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对吉本芭娜娜《鸫》内在性的解读

2013-04-29姚绚文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内在性后现代主义

姚绚文

摘要:哈桑对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界定为“不确定的内在性”,他认为“内在性”是对主体的内缩,是主体对客体(即对现实、环境和创造等)的内在适应。吉本芭娜娜是与村上春树和村上龙齐名的日本当代著名大众小说作家,本文通对其小说《鸫》中所体现的宿命策略、现实的消解、深度的消解以及语言的沉默等四个方面,来分析芭娜娜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内在性特征。

关键词:吉本芭娜娜 后现代主义 内在性

1989年3月吉本芭娜娜以《鸫》获得了第二届山本周五郎奖,第二年将该小说改编成为同名电影。芭娜娜的作品一向以细腻的写作手法和“治愈”手段,在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倍感增大的日本后工业化社会当中,吸引众多的读者。文学评论界对芭娜娜“治愈”写作手法给予了非常深刻的剖析,但并未对这种“治愈”手法是怎样运用的做出明确的判断。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文学视域中的内在性原则出发,解读小说《鸫》中体现的内在性特征,以寻找新的文学评论和价值体系。

一、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与日本后现代文学的发端

后现代主义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联的社会状态中出现的另一种文化新思潮,是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表征。它以“一种无深度、无中心、无根据、自我反思、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变化的某些方面。”哈桑(Ihab Hassan)是美国学术界最早关注“后现代”文化现象的文学评论家,他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行了详细的比较来界定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其用“不确定的内在性”来归纳这类新文学的特性。内在性又称为内倾性、内向性,哈桑认为“内在性”是对主体的内缩,是主体对客体(即对现实、环境和创造等)的内在适应。

在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已经切实发展起来。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日本文坛出现的最具影响力的小说流派即被称为“内向的一代”。“内向”是一个心理学词汇,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人类性格类型中的一种性格倾向,他认为内倾性格的人只是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内在幻想世界和身体的活动,相对地缺乏对外行动能力。而日本评论界公认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期从80年代初开始,以1980年获文艺奖的田中康夫的《明净如水晶》为发端,1981年高桥源一郎以持有现代诗文本的《再见,匪徒们》登上文艺舞台获得群像新人长篇小说奖。一时间,高桥源一郎、岛田雅彦和小林恭二都被称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三旗手”。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村上春树、村上龙和吉本芭娜娜等为主的日本“学潮派”后现代主义作家,向人们传达带有更浓厚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平面性、游戏性、符号化、无机化特征的作品。

二、小说《鸫》所体现的内在性特征

小说《鸫》描写了主人公白河玛丽亚和她孩童时的伴侣鸫以及周围其他伙伴,在海边小镇上生活成长的故事。《鸫》中所反映的后现代主义内在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宿命策略、现实的消解、深度的消解以及语言的沉默四个方面。

(一)宿命策略

哈桑对内在性原则有明确的阐述,但在他之前,让·鲍德里亚在《宿命策略》中就已经指出“建议个人应向客体世界投降,学习客体的计谋和策略,并放弃主宰客体的计划”。所谓宿命策略,就是追逐某种行动过程或发展轨迹直至其极限,而且要突破其极限,超越其极限。鲍德里亚从哲学的角度界定了宿命策略,对于吉本芭娜娜的文学创作角度而言,这种宿命策略写作手法出现在其多部小说中。《鸫》里则从三个方面呈现出这种策略。

一是对主人公儿时好友“鸫”的命运。“鸫从刚出生时起,体质就非常羸弱,身体里的各个机能都出现了问题。医生说她活不了多久,家里人也都有了思想准备。”鸫经常生病住院,因此家里人对她娇宠万分造成了她性格暴躁、侍宠娇蛮。这些都表现出作为主体的鸫本人或是她父母家人朋友对客体现实的无奈和妥协。二是主人公“玛丽亚”是一个私生女,自己的父亲多年前在这个宁静的海边小镇遇到了她母亲产生了感情并生下了玛丽亚,十多年来,父亲没能和自己的妻子离婚,玛丽亚和母亲只能在这个小镇上等待。“虽然平时从表面上看不出她有什么痛苦,实际上,她不过是故意装出那副样子。”三是当后来成为鸫的男友的恭一,他父母的大饭店要开到这小镇上,这不仅会把附近的地价抬高,而且会威胁到鸫的父母经营了几十年的小旅馆的生存。起初鸫的父母选择与大饭店并存,还希望恭一能推荐些客人来,这些都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大资本注入前小作坊尚未看清大资本家的野心而存在的美好幻想,小旅馆店主的女儿鸫和大饭店公子恭一成为恋人关系更体现了内在性倾向。最终,鸫的父母选择结束小旅馆回到山区里打算合伙开山区度假屋,这一方面既是反应了鸫一家人对客观现实的适应和妥协,另一方面也暗示着由于主体不断向客体的内缩而使后工业社会生存模式迅猛地发展到社会每个角落。

