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宋代的咏梅赋

2013-04-29周君燕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梅格理学

摘 要:北宋的咏物赋重在对物色的描写或是表达隐士情怀,理趣的意味是很淡薄的。这一路数到了南宋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理学观念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咏梅赋也在朝着重理趣、强调道德、操守的方向变化,从而也带来了写作手法从传统的美人意象向君子、志士形象的转变。

关键词:咏梅赋 梅韵 梅格 理学

梅花作为成熟的意象进入文学作品,是在六朝时期。现存最早的咏梅赋是梁代简文帝的《梅花赋》,唐代宋璟的《梅花赋》在宋代时就已不可见了。咏梅赋的第一个创作高潮是在宋代,现存的宋代咏梅赋共18篇。南北宋的咏梅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即從表现梅花的韵致到梅格的转变,而这一转变的历程是和时代思潮密不可分的。

北宋初期的咏梅赋,体现出传统咏物赋的特征,重视对外在物象的描写,或倾向表达作者隐逸的情怀,还没有太多的关注梅花内在的品格,所沿袭的路数是宋初林逋咏梅诗的写物抒怀的方法,而理趣的意味是很淡薄的。宋初王禹偁的《红梅赋》所表达的是,发现吴苑一枝盛开的红梅,顿感奇异而赋之:“凡物异于常者,非祥即怪也。夫梅花之白,犹乌羽之黑,人首之黔也。吴苑有梅,亦红其色。余未知祥邪怪邪?姑异而赋之。”{1}在北宋的初期,红色的梅花不像白梅那样易见,据《诗话总龟》后集卷二十七引《西清诗话》亦载:“红梅清绝,昔独盛于姑苏,晏元献始植西岗第中,特真赏之。”{2}可见,红梅在宋初是珍奇之物,备受人的青睐。王禹偁在《红梅赋》中,也这样说:“梅之白兮终碌碌,梅之红兮何扬扬。”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不同于常俗的梅花引发了这样的议论:“木之华兮,人之文采;木之实兮,人之措履。苟华实之不符,在颜色而何似?苟履行之克修,虽猖狂而何耻。矧乎梅之材兮,可以为画梁之用;梅之实兮,可以荐金鼎之味。谅构厦以克荷,在和羹而且止。梅兮梅兮,岂限乎红白而已。”借梅花的红白之异,指出世人重华而不重实、名实相乖之弊。韦骧的同题赋,更是指斥红梅“质已迁而非素兮,第其华之惟务兮,故丧实而不顾兮,彼以为巧而拙孰喻兮”。这两篇同题赋,所采用的写作手法大致是相同的,因物喻譬,寄托世情。红梅所引发的作用还是外在的,文人们还没有提炼出梅花的内在的品格。

北宋的咏梅赋的另一路数是,表达个人隐逸淡泊的情思,梅花开始走向文人的生活。林敏功的《梅花赋》写在重岗远岫、竹抱溪桥见到盛开的梅花,吟赏之际,生发了迟暮幽独的感慨。谢逸的《雪后折梅赋》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开始渗入个人的情思,物我之间的关系走向融合,“耿夜阑之青灯,沉万籁于岑寂,忽竹风之声林,颤檐端而索索。徐披衣而启户,飞雪花之如席。眺溪上之寒梅,亘千林于一色,恐青女之下临,唁玉妃之堕谪。竞孤峭以相高,两含情而默默。”{3}后写折梅、对梅温酒小饮,引发“余少贱而多难,岂耳目之敢役?径就醉而曲肱,吼怒雷于鼻息”,表达出自己甘心隐逸之志。同时稍后的唐庚在《惜梅赋》,写了一株生非得所的县庭梅花:“县庭有梅株焉,吾不知植于何时。荫一亩其疏疏,香数里其披披。侵小雪而更繁,得胧月而益奇。然生不得其地,俗物溷其幽姿,前胥吏之纷 ,后囚系之嘤咿。虽物性之自适,揆人意而非宜。既不得荐嘉实于商鼎,效微劳于魏师。又不得托孤根于竹间,遂野性于水涯。怅驿使之未逢,惊羌笛之频吹。恐飘零之易及,虽清绝而安施。”{4}作者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与其所处的恶劣的环境对比,来凸显了自己在孤高中有蕴含着平和淡泊、缘性自适的情怀,很好地展示了崇尚俊雅人格的胸襟。

