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视角下多义动词“生”的义核提取及其事件结构分析

2013-04-29熊苇渡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多义词

熊苇渡

摘要:一词多义的现象源于人们循序渐进认知世界的过程,源于人们比照原有事物的概念特征解释新事物的特性、借用原有事物的名称指称新事物的认知命名过程。就一词多义现象而言,其本义的词义结构中有些义素会通过隐喻的认知手段复制、遗传到相近引申义的词义结构中。这样形成的多义词,虽然义项众多,但都可以看作是由“义核”与“衍生义”构成的。义核不等于核心义或核心义项,它代表的是一个概念。本文仅以汉语中的多义词“生1”为例,从隐喻的视角,构建其义核衍生模式,明确其事件结构。

关键词:隐喻视角 多义词 义核提取 衍生模式 事件结构

一、多义词的相关研究

多义词是各国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现象。词义的引申是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从原有的意义出发,借助隐喻认知手段并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派生出相关的新意义的过程。因此,多义词的一个研究重点就是其多个义项之间的引申及其相关关系问题。在原型理论的框架下,人们认为多义词的某一义项比其他义项更具原型特征、更处于核心地位(Fillmore:1982)。多义词的其他义项是该核心义项的衍生,各衍生义以不同的维度与核心义项相联系。

本文将多义词看作是由一个代表核心概念的“义核”和由义核衍生出来的多个衍生义组成的。即:“多义词义项=义核1+衍生义”。多义词的多种义项是通过隐喻化这一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义核向其他衍生义延伸的。本文以多义词“生1”中作为动词使用的情况为例,从隐喻的视角出发,分析其义项衍生模式,进而在事件语义学框架下探讨其使用时的语义限制。

二、隐喻视角下多义动词“生”的研究

无论多义词各义项间的关系如何,在由义核向衍生义扩展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用到“隐喻”的思维。“隐喻”之所以能够产生,就是源自义核所在的源域与衍生义所在的目标域之间的相关性或相似性。无论是哪种手段,都可以帮助人们利用熟悉的、已理解的概念去理解未知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形成两个概念之间的关联。

(一)基于隐喻的义项合并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在“生1”之下列出其作为动词使用的义项为:①生育,出生;②生长;⑧产生,发生;⑨使柴、煤等燃烧。

1.基于结构性隐喻的义项合并

例1:我是民国六年 [生] 人。

例2:磷肥能促使种子发芽 [生] 根。

例1表示的是义项①,例2表示的是义项②。其中,义项①可总结为:[生]=[+动物] [+从无到有] [+变化],即:例1表示[民国六年] [我] [从无到有]。这类包含一种主体由“不存在”到“存在”的变化,具有“动态”的属性。

义项②可总结为:[生]=[+动物/植物][+存续],即:例2表示[根][存在(于)][(土壤)]。这类均包含一种已有的主体存在于某处(并继续下去)之意,属于“静态”的属性。

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存在差异,但它们的概念结构具有相似性,均是“从无到有、进而发展壮大的生长过程”的一个阶段,只是①是“生长”的第一阶段,②是“生长”的第二阶段。但从整个生长过程来说,它们构成了一个连续统,其概念的构成部分存在着几乎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于是,人们将一种概念结构中使用的概念运用到了另一个概念结构中,实现了结构性隐喻的思维过程。

因此,可考虑将①②合并为一项,且将其概念定义为“a生长”,下位再分“a1动态”、“a2静态”。

2.基于实体性隐喻的义项合并

例3:细菌是最常见的使人[生]病的抗原之一。

例4:孩子们大冷天[生]火取暖。

例3代表的是义项⑧,例4代表的是义项⑨。其中,义项⑧可总结为:[生]=[+致使][+抽象物][+起作用]+[+抽象物][+从无到有][+变化],即:例3表示[细菌][致使][病][起作用]+[病][从无到有][变化]。这类用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A致使B”,一是“B发生变化”。由于“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可以说“生”具有典型的“抽象化”的属性。

义项⑨可总结为:[生]=[+致使][+具体物][+起作用]+[+具体物][+从无到有][+变化],即:例4表示[孩子们][致使][火][起作用]+[火][从无到有][变化]。这类用法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A致使B”,一是“B发生变化”。“火”是一种具体的实物,因此,这类“生”与前项相比具有典型的“具体化”的属性。

这样,可考虑将两者合并为一项,将其概念定义为“b致使”,下位再分为“b1抽象化”、“b2具体化”。而这种“具体化”与“抽象化”的同一,运用到了实体性隐喻。

(二)义核的提取及其层次分析

通过上述义项的合并,我们提取义核⊙为“有无到有的变化”,义核是唯一的,而义核的衍生是有层次的。由义核⊙直接衍生出概念a,概念a进一步衍生出概念b。概念a的内部进一步分化形成a1、a2;概念b的内部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分化,形成b1、b2。它们进一步投射到终端,分别形成各义项。具体构成如下图1。

三、多义动词“生”的事件结构分析

自然语言中,以某个核心概念或核心词作为“事件触发词”,会形成一个“事件结构(Event Structure)”。这个触发词的周围一定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事件元素”,它们共同完成事件的表述功能,并且可以把构成各个事件元素的核心词称为“事件元素核心词”,简称“元核”。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以根据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列出的使用频率在前3位的多义动词“生”的词项(分别为“生产、发生、产生”)为研究对象。

