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老乞大》方俗语词考释
2013-04-29张蔚虹王彦坤
张蔚虹 王彦坤
摘 要:原本《老乞大》是旧时高丽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教材,历经元明清三代多次刊刻,反映不同时期的实际口语,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珍贵语料。本文选取原本《老乞大》里的一些方俗语词进行考察,并根据有关文献进行了粗浅的解释。
关键词:《老乞大》 方俗语词 近代汉语词汇
原本《老乞大》(简称《原老》)①是1998年在韩国发现的。经郑光教授研究,推断该本与著名语言学家崔世珍用《训民正音》翻译《老乞大》《朴通事》时所用的底本相近,是至今流传的《老乞大》诸版本中堪称最早的本子。据推测,成书于元朝末年。它的语言反映的是元末北方地区官话,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其中《原老》中的很多方俗语词古今义殊,有的甚至辞书中未收,让读者难以理解;有的只在方言里使用。本文仅对几个用法比较特殊的词语,参照辞书及方言进行举例阐释,略陈管见,希望能对汉语词汇训诂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打染
薄绢一疋十七两,打染做小红 绢。(04左02)②
按:“打染”即“染”。《原老》中类似的句子“绫子每疋二十五两,染做鸭青和小红绢子”。句中用“染”,《老乞大》的明清其他版本也全改为“染”。经考察文献发现,“打”是宋元时常用语素,置于动词前,无实义。诸如“打染”词语有:“打诈”即“诈骗”;“打吵”即“吵架,争闹”;“打睡”即“睡觉”等等。例如《祖堂集》第七卷:“[岩头和尚]今生不着便,共文遂个汉行数处,被他带累。今日共师兄到此,又只管打睡。”句中的“打睡”即“睡”;《儒林外史》第十五回:“弟兄三个都是秀才,两个疑惑老子把家私偏了小儿子,在家打吵,吵的父亲急了,出首到官。”句中“打吵”即“吵”。可見,在《原老》中的“打染”是宋元时期的俗语词,现在很少用了。《汉语大词典》也未收录。
二、服地
(1)这金胸背是草金,江南来的,你索三定呵,这服地真金的却卖多少也?(27右04)
(2)这段子外路的不是,服地段子有。(27左05)
按:上二例“服地”和“外路”、“江南”对文。我们再看例(1)在《老乞大》其他版本中的用例:
这织金胸背是苏州来的草段子,你讨七两时,这南京来的清水织金绒段子却卖多少?(《老乞大谚解》)
这织金胸背是苏州来的假估段子,你还要讨七两银子,若是南京来的清水织金绒段子却卖多少?(《老乞大新释》、《重刊老乞大谚解》)
从以上异文我们可以看出,“服地”应指“南京”。就南京言之,苏州、杭州为外路的,又称为“下路”,即外地的、别处的,与“本地”相对。在《原老》的明清版本中改为“南京”。“服”在古代指王畿以外的地方,即诸侯之国。如《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守官反南服。”历史上有“五服”之称,指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曾巩《元丰类稿·赐高丽诏》:“盖闻昔在夏后,分天下为五服。地有远近,故治有详略”;《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雍正《广东通志·风俗志》卷五十一:“粤为炎服,地多燠而少寒。寒少则气不藏,燠多则气易泄。”以上“服”都指王畿以外的地方,而“地”也指“地方”,后来“服地”连用指大都之外的各个小诸侯国。“服地”多在古代文献中使用,如《朱子语类》卷四十四:“天下服地虽有远近,闻丧虽有先后,然亦不过三月。”这个词应该是个古语词的遗留,现在很少用,大型辞书均未收,应补。
三、隔/隔话
(1)你休这般胡索,倒隔了你买卖。(27右03)
(2)俺高丽体例,亲弟兄也不隔话,姑舅两姨更那里问?(05右10)