两宋之交出现了一股创作咏梅赋的高潮,出现了李纲的《梅花赋》、苏籀的《戏作梅花赋》、李处权、王 、释仲皎、张 的同题《梅花赋》。这一时期梅花赋在创作手法方面进行了多层面的尝试。李纲的《梅花赋》中沿袭传统手法以美人喻梅花,但是这里的美人,已经是由传统意义上的后宫佳丽,而变成了带有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正如梅仙隐居吴门,丰肌莹白,娇额涂黄,俯清 而弄影,耿寒月而飘香。娇困无力,嫣然欲狂。又如梅妃临镜严妆,吸风饮露,绰约婵娟。肌肤冰雪,秀色可怜。姑射神人,御气登仙。绛襦素裳,步摇之冠。璀璨的 ,光彩烨然,瑶台玉姬,谪堕人间。”{5}赋中的隐居吴门的“梅仙”、吸风饮露的“梅妃”、肌肤若冰雪的“姑射神人”、“光彩烨然”的瑶台玉姬,都凸显了梅花脱尘俗的品格。但同时,在用词方面却也有向六朝香艳绮丽回归的趋势。其时,不仅仅是李纲的《梅花赋》体现出浓厚的六朝气息,苏籀的《戏作梅花赋》、王 的《梅花赋》皆是如此,王 在写梅花的姿态时这样说:“彼美仙姿, 存幽致,春风万里,报南国之佳人;香艳一枝,寓东君之妙意。观夫离类绝俗,含新吐奇,妙有江山之兴,萧然风露之姿。气韵雅甚,精神远而。雪满南枝,想梁园之未赋;春生寒谷,鄙邹律之潜吹。”文辞典雅整丽,传达出旖旎情思。为什么梅花赋的创作在这个时候向六朝回归呢?刘培师在他的《论南宋初期辞赋的世俗情调》一文中指出:“这种承袭六朝赋风的手法,在北宋时期极为少见,但是在南宋蔚为大观,究其原因,主要是梅花的韵致与当时文人旖旎婉转的情怀产生了共鸣,文人们那种从容美丽的人格诉求与梅格深相契合。”{6}

与此同时,李处权、张 等人的梅花赋一方面沿袭了北宋林敏功、唐庚的以梅花寄托个人情怀的写作路数,同时也在开始关注梅花品格与韵致的结合。李处权的《梅花赋》借写江梅寄托自己的索居的情怀:“顾四时之不齐兮,曜白黄与丹紫,懿江梅之秀出兮,俨亭亭而绝比。既婵娟以 岫兮复窈窕以临水。类忘言之贞士兮,肖独洁之君子。许兰 之仅似兮,睨桃李之可鄙。占嘉月与好风兮,泛幽香而未已。寄美人之一枝兮,想横斜于镜里。抗翠袖于天寒兮,抚修竹而孤倚。”{7}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出现了以梅花比德的手法,“贞士”、“君子”来比作者的不同俗士的节操,“抗翠袖于天寒兮”句化用杜甫的《佳人》诗,提高了梅花的品位。同时,也进一步开拓了梅花在比附方面的多重可能性。而张 的《梅花赋》在将梅韵和梅格的结合方面,做出了更好的范例:“潘骑省之植花,氛氲河县;桓司马之种柳,依依汉南。未若兹梅之峻洁,远自托于层岩。格侔蕙 ,志傲冰霜。青枝瘦而依荫,乱蕊繁而向阳。风披逸态,月射孤光,挺出尘之绝艳,吐超世之奇香。若乃远壑冰消,疏林雪后,沙村迥而日晚,石涧浅而寒溜。临山径之欹危,出茅檐之左右。或芬敷而盛发,或伶俜而欲瘦。或含葩而未吐,或喷蕊而竞秀。其高者如举,其低者如坠。其疏者如刻,其密者如缀。其素者如愁,其绛者如醉。倾日而煦者如笑,迎风而靡者如愧。 节物之芳华,乱乡愁于岁晚。怀故园之春色,惟兹花之颇类。”{8}本文不仅传神地描绘了梅花婀娜多姿的形态,还表达了梅花“峻洁”、“志傲冰霜”的品格,在梅花的韵致和梅格的结合比前人进了一步。这一时期的梅花赋,更加凸显梅花傲雪凌寒的特点,如李纲的《梅花赋》写梅花:“固阴冱寒,草木冻枯。惟兹梅之异品,得和气而早苏。”王 的《梅花赋》写早梅:“ 胜群卉,花称早梅。禀天质之至美,凌岁寒而独开。标致甚高。敛孤芳而独吐。阳和未动,挽春色以先回。原夫尤物之生,英姿特异,方隆冬之届候,属祁寒之鼎至。”{9}对梅花凌寒而放易于群卉特点的强调,开辟了比附奇男伟士的可能性。当梅花凌寒霜而傲然绽放的特点及其所处竹林断桥、荒寒之滨的环境被强调后,就为由美人喻花向豪杰之士、志士比附提供了可能。我们看到在两宋之际的梅花赋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如王 的《梅花赋》在写到梅花的功用时说:“譬夫豪杰之士,岂流俗所能移;节义之夫,虽 穷而愈厉。”梅花品格的彰显,和这一时期的时局动荡应该有着紧密的关系。两宋之际,金兵入侵,随后北方大部分地区沦陷,南宋建立,但是政局依然动荡不安,文士们出仕的环境很不理想,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大背景,对于深受儒家思想、坚守华夷之辨的文人坚贞自守当是第一选择;而出仕的文人,在这场大变动面前,对于荣辱进退也会有自己的深刻反思。于是在江南习见的梅花,又一次进入了文人关照的视野,进行了新的阐释与解读。