(一)各词项的事件结构分析

1.生产:

例1:[截至目前<时间>],[这两家公司<施事>]已经[在国内<地点>][生产<触发词]>]了[28辆燃料电池车<受事>]。

其事件结构为:[E1]:时间+施事+地点+触发词(生产)+受事。但以下句子省略其中一个成分后,有些仍然成立,有些则无法成立。

a:这两家公司已经在国内生产了28辆燃料电池车。(省略“时间”要素)

b:截至目前,已经在国内生产了28辆燃料电池车。(省略“施事”要素)

c:截至目前,这两家公司已经生产了28辆燃料电池车。(省略“地点”要素)

d:截至目前,这两家公司已经在国内生产了。(省略“受事”要素)

以上a-d句中,a、c均可成立;而b句前打了问号,表示它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成立;至于d句,前面打上星号,表示无法成立。可见,“触发词+受事”是必须存在的成分,而“时间、地点、施事”则是可选项。

e:已经在国内生产了28辆燃料电池车。(省略“时间”“施事”要素)

f:这两家公司已经生产了28辆燃料电池车。(省略“时间”“地点”要素)

g:截至目前,已经生产了28辆燃料电池车。(省略“施事”“地点”要素)

h:生产了28辆燃料电池车。(省略“时间”“施事”“地点”要素)

再看上面e-h句,可见“时间”、“地点”要素是完全自由的备选项,它们是否出现完全不影响句子的成立;而“施事”则是半自由的备选项,它最好出现,否则就要在一个更大的使用环境中出现,然后在该句中省略才行。这样,才能让句子的结构更加清晰,避免歧义。

2.发生:

例2: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受事>]就[发生<触发词>]在[迈锡尼文明时期<时间>]。

其事件结构为:[E2]:时间+地点(世界/ ?)+触发词(发生)+受事。值得一提的是,该事件的构成要素“地点”虽然空缺,但可以从本句的其他要素(“特洛伊”)中推测而来。但以下句子有些仍能成立,有些则无法成立。

a:特洛伊战争就发生在特洛伊地区。(省略“时间”要素、添加明确的“地点”要素)

b:特洛伊战争就发生。(省略“时间”“地点”要素)

c:就发生在特洛伊地区。(省略“受事”要素)

d:人们把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就发生在特洛伊地区。(添加“施事”要素)

以上a-d句,“受事”要素是必须成分,否则句子无法成立;“施事”要素是不可共现成分,一旦出现句子便无法成立。而“时间”“地点”要素是半自由备选项,至少要出现一个。

3.产生:

例3:[正是这一时期<时间>],[在那里<地点>][他<主事>][结合<触发词1>]中国的[实际<受事>],[产生<触发词>]了[新的思想<受事>]。

本句涉及到两个触发词,“结合”与“产生”构成了两个事件,两者形成一个事件链。即“结合”事件是“产生”事件的前提。本文仅讨论“产生”这一事件。[E3]:时间+地点+主事+触发词1(生)+受事。该句中“受事”要素必须存在,否则句子不成立;“地点”要素是半自由备选项;可添加上“时间”“与事”要素,即“时间”“主事”“与事”要素是自由备选项。

(二)“生”类词的事件结构模式

通过以上对各个词项事件结构的分析,可以发掘出“生”类词的事件结构模式有两类:

(1)动态三元句:(时间+地点)(自由)+(施事+触发词+受事)(必选项)

(2)静态二元句:(时间+地点+主事+与事)(自由)+(触发词+受事)(必选项)

可见,事件结构中,除“触发词”外,构成要素“时间”为典型可选项;构成要素“地点”为非必选项,而与之类似的“范围”要素则是必选项。有“施事”要素则要求有“受事”要素与之匹配,反之不尽然。“主事”、“与事”可共现,如“主事”单独出现则为必选项。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多义词只有一个义核,义核不等于核心义项,它代表的是一种概念;

(2)衍生是在隐喻思维的辅助下完成的,使得义核所具备的显性特征外化;

(3)多义动词“生”的事件结构可简化为两类:

动态三元句:(时间+地点)(自由)+(施事+触发词+受事)(必选项)

静态二元句:(时间+地点+主事+与事)(自由)+(触发词+受事)(必选项)。

参考文献:

[1]张莉.论现代汉语多义词词义的内在联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2]沈家煊.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D].商务印书馆,2004.

[3]李杰.字面意义的疆域:隐喻、一词多义以及概念理论(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刘晓梅.多义词语法属性的地位与作用——兼论分立义项的语法标准[J].辞书研究,2001.

[5]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

[6]夏立新.谈多义词的词义辨析和处理[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11).

猜你喜欢

多义词
体认原型范畴视域下多义词延伸及对学科英语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多义词
中、英多义词的翻译识别劣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以chino,na的误译为例,论多义词的翻译方法
数据驱动学习法与对外汉语多义词教学
浅析俄语同音异义词和多义词的区分
浅议多义词在语境中的隐喻认知
多义词way的语义认知分析及实证研究
高年级大学生英语多义词义项磨蚀研究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