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二则

2013-04-29曾小鹏武晓丽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7期

曾小鹏 武晓丽

摘 要:欧阳修《卖油翁》中“十中八九”的“中”字应取其“穿”义。《左传·隐公元年》中“亟请于武公”的“亟”当解作“急速”。

关键词:十中八九 中 贯穿 亟 急速

欧阳修《卖油翁》及《左传·隐公元年》均是高校古代汉语课讲授的重点篇目,但两篇文章的注释仍有不少可商之处。现不揣简陋,就书中的两处注释陈以管见,与注释者和读者商榷。

一、十中八九

欧阳修《卖油翁》中有这样一段:“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一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文中的“十中八九”的“中”字,所见各本注释均将其解作“箭射着目标”。依此注释,“十中八九”就是射出十支箭,击中目标的有八九支箭。

我们认为,这个解释显然与上文说的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的赞语 格难通。古人所称“善射”者必须要“百发百中”才行。《荀子·劝学篇》云:“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战国策·西周策》云:“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客曰)‘一发不中,前功尽矣。”《史记·周本纪》亦云:“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上下文语义抵牾的呢?问题应该出现在对“中”字注释的错误。经推敲寻绎,沉潜反复,我们认为“十中八九”的“中”字应取其“穿”义。

“中”字古有“穿”义。《周礼·冬官·考工记》云:“中其茎。”郑司农云:“谓穿之也。”孔颖达疏:“先郑云,穿之,谓穿剑夹内茎於中,故云‘中其茎。”“中”释“穿”,有“贯穿”之义。《诗·齐风·猗嗟》云:“舞则选兮,射则贯兮。”郑玄笺:“贯,中也。”《仪礼·乡射礼》云:“不贯不释。”郑玄注:“贯,犹中也。”郑玄以“中”释“贯”,可见“中”有“贯穿”义。《说文》云:“贯,钱贝之 也。从 贝。”段玉裁注:“钱贝之 ,故其字从 贝,会意也。”《说文》又云:“ ,穿物持之也。从一横贯,( )象宝货之形。凡 之属皆从 ,读若冠。”段玉裁注:“ 者,宝货之形……一者,所以穿而持之也。古贯穿用此字,今贯行而 废矣。”王筠《说文句读》云:“此宝货祗是钱。” ,甲文(粹一二八九)作 ,其形象以“丨”从“回”里孔洞中穿过,故“ ”字可直训为“穿”。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云:“《仓颉篇》:‘ ,穿也。通作贯。”《集韵·换韵》云:“ ,穿物也,通也。通作贯。”依此思维理念,又造有“串”字。《正字通·丨部》云:“串,物相连贯也。”“串”即是以“丨”穿连多个物件之形。清人李慈铭《越漫堂读书记·南史》云:“《宋 传》:‘宗军人串 食。此串字最古。串,即 之隶变。”我们据“中”字形体也可联想引申出“中”有“贯穿”一义。古人射箭,一定有的放矢。陈尧咨所射之“的”是什么呢?《卖油翁》一文没有明说。据文中“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推之,陈尧咨所射之“的”是宋代通用的圆形方孔铜钱。如果卖油翁不用铜钱示范,以善射自矜的陈尧咨是不会服气的。陈尧咨还真有其人。《宋史·陈尧咨传》云:“尧咨于兄弟中最为少文,然以气节自任。工隶书。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即贯其中。”“十中八九”,便是十箭之中有八九支是从钱孔中贯穿而过的。这与“(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正可类比。因为陈尧咨“善射”,且“当世无双”,可以说,另外的一两支箭只是没能从钱孔中穿过而已,射中铜钱应是不成问题的。依此解来,上下文理怡顺,“中”作“穿”讲当是确诂无疑。

