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汉语的文化传载功能

2013-04-29解晓楠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解晓楠

摘要: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汉语言文字既是汉民族人民交流思想的工具,同时也在文字、词汇、语句等各个层面承载了传递汉民族文化的功能,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 传统文化 汉语言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思想要通过语言表述并记录流传。汉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一直作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意识传播至今。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汉语言文学以及由汉语记载和流传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世界人民关注。在汉语中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主要涵盖了儒、释、道等思想流派的主要观点。本文将从汉字、词语、短语、句子等几个层面解读汉语中蕴含的文化寓意。

一、 汉字造字理据性中的文化因子

汉字按照结构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合体字又分为会意字、形声字等。我国古人在创造汉字时把诸多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等观念孕育在其中,也因此成就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基础。如独体字“天”,在描述天这一客观存在时,我国古人借用了人类本身,在人之上的存在谓之天,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相存相依的观点。又如“中”,《说文解字》中注释“从口、︱,上下通”,取其上下左右平衡之义。这是一个合体指示字,“︱”从口的中间穿过。因此中字还可以引申为恰好或恰如其分的意思,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最为推崇的人生哲学——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尊重客观规律、做出最符合事实的判断。《论语》中的“中庸”相当于现代社会的适中原则,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而由中字组成的“中国”、“中土”以及由中作为部首构成的“衷”、“忠”等也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汉语中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表达也与之形成了呼应之势。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修身之道要“文质彬彬”,其实也是在讲做人要文质兼修,协调发展。又如形声字,在通常理解中,所谓形声,一个表意义,一个表声音。如病字,“疒”表意义,与生病有关,而“丙”代表声音。病之所以能够代表一切与疾病相关的意义,与“丙”的存在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也并不仅仅因为取“丙”发音才与生病的义项相联的。我国古人以天干配五行,对应自然现象与万物,其中丙对应火,并属纯阳之火。火过盛,人就会生病,一切病之源,都可以用中医阴阳失衡的理论来解释。同时我们又可以了解为什么中国人生病常常会说“上火了”,火与病在语义上是高度相关的。一个“病”字,包含了阴阳五行学说、包含了中医基础理论、反映了中国人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里的“疒”表意义类别,而“丙”在表示本义或本源的基础上,用其发音来定义整个字的发音。

对外汉语教学界,一直存在着针对汉字教学必要性的争议。如果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汉字的理据性及表意属性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特色所在,不应当被忽视。

二、 词汇来源与词性分类

汉语词汇根据词性可以分为实词与虚词。一般来说虚词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不包含任何实际意义,也就谈不上包含任何思想。实词中又可以分为名词、副词、形容词等。例如名词中的“刹那”,作为时间单位源于佛教经典,具体计算为一刹那=900次生灭=0.018秒。其佛法内涵中所包含的生死观,使它从外来佛教用语进入到汉语日常口语中,除了表示时间长短的基本语义之外,仍然带有强烈的文化意味,以隐性的形式传递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如形容词“和”,这个意象在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亮相全世界,作为最能诠释中国人传统哲学观、世界观、处世观的文化符号向世人传递出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以和为贵的价值观。与汉语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善若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观点对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说,大有裨益,是汉族人的祖先贡献给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短语层面

汉语短语按照其结构的凝固性又可以分为自由短语、成语和惯用语等。成语和惯用语因其凝固性强、内部结构复杂,可以说是汉语中的特殊语言单位。它介于词语与句子中间,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汉语短语的稳定性仅次于语法结构,因此,我们可以说成语及惯用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中的活化石,它利用历史人物、事件、自然环境、地域特色等元素大量凝结传统文化及人文精神的精髓。如“头头是道”这一四字结构中的“道”字,来源于道家经典《道德经》。《道德经》中多次出现的“道”可以解释为法则、规律、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属于传统思想体系中统领自然万物的永恒范畴。又如我们熟悉的“无中生有”这一四字结构,现在多用于描述制造本不应该出现的事端。但其本义是道家学派用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来源,即世界本源的命题,讨论纯粹的唯物或唯心、一元或多元、有神或无神学说。再如我们熟悉的“庄子鼓盆”与“杞人忧天”,从人的生死及自然现象两个方面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刻舟求剑、楚人偷渡及其父善游三个成语又分别从空间、时间、人的变化方面来阐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的这一命题;自相矛盾与塞翁失马告诉我们辩证法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叶公好龙与杯弓蛇影阐释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郑人买履与邯郸学步反映了尊重客观实际、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性等等。这些成语通过凝炼的语言以及脍炙人口的小故事,阐发深刻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形见理”的特点。这一特点使东方文化区别于西方。

四、 语句与习惯表达层面

语句与习惯表达是语言单位中的最大结构,比成语等固定结构更能表示出完整的句义,因此比其他语言单位更能自由地展示内涵寓意。如《周易》中乾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凸显了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命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处世观念。又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向我们揭示了人的认识是受到主、客观条件制约的;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发生、成长到消亡的历史过程。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交互影响。一方面,文化渗透在汉语的多级语言单位中,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着汉族祖先在创造这些信息符号时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东方文明似乎随处可见;另一方面,汉语言在承担人类信息传递的工具功能的同时,也为各种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使内容庞杂的中华文化形散而神不散,始终活跃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得以完整保存,形成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也为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形成了天然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王士元,游汝杰.语言和人类交际[M].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

[2]南怀瑾.老子他说.东方出版社,2010.

[3]高书贵,孟祥英.讲哲学,学汉语.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蹒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百鸟朝凤》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