?
生:四次!
师:怎么读?
生:bǎ(上声)、bà(去声)、bǎ(上声)、bǎ(上声)
师:第一个作量词,第二个是名词,第三个是介词,第四个是动词。
由此可见,一个字或词孤立地并不能读准它的音,解准它的意,也就是在零形态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贸然识读它,要是别人问你,你也只能说不好读,因为它没有具体的语句包容它,也就是说没有语境,因此,请同学们以后在读文赏析的时候务必要做到“学不离调,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人”。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哦,香雪》就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生:《哦,香雪》(师板书)“香雪”
生:少了一个“哦”字,(师加上“哦”字)
师:补上的这个“哦”字,读什么?
生:ō(阴平)
师:正音 é(阳平) ó(阳平) ò(去声)读é为动词,吟哦;读ó是叹词,表示将信将疑,读ò是叹词,表示领会、醒悟,你们认为读——
生(七嘴八舌):“ò(去声)”
师:到底读什么,等会儿讨论了再说,而我要请教同学们的是,如果不用这个“哦”字,也不是不可以,因为本文就是刻画“香雪”这个人物形象的,那为什么还要加上这个虚词呢?所以,下面分小组讨论:“哦”字到底读什么?为什么题目上要加上这个字?去掉行不行?请大家结合全文,结合香雪这个主要人物来考虑。
本课案例展示的是由导入进入课文理解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设疑,教师巧用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新知识的学习。
3.直观导入
学生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实物、模型、书中插图及动态图画等直观材料较感兴趣,思维易被激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这一切必将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如: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欣赏维纳斯塑像,并谈谈观后的感受。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学生提出维纳斯不美,因为她失去了双臂。然后引导,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在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的眼里焕发出秀丽迷人的风采,学生很想知道所以然,便带着思索走进本文。这样的导入既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4.趣味导入
趣味导入包括谜语导入法、歌谣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
(1)谜语导入法
指教师利用已有或自创的谜语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所采用或设置的谜语必须贴切、恰当,浅显易懂并充满趣味性。
例如:《咬文嚼字》一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前请大家猜一灯谜:“秀才聚餐,打一
成语”。
学生竞猜,教师由谜底“咬文嚼字”直接引入课题。
(2)歌谣导入法
指教师利用相关歌谣导入新课的方法。
例如:《纪念刘和珍君》的导入:
(投影)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蚜蚜/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养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枭其首藉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
——刘半农《呜呼三月一十八》1926年
师:这首歌谣中提到的“三月一十八日”,是被鲁迅先生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的1926年3月18日,这一天一个叫刘和珍的年轻女学生倒在了血泊中。这一天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件?刘和珍何许人也?鲁迅先生为什么要人们永远记住她?请看——《纪念刘和珍君》。
实质上,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同的导入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一方面,教者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践去精心设计,使之符合思维规律,激发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新教材的科学性、人文性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更好地驾驭教材提供了有利先机。只要教师导入时注意导入方式的科学性、新颖性、灵活性、简明性、生动性,就能使它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造。设计得好,它能优化知识结构,调动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挖掘学生的潜能,迸发新颖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语文——我们母语的
魅力。
参考文献:
[1]辛继湘.中学教育教学基本技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蒋成禹.特级教师教学案例集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山西省长治市贸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