范成大《梅谱自序》载:“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轻重。”{10}梅花在江南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备受人们的喜爱。咏梅赋的创作也增多起来。同时,咏梅赋作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咏梅赋的立意在南宋开始出现变化,由之前的重视梅韵的铺写转向对梅花“品格”的关注。这一变化与两宋之间的文化转向内在的潮流暗合,刘子健先生在《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中说:“与之相比,在12世纪,精英文化将注意力转向巩固自身地位和在整个社会中扩展其影响。它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怀旧和内省,态度温和,语气审慎,有事甚至是悲观。一句话,北宋的特征是外向的,而南宋在本质上趋向于内敛。”{11}咏梅文学在此时,也更加凸显梅花所蕴含的文化、道德特征。梅花的“雅”的品格得到有意识的彰显。

“岁寒三友”的含义在两宋之际定型。张元干(1091—1161)的《岁寒三友图》:“苍官森古鬣,此君挺刚节。中有调鼎姿,独立傲霜雪。”第一次在诗歌中明确提出“岁寒三友”的概念,发掘出它们“傲霜雪”的内在品质。其后富伟在《松竹梅赋》中,以松竹梅为三友,凸显了松“三冬兮操冰霜,千尺兮材栋梁”、竹“劲吾节兮心虚,挹夷齐兮为徒。长龙孙兮招凤雏,岁既寒兮誓不渝”、梅“冰雪其姿兮霜月其神,孤标耿耿兮万花让春”,岁寒三友的内在品质与作者所标榜的气节联系起来。

张扬梅花的凌寒盛开、不同流俗的精神世界是凸显梅花“雅”化品格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杨万里的《梅花赋》脱略了传统咏梅赋中对梅花物色的描写,而主要写了一个精神遨游的世界,赋中各种仙姝的姿态是在暗示梅花的种种绰约风姿。作者虚设幻境,通过对话的形式,以整丽的排比道出,营造出一种天宇澄澈、仙娥曼舞的画面,使得飞雪中枝柯横斜的梅花倩影更能传神地呈现出来。这篇赋突破了咏物赋惯常的对实物的铺排描写,通过虚设幻境和轻轻点燃,境界全出。结尾处的小梅映雪盛开的一笔更是点题,突出了梅花凌寒开放的勃勃生机。

