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
2013-04-29王建华
王建华
摘 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对社会有责任感,实事求是,不断追求真理的人。因此,在加强学科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
关键词: 化学教育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掌握科学技术,获得一定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而人文教育旨在改造人的精神世界,改造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展人的情感,合作精神,审美能力,并指导人们运用一定价值标准改造客观世界,建构人们对社会的责任心。
一、化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必然性
长期以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而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被人为地分割成了两部分。很多化学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当做接受科学知识的“容器”,只顾传授科学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的培育,轻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有些教育家批评这种教育是“忘记了教育的方向”,“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
化学与人文精神是相互渗透,辩证统一的,化学的人文精神不是以呈现的形式表露于外,而是以潜在的形式蕴涵其内。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具有深刻的人文性,例如环境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化学研究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决策者的重视和正确的决策,需要广大人民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从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问题,而这一点则涉及人文精神,因此在化学教育中只有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才是一条正确的途径。
二、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探索
化学教师进行人文精神培育的主阵地是化学课堂,如何有效地通过化学教学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索的课题。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1.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坚忍的意志和品质。
有些学生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学习上怕苦怕累,教师可不失时机地穿插化学史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天才在于勤奋”的道理,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品质。
2.通过化学家的往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确的人生观。
榜样是行为的目标,无声的命令,前进的路标。成功的榜样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较好的激励、示范作用。化学教育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师可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反思、探讨人生的价值,以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會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1)充分运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我国虽然是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在《自然界中的水》的正文中有以下描述:地球上的水虽然储存量很大,但是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充裕。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缺水状态。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一些地区严重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必须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洗澡水冲洗厕所,用洗脸水洗脚、浇花,用漂洗衣服的水拖地等。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具有不可再生性,但目前这些化石燃料仍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全球能量使用量的增长,这些能源将日趋枯竭。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能让学生明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节约能源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社会问题,从而教育学生应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提高节约能源的意识。
(2)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本世纪以来全球的环境污染已日趋严重:温室效应、南极臭氧空洞、酸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通过温室效应的危害,臭氧层不断被破坏的危害的控制,氢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环境污染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全球气候。
4.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实践精神。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以客观表现的化学现象为依据进行的探究的科学,不允许任何空想和臆造,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探究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寻找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机构,教育应该是提升人性的过程,学校教育应该是“以教化为大务”,教师也应该是点拨人生智慧的“灵魂之师”。将化学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统一起来是对学生人性的提炼和升华,是教育的真谛。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应当将化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担负起“育人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