附带地说一下:养由基“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的“中”字也应取其“穿”义。既然说养由基“善射”,他就绝不会是“去柳叶者百步”而去射满树的柳叶,而应是使射出的箭从柳树枝叶间的空隙中“穿通”而过;或者由约定好的某一片柳叶上“穿透”而过。此“中”字与同出这一典故的“百步穿杨”的“穿”字正是同一语义。“中”的“穿”义各大辞书均失收列,应予补录。

二、亟请于武公

《左传·隐公元年》有“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公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段。王先生的《古代汉语》注:“亟,屡次。”笔者细理文意,参以他书,以为将“亟”解作“急速”较为允当。理由如是:

1.“亟”有“急速”一义。《说文》云:“亟,敏疾也。”《尔雅·释诂下》:“亟,疾也。”邢 疏:“皆谓急疾也。”又“亟,速也。”邢 疏:“速,亦疾也。”《诗·豳风·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郑玄笺:“亟,急。”《管子·小匡》:“‘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公乃使鲍叔行成。”文中“亟请之,不然无及也”,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赶快去请求他,不然就来不及了”。

2.后世注家诠释此句,大抵承袭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解。陆氏将音义定作“亟,欺冀反,数也”。释文将“亟”解作“数”,并不能肯定陆氏就是将“亟”解作“屡”义,因为“数”可通“速”,同样有“急速”一义。《礼记·曾子问》:“不知其己之迟数,则岂如行哉!”郑玄注:“数读为速。”《礼记·乐记》:“卫音趋数烦志。”郑注:“趋数读为促速,声之误也。”《庄子·人间世》:“以为棺椁则速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速,向崔本作数。”《韩非子·难二》:“简子投 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吕氏春秋·贵直》作“呜呼!士之 弊一若此乎!”此处“数”与“ ”通假,实为“数”与“速”之通假,因为“ ”是“速”的 文。《说文》云:“速,疾也。从 ,束声。 籀文从 。”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陆氏所作的“速,向崔本作数”的说明,是他确知“数”可通“速”的铁证。《左传》中也还有“亟”解作“急速”的用例。如《隐公十一年》:“我死,乃亟去之。”

3.自古废长立幼,是一种取乱之道。《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云:“立长则顺,建善则治。王顺国治,可不务乎?”《史记·周鲁公世家》云:“周之樊仲山父谏宣王曰:‘废长立少,不顺;不顺,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诛之。”姜氏在“公弗许”这样断然否决的情况下,还“屡次”去请立段为太子,似乎也不近情理。那么,姜氏为什么要“亟请于武公”的呢?其間定有原因。由于《左传》行文简约,难以确定。《史记·郑世家》对这一段史实记述较详:“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从《史记》所记史实来看,姜氏之所以要“急速”向武公请求立叔段为太子,是她急于想在武公去世前定下这一大事。“武公疾”是说武公患了重病,“是岁,武公卒”证明了这一点。

“疾”在一般情况下是指轻病,但也不尽然。以典籍考之,“疾”也可指重病。《尚书·金 》云:“武王有疾,周公作金 。”孔颖达疏:“武王有疾,周公作策书告神,请代武王死事毕,纳书于金 之匮。”“武王有疾”,就要“请代武王死事”,说明“有疾”是患有重病。当“疾”作患病讲时,也是患有重病的意思。《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云:“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于是召扁鹊。”“简子疾”,竟然“五日不知人”,使得“大夫皆惧”,要请神医扁鹊,说明“简子疾”,是简子患了重病。

从《左传》所记来分析,“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之后,接着便书“及庄公即位”,说明两事之间时日不多,这也透露了个中的些许消息。

古代国君常常在临到病重之时才立太子,有的甚至还未来得及立太子就“驾崩”了。所以说,姜氏“亟请于武公”,是武公患了重病,姜氏急忙向武公请求立叔段为太子。

参考文献:

[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 王筠.说文句读[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3]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 黄生.字诂义符合按[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 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书店,1991.

[7] 殷寄明.汉语语源义初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JC740115);西南科技大学科研基金(11sx7113)(11sx7114)资助成果

作 者:曾小鹏,博士,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