突出逸趣,把梅花的生长环境移至寂寞水滨、竹篱桥边是梅花品格雅化的另一重要手段。六朝时期的作品,多把梅花的环境放置在庭院、宫苑。赋中现存的最早的咏梅作品是梁简文帝的《梅花赋》,这篇作品作者写梅花的生长环境 “层城之宫,灵苑之中”,鲍照的《梅花落》“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是写庭院中的落梅。从唐代开始,梅花的生长环境开始移至野外,但是文人们只是关注外在的物象,梅花的品格没有得到彰显。南宋的咏梅赋往往写梅地处荒寒之滨,水边篱外与下自成蹊的“桃李”拉开距离,表现不同流俗、不趋炎附势的品性。舒邦佐的《雪岸丛梅发赋》写梅花:“今也虽竹外之更好,幸桥边之未融。青女自欣于得侣,梅仙时探于芳丛。任飘酒店歌楼,暗香时度;相伴竹篱茅舍,清致应同。彼有榴虽夏以堪攀,莲虽秋而可折。无乃施朱而太赤,未免趋炎而附热。孰若此万卉凋零,千岩冻折。方碎玉之抛掷,忽寒枝之清绝。”{12}

对梅花的欣赏也主要从花色艳丽之美,转向了淡雅的韵致,瘦硬拗建的枝干美。北宋林逋《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疏影”、“暗香”成了梅花的代名词,也标志着宋人对于梅花的鉴赏,由六朝、唐时的色艳及花开、花落,转向姿态的别样之美。范成大在《梅谱后序》中说:“梅以 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为贵。”宋人对于梅花的审美趣味拓展到枝干的欣赏,吴龙翰的《古梅赋》集中展示了古梅的坳折瘦硬的另类之美,赋中用一系列的比喻句,把古梅枝干的坳拗劲健的姿态传神地表达出来,而“湘累”、“汉使”、“孤竹君二子”暗示出梅花的傲岸不屈的气节。

南宋咏梅赋更为重要的一点变化也体现在被经常用来比喻美女的梅花开始转化为比喻隐士、君子,男子的形象开始取代传统的美女意象。文人们开始习惯以梅花自喻,表现个人的人格追求。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梁简文帝的《梅花赋》,借写梅花来喻美人恐迟暮的情怀。以花比美人,是一种惯常的用法,从宋初林逋梅花诗,梅花便被赋予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文精神,梅花的意象与隐士联系起来。程杰在《美人与高士—两个咏梅拟象的转变》一文中,指出:“以苏轼为代表,这个时代的诗人们从梅花身上欣赏到的已非一般的花容丽色,而倾向于一种理想的品格境界或现实的自我寄托。”{13}而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是到了南宋。南宋的政坛风云变幻,秦桧长期独揽相权,岳飞等忠义之士被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政府的高压政策带来了道德沦丧,其后,又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权相独裁,许多的知识分子不可避免地转向内省和回顾。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倾注在自我修养上,穷理尽性,格物致知,“上而无极而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他们在观照梅花的时候,往往以一种穷理的眼光去寻找梅花新的意义。于是南宋的梅花赋开始彻底脱落了富贵脂粉气,志士、大丈夫的形象取代了传统佳人的形象。

南宋的咏梅赋无论是在主题思想,还是在写作手法方面与此前的同题赋相比,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更加强调梅花的内在品格,梅花比德的意味被更加凸显出来,这一变化与理学逐渐向日常社会渗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子健在《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一书谈到中国12世纪的文化时说:“(12世纪精英文化)事实上,它从未停止发展。相反,它向着比过去更深刻、更纯正,有时甚至是更高明的境界发展。其影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最重要的是,深深地植入了全体中国人的寻常日用之中。”在一个理学观念变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氛围中,人们思考的方式也难免受其影响。“格物致知”、“穷理尽性”成了人们观照事物的首要模式,在梅花吟赏中发觉其深刻的道德内涵,在道德成了评定一切价值的社会里,成了根本的选择。

{1}{3}{4}{5}{7}{8}{9}{12} 曾枣庄,吴兴泽.宋代辞赋全编[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2684-2686,2712-2713,2713-2714,2688-2689,2692,2695,2693,2717.

{2} 阮阅.诗话总龟[C].四部丛刊本.

{6} 刘培.论南宋初期辞赋的世俗情调[J].文史哲,2009(4):93.

{10} 曾枣庄等.全宋文[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第224册,363.

{11} 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0.

{13} 程杰.美人与高士——两个咏梅拟象的转变[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105.

作 者:周君燕,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梅格理学
《小妇人》中梅格的婚恋观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 》征稿简则
跨越时空的爱
亲人( 连载一)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理学
作为一位CEO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