(二)对现实的消解

小说的场景设在海边小镇和东京两地,并以海边小镇为主,对于东京来说,海边小镇是超现实的,宁静的海湾、小镇上随和的人们如昙花一现,随着大饭店的进驻开建而即将土崩瓦解。如上所述,《鸫》对于婚外恋的情节设置依然避免不了俗套,在具体的描写上,由于婚变而给丈夫带来的种种苦恼,大多数小说都会刻意去凸显各种事实所带来的烦恼甚至升华为激烈的家庭矛盾,以此来博取读者的眼光,芭娜娜以她惯有的独特描写手法,轻描淡写地避开了这些沉重悲苦的现实,直接跳到了多年后父亲和妻子离婚,把玛丽亚和母亲接到了东京居住。在整部小说中,作者都没有提到玛丽亚父亲的职业,反倒是该小说改编的电影中加上了父亲的职业。整篇小说都充斥着对宁静海边小镇的热爱,玛丽亚在东京繁华的银座购物时偶尔闻到海风的气息都会引发她强烈的“乡愁”,作者借着主人公表达了对后工业现实社会的茫然和对自然回归的渴望。

(三)对深度的消解

传统小说的描写是一种追求深度的描写,它尽量地鉴别、容纳描写对象,即便是写一个人物,也要把他全部的心理和社会特征写出来。而后现代主义小说则是要摧毁寓言,消解深层意义,铲除关于深度的陈旧神话。吉本芭娜娜在《鸫》中一开始就描述:“离开了以渔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宁静故乡小镇,我来到东京上大学,在这里,每天依然过着快乐的生活。”然而,众所周知,作为日本最发达的城市及首都东京,其生活节奏之快、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这是个充满各种物欲的城市,即使是在被称为“象牙塔”的大学里读书,也是围裹着各种财阀、学阀以及浓厚而严谨的学术氛围等压力之下。这一切却仅仅被作者以一句“东京这里的人们,动不动就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诸如下雨了、讲座取消了、狗随地小便了,等等等等,随便一件小事就让他们怒发冲冠”打发掉了,没有再做深度细致的描写。

(四)语言的沉默

小说最精彩的地方,在于末尾的“发怒”、“陷阱”和“背影”三个章节。鸫的恋人恭一和镇上的小混混结怨,小混混们为了报复把恭一非常钟爱的小狗权五郎给弄死了。被病痛折磨的鸫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施着一个“远远超过自己体力极限的‘工程”的复仇计划,她为了不让家人发现,每天半夜在家旁边的院子里挖一个很深的坑作为“陷阱”,又借来了一只和权五郎长得很相似的小狗把其中一个小混混引上勾,摔到了“陷阱”中,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鸫却住进了医院。高烧、肾功能低下、因过度劳累引起的体力衰竭等等。……”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愕然,为什么作者不是通过传统的由男人去制服男人或者由警察局等行政手段去惩恶锄奸,而非要只通过一个长期遭受病魔折磨的羸弱的小女生以“自杀式”手段来解决问题。利奥塔指出在后现代文学中,既定的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出现了“合法性危机”,而保留语言游戏异质性的“小型叙事”。哈桑在其著作《后现代转向》和《肢解俄耳甫斯:走向后现代文学》中也指出后现代在消逝神性以后的大地上将人自身那见不得人的卑微性展现出来。它力图寻找边缘,接受“衰竭”,以有声的“沉默”瓦解自己,“沉默”是语言在自我毁灭中的一种生存方式和对自我超越的祈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对于鸫来说,权五郎的死也意味着恭一的离别、家庭旅馆经营的结束和好友“我”的重返东京,是孤独感驱使她进入了这种“超越计划”,力图超越和摆脱孤独和自然力量的束缚。这代表着一种隐喻,代表着在后工业社会不断蚕食原始生态、精神危机和社会矛盾,带来了精神危机的现代日本,作者以瓦解“自我”的姿态来显示出一种抗争,希望能重拾精神家园。

三、结束语

吉本芭娜娜的小说被誉为包含着“治愈”效果的小说,她以日本后工业社会为背景,呈现出后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对客体的内缩形式向读者昭示出对社会的忍耐、避免过激的冲突等生活策略,因而带有治愈疗伤的效果。而小说最后如同大多数的“先锋作家”一般用沉默的语言发出微弱的呐喊,以瓦解“自我”和戏剧性的反讽来获取精神的救赎。

参考文献:

[1](日)吉本芭娜娜,弭铁娟译.鸫[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6).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增补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380-381.

[3]翁家慧.通向现实之路——日本“内向的一代”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

[4](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0):143-146.

[5]刘象愚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6]王向远.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J].国外文学,1996(1).

猜你喜欢

内在性后现代主义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解构性特点解析——以我国影视作品为例
数学本质中的美学意味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毛姆《面纱》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解读
“阿尔巴尼亚圣女”中的性别越界
心外无理新解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思的内在性与超越——列维纳斯对原初经验的现象学考察及其伦理学与神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