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研究①

2013-04-29倪伟陈波尤吴晶詹奉珍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联动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

倪伟 陈波 尤吴晶 詹奉珍

摘 要:大学生就业状况彰显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基于社会资本的新视角,高校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为基础,始终把适应社会需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人才培养 大学生就业 联动 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018-01

1 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联动的必要性分析

面对就业“买方”市场,市场选择性逐渐增大,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创造并维护高校品牌、注重毕业生培养质量是大学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

第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就业市场的需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层次逐步提升,这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学校品牌建设。高校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鉴定一所学校品牌好坏的根本指标。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又会直接影响学校生源。

第三,人才培养质量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起着关键作用。大学期间积累的文化知识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将对后期职业生涯起着关键性的导向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2 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联动实现途径

假若将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作为两个主体,那么人才培养便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可利用的重要的社会资本。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就业需求为人才培养方向提供了导向和标准,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就业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适应性的最佳路径。

2.1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就业市场需求在变,学生教育需求也在变,因此,对课内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调整变革是应时而动、应需而动、势在必行。高校应根据市场需要对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适时调整,本着“拓宽专业口径、重视理论基础、注重实践创新、全面提高素质”的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学生整合知识体系,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有专业可选,有兴趣去学,有动力去钻,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复合型塑造。[1]

2.2 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高校要注重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等,宣传、普及全面的创业教育理念,积极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环境,健全领导小组机构,设立创新创业专项扶持政策,设立专项基金,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重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课内外相结合的活动。[2]

2.3 建立完善就业与培养、招生联动机制,实现良性互动

招生是入口,培养是通道,就业是出口,三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高校应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建立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挂钩制度,建立招生、就业双向沟通的信息反馈渠道,通过双向的信息沟通促使招生、就业政策的调整,缩小社会需要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3]积极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产业发展,设立有市场前途的特色专业,对就业状况不理想的部分专业,适时进行减招或停招。积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需求,拓宽办学渠道和途径,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定位准确,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2.4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培养就业市场竞争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意识

高校应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对毕业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广泛深入开展“扎根基层、建功立业”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校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邀请在西部作出杰出贡献的校友和知名人士做报告,组织在西部地区、基层单位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们正确处理个人成长、事业发展与国家需要的关系,树立重事业、重发展的科学就业观,树立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的正确成才观。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重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等等。

2.5 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提高大学生就业适应性

现在各高校均开展了形式不同的学年总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也比较明显。笔者认为,学年总评测评内容以学生的学业状况为基础,重点考察其在思想政治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活动等方面的表现,采取个人申报、小组评议与班委会、党团组织综合考察相结合的基本程序,把评价结果作为评定奖学金和评选优秀学生的主要依据。这样做,使得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展开,进而在不同方面肯定学生,引导激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凸现个性发展,使素质教育贯穿落实到学生个体四年的学习生活当中。

3 结论及思考

本文阐述了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联动的必要性,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了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联动实现的五个途径,笔者认为,要实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的真正有效联动,还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值得思考:

(1)政府应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高科技新兴产业,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保障,确保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有效需求,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

(2)高校不宜人云亦云,刻意照搬照抄别人的模式和做法,而应该从高校自身的实际出发,深入分析本校人才培养特点、就业市场反应和社会总体评价等方面工作,提出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的联动实现策略。

(3)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的联动方面开开展研究只是涉及了其中一个方面,大学生就业还涉及招生,还涉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这里面有“大联动”,更有无数的“小联动”。[4]

参考文献

[1] 戴世勇.应强化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联动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112-113.

[2] 励立庆,王志军.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4-77.

[3] 谢爱军,王慧,彭希林.建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5):84-86.

[4] 程光耀,翟建伟.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大联动”[J].科技资讯,2010(36):235-237.

猜你喜欢

联动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
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模式研究
多展联动:“新常态”下会展业发展的新思路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