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思考

2013-04-29陈建勇应巨林任强邹良影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职业素质就业导向工学结合

陈建勇 应巨林 任强 邹良影

摘 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需树立为专业服务的意识,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坚持工学结合模式为切入点,贯彻“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就业导向 课程改革 专业服务 职业素质 工学结合 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134-02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曾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高职生的就业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项民生工程。高职生要想求职应聘成功,除了所掌握的专业水平外,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其综合职业素质水平,这些是专业课上无法给予的,而公共基础课正好可以弥补。一般而言,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两课如毛概、法律基础等课程,对其政治思想、法律知识的教育;语数外类课程对其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外文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上网操作、信息检索能力;大学体育类课程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些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占据着核心地位。诚如职业教育专家陈庆合教授讲到在职业教育中,专业课与基础课的关系就像“红花和绿叶”,缺少哪一样都不行。

1 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1)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是增强高职生专业素质的需要。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开设一定的基础课是有必要的。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尖锐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的研究和实践还不够深入,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仍然受“学科本位”的影响,课程体系上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不能很好的与专业课程搭配,满足专业需求;教材选择上虽然各高职院校都使用高职高专教材,但这些教材大多是本科教材的“压缩型”,并且课程内容上讲究面面俱到,甚至偏多、偏难,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生产生活所需;教学方法上虽然也引入了诸如启发式、探索式的方法,但只重其形未得其髓,依然未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2)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高水平的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大多毕业于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院校,一直以来接受着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熏陶,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训练的基础,对理论知识传授有较强的适应性。但相当多的教师面对以职业技能训练为特点的高职教育,由于缺少相关职业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训练,要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服务并服从专业技术教育要求,往往是重理论讲授,轻实践动手训练,心有余而力不足。

(3)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是职业岗位发展的需要。职业岗位的多样性决定了职业能力的多样化,不同的职业能力,需要不同的文化基础。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公共基础课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大学生要在职业岗位上做出成绩,成就事业,除了要完成自己的专业学习之外,还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德性的修养、知能的修养、身体和心理的修养、职业道德修养等都是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基础课在这些素质的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趋势

(1)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需树立为专业服务的意识。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与专业相结合,以“必须、够用”为尺度。“必需”是指公共基础课理论的讲授要满足专业课程、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需要,“够用”是指公共基础课不再追求自身系统性和逻辑严密性,应强调教学内容“学以致用、学为所用、学有所用”。公共基础课教师需要根据各专业教学模式的要求,依据“必须,够用”为尺度,不仅要参加自己学科的教研室活动,更要定期参加各专业的教研活动,了解各专业对公共基础课知识的需求;对照“能力中心、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打破过分强调学科性、系统性、逻辑性的教学做法,根据专业知识结构与专业教学特殊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经常要用到复变函数的几类变换;设施农业专业的田间试验中需要用到统计中的几个常见统计分布,则应该在高等数学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穿插相应的专业模块;国际贸易专业则应根据外贸职业特点需着重提高学生英语听、说应用能力。这样做能更好的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使教学大纲和内容与专业课相融,解决基础知识与专业课接轨的问题。

(2)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需以培养高职生职业素质为核心。职业素质是包括职业能力、职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素质在内的统一体。公共基础课程的功能除了为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服务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今后与就业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突破狭窄的知识基础观,针对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新增设必要的基础课程;突破现有课程单一优化观念,通过课程整合,构建包括多门基础课一起的模块群课程。突破就基础论基础的观念,在教学方法上可推行新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例如在课堂上对实际问题的求解而引入数学建模,通过建模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理论。

(3)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需坚持工学结合模式为切入点。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工学结合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针对这种趋势,公共基础课教师应做出相应的调整。①积极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调查企业对职工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以此为基点,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学生正在从事或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特点相适应的内容;②参加教研活动:各系教研室在制定本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邀请一些公共基础课教师参与讨论,掌握专业课教学需要哪些文化基础知识,明确文化知识讲授的数量和深度。③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加实践环节,如在《思想道德》课上可以采取参观优秀企业,访问先进人物,参加义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精神;与专业课合作教学,将教学内容模块化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如在《应用写作》课中指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拟写实习总结等。④采用能力考核为主,知识考核为辅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卷面分数评定学生成绩,引入“工、学”结合在一起,分阶段分模块的考核方式,如《就业指导》课考核学生拟写职业生涯规划、拍摄一段成功人士访谈录像、设计求职简历等。

(4)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需贯彻“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三位一体指课程目标要体现“质量、效益、发展”的要求,突出基础性、人文性和职业性的课程功能。课程的质量标准体现在课程体系改革围绕专业教育目标,保证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充分发展,保证学生道德、人文、身体、心理、创业和创新素质全面提高;课程效益指既包含满足就业需求和学生终生学习的社会效益,也包含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效益,使学生能更好地结合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课程的发展既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综合能力、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又是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明确,才能提高课程改革的效率,才能最大限度的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任务任重道远,不是一朝一夕的可以完成的,势必需要学校管理者,课程实施者,以及校外企业人员的共同参与。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探索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将使高职教育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陈家颐.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5-66.

[2] 刘淑一.高职公共课程整合模式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90-91.

[3] 王联合.公共基础课教师在高职高专学生专业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29:113-114.

[4] 金朝跃.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多模块教学的整合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28-29.

[5] 潘亚儿.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1,24:4-6.

[6] 章剑林,江锦祥,刘青云,等.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57-60.

[7] 黄献红,许文林.工学结合模式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12:98-100.

猜你喜欢

职业素质就业导向工学结合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电气设备课程模块化改革与实践
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