按:例(1)“隔”在《原老》中应该是“断”的意义,主要是指生意做不成。《说文》:“隔,障也。‘段玉裁注:隔,塞也。各本作障。”由“阻隔,障蔽,堵塞”可以引申为“断”。可见《原老》中的“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意义。《汉语大词典》未收录此义项。例(2)中的“隔话”在《原老》中应该是指在语言交流上计较、掩盖、隐瞒、回避的意义。如《大辞典》“隔”条第6义项“掩盖”。《旧唐书·音乐志二》:“项伯亦舞,以袖隔之。”那么,“隔话”就是有意把话掩盖、隐瞒、故意回避,可以称之为“讳言”。所以,“不隔话”就是说话不计较、不隐瞒、不掩盖、不回避、说话随便。我们还可以从例(2)的上文推测“隔话”的意义。上文为:“恁既是姑舅两姨弟兄,怎么沿路秽语不回避?”可见“隔话”包含有“回避、隐瞒、掩盖”等意义。在《老乞大》的明清以后版本中此句分别为:“这是我们不忌的人家,亲弟兄说话尚不计较,况是姑舅两姨的弟兄,又何必理论啊?”(《老乞大新释》);“我们不会体例的人,又是路上闲话,自然不能回避了”(《重刊老乞大》)。《原老》中“隔”的词义在辞书中未收录;“隔话”词条在《近代汉语词典》有收录,但释义不够完整,应补。
四、名听
书中共出现3次,列举于下:
(1)咱们世上人,做男儿行呵,自己祖上名听休坏了。(32左06)
(2)父母名听辱磨了呵,别人唾骂也。(32左07)
(3)父母在生时,家法名听好来,田产物业有来,孳畜头匹有来,人口奴婢有来。(32左08)
按:“名听”相当于“名声”。“听”和“声”在《广韵》中同属于“耕”部。古时候的“听”可指“美名善誉”,汉代蔡邕《太尉公碑》:“遗爱在命,皇哀其命,立石刊名,莫迹斯听。”“声”也指“善声、美名”,清代侯方域《颜真卿论》:“天下有其实未固,而助之以声,其威尚隐,而系之以望。”二者语义相近,具有同源关系,因此“名听”与“名声”也意义相近。又由于“名”在古代也可以用来表示“名誉声望”,《孟子·告子下》:“先名实者,为人也。”可见《原老》中的“名听”应该是同义词连用。在古代文献中多使用“名声”这个词,“名听”很少用,只保留在少数文献中。如《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南使射生得中,名听甚远,可立一显名,今唤作伊埒玛勒。”贯云石《孝经直解》:“孝顺父母,敬重哥哥的勾当都行到尽处呵,好的名听神明知道,四海都知道。”《汉语大词典》未收,应补。
五、辱磨
父母名听辱磨了呵,别人唾骂也。(32左07)
按:“辱磨”即“玷污,使不光彩”。在历代文献中使用的还有“辱末、辱么、辱没”,如:贯云石《孝经直解·士章》:“早起的时分,晚睡的时分,常常寻思,休教辱末了父母者。”元代白仁甫《东墙记》第三折:“与这等不才丑生私约,兀的不辱么杀人也。”明代高则诚《琵琶记》第三七出:“且如你这般富贵,腰全衣紫,假有糟糠之妇,蓝缕丑恶,可不辱没了你。”以上文献中“辱末、辱么、辱没”的词义相同,《汉语大词典》皆释为同“辱没”,唯独没有收录“辱磨”,我们认为《原老》中的“辱磨”与“辱没”词义也相同。因为“磨”与“末、么、没”在《广韵》中同属于明母字,又在同一个韵部,语音相近,词义又都具有表示“尽、终、磨灭,小”等相关义项。同时,“磨”与“么”皆从“麻”声,语义都表示有“小”的意义,“辱磨”与“辱么”属于异形词,既然“辱么”又作“辱没”,那么“辱磨”语义也同“辱没”。所以《原老》中的“辱磨”与“辱末、辱么、辱没”词义相近。辞书未收,应补。
六、撒蹶
眼生马,撒蹶的马,右失的马,口硬马,口软马,这些马里头歹的十个。(22左05)
按:“撒蹶”即指骡、马等用后蹄子向后踢着胡乱奔跑,主要指牲口不老实。“撒”,《集韵·曷韵》:“放也”,后引申为“尽量施展或表现出来”,这个意义即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牲口。如:元《窦娥冤》第二折:“浪荡乾坤怎敢行凶撒泼,擅自勒死平民。”“蹶”,《说文》:“跳也”。《淮南子·修务》:“夫马之为草驹之时,跳跃扬蹄,翘尾而走,人不能制,啮咋足以 肌碎骨,蹶蹄足以破颅陷匈。”那么“撒蹶”就是指牲口撒野,义同“蹶子”或“尥蹶子”。《儒林外史》第五二回:“那马十分跳跃,不提防,一个蹶子,把一位少年客的腿踢了一下。” “撒蹶”在明清其他版本中改为“撒蹄”。筑东阳的《李世民》第十四章:“天地良心可见,马儿不耐雨淋,撒蹶撩我而去,实非我所愿。”各大辞书均未收,应补。
七、涯
这桥梁、桥柱比在前哏牢壮,阿的涯十年也坏不得。(11左03)
按:《说文》“涯,水边也。”“涯”在《老乞大谚解》中改为“捱”,“这的捱十年也坏不得。”朝鲜著名语言学家崔世珍在《老乞大集览》和《单字解》中此处注解为“正作涯”,因为《原老》作“涯”。“涯”与“捱”在《集韵》中均为平声,宜佳切,佳韵,疑母。应该具有同源关系。从词义来看,边际之意(即崔氏所谓“限”)是二者的共同义素。但从《老乞大》明清版本中的用例可以看出,“边际”义用在《原老》中明显不妥。“涯”主要作“水边、边际、界限”义,如《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捱”主要有“遭受;拖延”义,如《醒世姻缘传》:“若抵拒延捱,打了你自己,还拿你家属送监。”从“涯”和“捱”的使用历史来看,可推《老乞大》中“捱”应为本字,“涯”为讹字。我们建议辞书应为“涯”字设立“‘捱之别字”义项。
