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2013-04-29徐晓雅
徐晓雅
摘 要: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重要目标,而中华武术弘扬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统一的、一脉相承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和谐社会的理念、中华武术的特点及中华武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中华武术 和谐社会 作用
和谐社会历来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无数仁人志士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武术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积极、文明、健康的社会活动方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投身其中,不仅促进了人类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促进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与交流,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中华武术的特点及和谐理念
1.1中华武术的特点
中华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由生产劳动中的徒手搏击、持械格斗演变为体育运动。武术作为体育运动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民族风格,既讲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华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气心志等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外在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武术的“内外合一,神形兼备”是各家各派的练功准则,武术的广泛适应性体现了武术的内容与练习形式的丰富多样,不同类别的武术项目其练习方法、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用风格和运动负荷不尽相同,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体质人们的需要,人们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加以选择,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
1.2中华武术的和谐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十分重视宇宙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和谐原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国家、民族的关系,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中华武术“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和谐思维的特点,这种思维特点表现在武术中则是追求动作的“合”。“合”,就是说动作的和谐、协调。最为典型的是所谓的“内三合,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2]这实际上是要求由内在的心意气到外在的四肢,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达到相互协调。应该看到协调既是人的一种本能,又是人们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使动作达到完美的能力。“合”是武术特有的技术要求和独具特色的理论。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一致,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特征。
2.中华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1武术对人与自然和谐的促进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地者,生之本”,成为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共识,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指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的和谐统一,物质与意识的统一。《拳意达真》说:“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间相结合。”太极拳以太极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无极桩进入自然合而为一的“天极”状态。以“体道”、“悟道”为目的,传统内家拳把人体作为一小天地,外家拳把宇宙作为一大宇宙。练拳的最高境界是把人体这个小天地融于宇宙的大天地之中。形意拳的练习分为四步:炼精化气、精气化神、炼神还虚、练虚合道。以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为目标,大成拳的起步功夫是三年桩功,在各种桩功中体会身与心、人与自然的融合,以人与自然合而为一,达到无形无相之最佳和谐状态为终极,进而仟其变化,纯属自然。
2.2武术促进了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能离开社会现实而独立的存在,于发展只着眼理实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丰富土壤中,将“武德”和个体的小“德”同群体乃至国家社会大“德”相融合,才能确立其传统文化之根基,才能与传统文化协调统一,共同繁荣,事事讲求整体合,全局把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维持自然界的平衡。“心者神之主,身者心之躯”,武术文化视人体生命为一大系统,将人作为一个整体而追求心身交益的整体和谐,“心身交益须修身”,武术是人体的运动,外练以养形为先,以其外而达到内。促使人体内精气流通,气血旺盛;“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武术文化非常重视心、神、意的主导作用,突出精、气、神、强调形神兼修;以心身统一、形神兼修为原则,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讲究精神气质是中华武术的一大特色。他要求外在的手、眼、身法、步法、外在的形体活动与内在的心神、意志、心理活动及气息运行为一个统一整体。
2.3武术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词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个人与社会密切相连的关系,所以人的健康和谐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武术注重“内外兼修”、“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运动思维,不但提高了人的身体素质,而且提高了人的灵活性及防身自卫能力。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习武以德为先”,习武向来重礼仪、讲道德;诸如尊师重道、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扩大交往、增进友谊、讲理守信、见义勇为等高尚道德情操,还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随着武术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必将在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发挥更大作用。
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中华武术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是提高我国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切实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中华武术与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因此,继承中华民族的瑰宝,大力弘扬中华武术,树立客观科学理念,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中华武术沿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蔡仲林,等.武术[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
[2]邱丕相.试论武术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走向世界[Z].武海泛舟,1999:9.
[3]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4]李成银.近代武术传播的特点[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9(1).
[5]瞿玉生,高增栓.论武德的重要作用和修养方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7(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