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自然环境对区位经济的影响
2013-04-29刘海燕
刘海燕
摘 要: 本文结合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蔬菜产业发展的地理背景,从土壤、水文、气候和交通等地理因素、产销体系及社会成效三个方面解读人文与自然环境对区位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 地理因素 产销体系 社会成效 区位经济
内官营镇位于定西市安定区西南部,距定西市区25公里,全镇辖35个村,275个社,1.35万户,6.2万人。近年来,全镇上下依托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产业:甘蓝、芹菜、大白菜、娃娃菜等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通过组建经销协会,打造绿色品牌,建设恒温菜库,开辟销售通道等措施,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2011年全镇人均收入达到3282元,较2006年增加1410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一)气候条件。内官镇位于黄土高原西部,平均海拔2035米,地处35.5°N,104.62°E附近,以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全年无霜期达140天,年平均气温6°C,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雨热同期,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为发展地膜蔬菜、日光温室蔬菜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二)水文条件。该镇地形以第四纪断陷盆地为主,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定西城区自来水的水源地,也是全区主要的井灌区,总流域面积308平方公里,有耕地20多万亩。其中内官、锦屏、先锋、万崖、乌龙、清溪、永丰、永安等村地势较为平坦,加上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大多以川地水浇田为主,形成了一条蔬菜种植长廊。其中乌龙、清溪、内官等地水质香甜,适宜种植甘蓝。万崖村水质咸苦,适宜种植芹菜。
(三)土壤条件。该地地处黄土高原,土壤富含钾元素。同时作为全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畜草产业可以为蔬菜的种植提供大量的农家肥,种出来的甘蓝个小、色鲜、味甜、质优、保鲜期长、耐贮藏。本地生产的大白菜、辣椒、菜花、芹菜等9个蔬菜品种已获得“绿色A级”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绿色蔬菜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交通条件。该镇自古以来就是安定区西南部的商贸重镇,是周边临洮、渭源、榆中“四县(区)八乡(镇)”近20万人口的物流集散地,素有陇中“旱码头”之称,交通方便,区位优势显著。一是受内官镇蔬菜产业的辐射带动,周边香泉、符川、凤翔等乡镇的蔬菜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内官镇已发展成为安定区西部的蔬菜种植、集散和销售中心,销售高峰时可达日6400吨的吞吐量。二是随着兰临、平定、天定等高速公路的相继建成,该镇蔬菜运往西安、广州、汕头、厦门、杭州、温州、上海等地的时间平均可缩短12~24小时,在价格的调节上具有比较优势,可以有效防范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
二、趋于完善的产销体系
经过内官镇党委、镇政府的常抓不懈、全镇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蔬菜产业已成为全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一是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面对新形势,抢抓新机遇,以建设“生态良好镇、经济繁荣镇、清洁文明镇、绿色环保镇、平安和谐镇”为目标,教育和引导群众立足市场需求,由种植小麦、扁豆等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作物逐步向马铃薯、蔬菜等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蔬菜产业发展。同时坚持“绿色、诚信、品牌”的发展理念,精、粗、细菜搭配,早、中、晚熟搭配,调整蔬菜种植结构,缓解蔬菜集中上市压力,规避市场价格风险。经过2008年初的示范引领、2009-2010年的集中连片,截止2013年,全镇蔬菜面积由2008年的4万亩增加到了2012年的8万亩,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通过建立蔬菜、马铃薯等产业基地,打造产业品牌,蔬菜、马铃薯、畜草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强镇富民的新路子。
二是全面组建蔬菜经销协会。镇政府积极引导蔬菜种植,经销大户组建内官营镇蔬菜协会,各村相应组建了分会,会员人数达166人。蔬菜协会按照“分散经营、集中管理、联合对外、统一营销”的原则,在农产品種植、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全程跟踪服务,减少了以往菜农在蔬菜种植上的主观性和盲目性,降低了蔬菜种植成本。70多名会员走南闯北,开拓市场,在广州、汕头、厦门、杭州、温州、上海等20多个终端市场建立了直销窗口,积极开拓沙特、阿联酋、新加坡等国际市场,拓宽了蔬菜营销渠道。
三是出资建设恒温保鲜库。一处恒温保鲜库,就是一个收购市场,内官营镇的菜农再也不会舍近求远,到榆中销售蔬菜,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省了运费,恒温保鲜库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内官营镇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启动民间资本,全力打造安定区西南部农产品物流中心。为发展蔬菜、马铃薯产业,内官镇相继投入资金3400万元,建成了以锦屏、兴盛、南川、恒安、忠信等6处84间蔬菜恒温库为主体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拉动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降低了销售成本。
三、日益显著的社会成效
一是实现了产业富民。自2008年以来,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在2006年左右,全镇人民人均纯收入在1800元左右,到2012年则达3600元,这部分收入中,贡献最大的当属蔬菜产业。以2013年的甘蓝为例,现内官镇川区平均每家种植15亩甘蓝,年产18万斤,每斤最高价可达1.3元,最低0.25元,按每斤平均0.5元计,总收入可达90000元,抛去每亩800元成本,净收入达78000元,对以前外出打工的农民来说,这可谓天价。
二是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农资供应、餐饮服务、农机修理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内官镇的经济发展。另外,该镇农民以残菜残叶养羊又带动了全镇畜草产业的发展,而畜草产业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走出了一条“种菜—养羊—肥田—种菜”的绿色经济循环模式。
三是促进了当地及周边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当地青壮年劳动力资源丰富,未发展蔬菜产业之前,大部分劳动力均外出务工,从事建筑、商贸、餐饮、家政等工作,而蔬菜产业发展起来后,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种菜。同时,由于蔬菜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从种菜到剁菜、背菜、码菜、卸菜,最起码需要5~6个劳动力,这样也为周边山区的青壮年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目前,蔬菜产业在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大量使用地下水灌溉,造成了地下水位的快速下降,有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同时,当地蒸发量较大,会加重当地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二是由于耕地长期种植消耗地力大的蔬菜作物,致使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土地退化现象严重。另外,由于该镇蔬菜产业主要以种植、销售原蔬菜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经济链条短,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内官镇在以后的蔬菜产业发展中,要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积极发展蔬菜加工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