八、硬厮战
这早晚日头落也,教俺那里寻宿处去?……这客人怎么这般硬厮战!如今官司好生严(14右09)
按:“硬厮战”即死磨硬缠,纠缠不休。这里的“战”和下文“战张”词条中的“战”词义相同,即“纠缠”义。“硬”强调一个程度,表示“强行,执拗”。也可以说“厮战”,如: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八戒道:“哥啊,既是这般容易,你把师父背着,只消点点头,躬躬腰,跳过去罢了,何必苦苦的与他厮战?”在《老乞大》的明清版本中换为“歪缠”。“这客人,怎么这般歪缠,如今官府稽查好生严谨,省事人家,不敢住下面生歹人。”(《老乞大新释》);清代孔尚任《桃花扇·守楼》:“田家亲事,久已回断,如何又来歪缠?”《儒林外史》第四十回:“彼人一定是安排了我父亲,再来和我歪缠。”辞书未收该词条,应补。
九、闲厮诞
索甚么闲厮诞?算了价钱拣与他钞。(37右04)
按:“闲厮诞”疑为“扯蛋”之斯文写法。“诞”和“蛋”在《广韵》中同属于定母、寒韵,二者语音上相近,疑“蛋”是“诞”的俗写。意思是指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或者是虚夸事实的话,即“闲话”。和“闲扯淡(蛋)/闲扯/闲淡(蛋)”义同。《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这些词条,现代北方方言里有的还在使用。如姚雪垠《牛全德與红罗卜》:“现在不是同你闲扯淡的时候。”《汉语大词典》收录“闲诞”条,义为“闲放”,也就是悠闲放任;闲散。这和《原老》中的“闲厮诞”表达的具体意义不同,这里侧重于说一些与中心话题无关的废话。在明清其他版本中都改为“闲话”,如:“说什么闲话?就数了价钱,看了银子,交易了吧。”(《重刊老乞大》)
十、战张
既这般的呵,休则管的战张。(15右02)
按:“战张”在辞书中未收。《原老》的“战张”,在《老乞大》的其他版本中都改为“缠张”。“缠张”,《音义》云:“缠去声。缠张,犹言杂谈。旧本书作战张。(《老朴集览》上2左)。我们并不赞同《老朴集览》中解释的词义。《广韵》:“战,之膳切,去 ,章。”“缠,持碾切,去 ,澄。”从《广韵》看,“战”和“缠”的语音相近。在《原本》中就是表示“缠张”的意义,而用了一个音近的字,因此,原本作“战张”,其他各本作“缠张”。因为“张”可以假借为“帐”,“张、帐、账”又为同源词,那么“战张、缠张”就是采用同音词的俗写。《近代汉语大词典》收录“缠张”条,同“缠帐”,亦作“缠账”,词义皆为“纠缠,搅扰。”《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惯是秀才家有这些老脸说话!不耐烦与你缠账,且将菊花去与姐姐插戴则个。”《野叟曝言》第二二回:“悄悄把翠莲手抓了一下。翠莲发急道:‘怎是这样缠账,咱是好人家儿女,你休认错了。”我们认为《原本》中的“战张”就是“缠账”,是同一个词之不同写法。《汉语大词典》未收“战张、缠张”,应补。
① 《原本》语料来自郑光主编的《原刊〈老乞大〉研究》中的影印部分。
② 引例中括号内的数字分别表示原影印本中的页数,列数,“左”表示左面,“右”表示右面。下同。
参考文献:
[1] [韩]郑光主编.[原刊]《老乞大》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 [韩]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3] 何茂活.《老乞大集览》、《单字解》训诂方法评介[J].兰州大学学报,2008(2).
作 者:张蔚虹,广东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暨南大学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训诂学及古典文学研究;王彦坤,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训诂学研究。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