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心灵之歌
2013-04-29池夏冰
摘 要:《野草》是鲁迅的一曲心灵之歌。灵魂的自我释放、自我奋进和自我探索都被写进歌词,谱成曲子,流淌在《野草》的字里行间。
关键字:鲁迅 《野草》 心灵之歌
读《野草》,感觉离鲁迅的心灵很近,可以贴近它,倾听它的喃喃细语,感受它的喜怒哀乐。它不安、焦躁、烦闷,因为目睹了许多惨相;它颓唐、纷乱、破碎,因为触碰了许多钉子。鲁迅在《三闲集·怎么写》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灰,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1}这是一颗苦难的灵魂,但是又不甘堕落。它不停释放,为了平衡;它自我激励,为了奋起;它蜗行摸索,为了前进。
《野草》中,积聚的情感如同火山中沸腾翻滚的岩浆,而梦境成为鲁迅释放情感的火山口。《野草》共23篇,以“我梦见”开篇的就占了7篇。这些梦中既有美梦,也有梦魇。
《好的故事》是唯一的美梦。“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2}坐着小船经过山阴道,看到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一样美丽、幽雅、有趣。”{3}弗洛伊德说:“梦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也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梦是潜意识的外显,是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是对绝望现实的叛逆。政变、屠杀让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只有在梦里,才能看见美的人和美的事,让受伤的心灵得到暂时的慰藉,苦闷的心情得到暂时的释放。这个好的故事仿佛一点微弱的星光,给鲁迅以希冀,正如结尾所说:“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4}
鲁迅的大多数梦都是骇人的,《颓败线的颤动》讲述了一次可怕的梦魇。垂老的女人“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言的言语”{5},这是老女人的释放,也是鲁迅的释放。现实的苦难在智者那里总是要加倍的,因为他们用冷眼将世界看得太透,可是心又太热。借着梦中的老女人,鲁迅对着宇宙将所有积郁在心底的悲哀与苦楚彻彻底底地释放,剧烈得如同暗夜中轰鸣的雷声,暴风雨中汹涌的波涛。
不同于《颓败线的颤动》中爆发式的释放,《墓碣文》的情感释放是缓慢而深刻的。“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6}长蛇的自食是一种痛苦的直逼灵魂深处的自省。这种梦中的自食也是一种自我释放,我就曾有类似的经历。疯狂的高三快要让我崩潰,作业眼看来不及完成,但脑海中却反复出现一个身影,是与我曾经要好但后来闹别扭的小学同学。过往盘踞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让我满心自责。心理老师解释说:“因为你的压力过大,自我解剖便变成了你释放压力的闸门。”自食让愧疚的良心得以安慰,让曾经的痛苦得以释放,梦中的长蛇自啮也是如此。
在苦闷的日子里,人常常会寄情于外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病歪歪的琼姗就把自己的生死与窗外的藤叶系在一起。鲁迅也是常人,在颓废的心情中也需要情感的依托,以汲取奋起的勇气。
《秋夜》中的景物充满浓郁的拟人意味,似乎能从它们身上窥见鲁迅的影子。枣树铁似的直刺着天空,这是枣树的姿态,也是鲁迅正直刚毅的身影。粉红小花相信“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7},这是粉红小花的守望,也是鲁迅深埋在心底的信念。小青虫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这是小青虫的坚持,也是鲁迅决心用行动践行的诺言。这些可爱的生灵们和鲁迅何等相似,他们互相理解,互为知己。在黑漆漆的夜里,鲁迅因为有它们的陪伴,不再孤独恐惧,而是得到了莫大的安慰与鼓舞。
朔方的雪也同样为鲁迅增加勇气。鲁迅不爱暖国的雪,用它堆成的雪人在连续的晴天中“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而朔方的雪更加冰冷、坚硬、灿烂,更重要的是它们永远如粉,如沙,绝不粘连,这正是鲁迅孜孜以求的独立品质。鲁迅赞美独立,在《影的告别》中,“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8};在《过客》中,老翁百般挽留,但过客毅然决然地选择前方;在《秋夜》中,开篇是“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9},连文字上都彰显独立。独立需要巨大的勇气,需要忍受不被理解的苦痛。就如丹柯,他是一个孤独的勇士,周围人对他满是狐疑的目光,满是责备的语词。于是鲁迅用朔方的雪明志,在为孤独的北国雪唱赞歌时,他也在默默激励自己:成为独立的大写的人!
《野草》也写满了鲁迅上下求索前方道路的思考。
身处险恶的环境,摆在鲁迅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要不要前进。《影的告别》中满纸彷徨:一会儿是“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10};一会儿是“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11};一会儿又是“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12}。在黑暗中会被吞并,在光明中又会消失,在明暗之间又充满了不确定性,并且终将面临被吞并或者消失的结局。人生是什么?在暗夜乃是黑暗,在光明乃是虚无,难道人生的必然结局就是黑暗和虚无吗?“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问题就是在从此到那的道路。那当然不只一条,我可正不知那一条好,虽然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求。”{13}(《写在〈坟〉后面》)尽管人生的终点必然是死亡,但是大彻大悟后的鲁迅并不落入消极,而是努力寻求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他化身为过客,选择了前方,选择了行走,而且走得坚定执著。
《过客》中,他可以不理会前方的呼唤,但是沉思片刻便忽然吃惊地说:“不行,我还是走的好。我息不下。”{14}可以休息片刻再走,但是他说:“我愿意休息,但是我不能……”{15}尽管脚早已经走破,受了许多伤,留了许多血,但是他依然不停歇脚步。过客去往的不是熟悉的南边、北边、东边或者来路,而是陌生的西方。前方是一个未知数,恐惧常常源于未知,但是过客从容淡定,奋然无畏地前进着。
接下去的问题就是选择从此到那的道路。
在《立论》中有三种人,对着满月的婴儿,一种人说要死的必然,一种人说富贵的许慌,一种人说:“hehehehe!”三种回答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说孩子必死的遭了一顿痛打,如果勇敢只带来意义寥寥的牺牲,那么鲁迅只感到深深的惋惜。在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尽管鲁迅热情地赞美了学生:“我爱这样的魂灵;我愿意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16}(《一觉》)但是“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17}(《纪念刘和珍君》)。魯迅更欣赏的猛士是“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18}(《淡淡的血痕中》)。这样的猛士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想力,他是智慧的,就算牺牲也死得伟大。说孩子将来发财做官的得到了恭维和感谢,但是这些恭维和感谢在鲁迅看来是可怕的。“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正如炮弹一般,是猛士无所用其力。”{19}(《这样的战士》)鲁迅不屑也不愿得到恭维和感谢,他不想成为依附他人认可而存在的寄生虫,而只愿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说“hehehehe”的则是逃避主义,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无利也无害。但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20}(《纪念刘和珍君》)鲁迅选择直面,选择正视,不做懦弱的逃兵。不同于《立论》中的三种人,鲁迅的人生选择是思考、独立、直面。
{1} 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2}{3}{4}{5}{6}{7}{8}{9}{10}{11}{12}{14}{15}{16}{18}{19} 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0页,第190页,第191页,第211页,第207页,第166页,第170页,第166页,第169页,第169页,第170页,第197页,第198页,第228页,第226—227页,第219页。
{13}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0页。
{17}{20} 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3页,第290页。
作 者:池夏冰,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