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的思想情感

2013-04-29赵剑群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3年8期
关键词:思想情感

摘 要:《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同时期所写《前赤壁赋》一样,作于苏轼一生最困难的时期之一——黄州编管期间。1079年,他因所作诗文语涉“谤讪”,被逮下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这对苏轼是个沉重的打击。他在贵州所作的诗中,曾经痛楚地描写过此时的困苦心情:“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送沈逵赴广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这也使得二者在思想情感上具有了共通之处。

关键词: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 思想情感

一、感情基调都是抑郁哀怨而悲壮的

首先,《赤壁怀古》词的上阙,对赤壁江山进行了一番脍炙人口的描绘,刻画了一幅雄伟壮丽的长江胜景图。这段自然景物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赤壁江山的瑰丽图景,而作者浓厚的主观色彩的融入更深深地打动了人们。“但如果(简单)认为这些描写表现作者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并进而认定体现了他乐观的心情,这就失之于肤浅了。”[1]作者在赤壁形象的刻画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十分丰富而复杂的。词一开篇就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立刻使我们感到一种强烈而深沉的悲慨。词的开端其实已经定下了全篇的基调。

而《前赤壁赋》的开头则与《赤壁怀古》相类似,都是在“乐景”下寄予深沉的哀思。从开头到“望美人兮天一方”,是先写其“乐”。这种“乐”既是“苦中作乐”,也表现了作为士大夫文人所怀的怡情山水之雅趣。一曲“望美人兮天一方”未终,便又由感怀“美人不见”的失望心情而进一步引出对整个人生的哀思来。下文即进入“乐极生悲”由乐变悲的第二层心境。接下来从“客有吹洞箫者”到“而今安在哉”这一大段真正的重心却在于末一句“而今安在哉”。虽然“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的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大志”,[2]然而更多的则是英雄豪杰同归于“虚”的忧思情绪。所以下文紧接着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类感叹人生无常,人生渺小的话头。这才是作者的真实用心和真实心态。前文的“乐”,至此便已烟消云散。这说明,最初那种恬淡闲适的“乐”,其实还只是一种比较浅弱的思想感情,它经不起忧患意识的袭击。“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思古幽情触发之下,隐伏在心灵深处的那种忧患意识和忧患情绪油然勃起,顿时就掩盖了‘乐绪。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命运的乖舛、生活的困苦,这种种牢骚愤懑,便统统借着这位‘客人之口用‘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反话一起吐出”。[3]

《赤壁怀古》通过衬托夸张的手法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周瑜这个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突出了他少年英俊,奋发有为,指挥若定,消灭强敌的英雄气概和风度。“苏轼对周瑜形象的塑造,寄寓着作者渴望驰骋疆场、抗击西夏侵扰的抱负,同时也是对那些庸碌无谋、遗祸国家的边将的批判。”[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的“多情”实际“包括了壮志难酬、青春难再、报国无门的哀叹,也包括了对祖国、对人民的忧虑”。[5]“词尽情咏叹历史人物,正是在曲折地宣泄他难以言传的内心痛苦,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他的满腔怨愤。这实际上是对吞噬了他壮志理想的黑暗现实的愤怒控诉”。这种联想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所产生的身世悲慨,在《前赤壁赋》中表现得就更为明白。文章通过客人之口,尽情地倾泻了他由于历史陈迹而触发的怀古伤今之情。赋中写曹操的不可一世,词里换成了周瑜的雄姿英发;赋中说曹操“而今安在哉?”词里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赋中与曹操相比,感到自己不过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词里则含蓄地道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读赤壁怀古词对周瑜的尽情咏叹,我们仿佛在倾听赋中客人怀念曹操时的人生悲慨和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月夜洞箫;一种幽愁暗恨就不知不觉的从心底潜生滋长。”[6]而“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又表现作者面对悲哀的人生和自己仕途的坎坷无可奈何的心情。“人生如梦”反映了苏轼极端苦闷时对人生的消极认识和理解;“一樽还酹江月”将万般情思、无限感慨,寄于无限的沉默之中,用一杯酒祭奠江月。从那以酒洒向大江明月的动作,我们透视出的恰是一颗无比沉痛哀伤而又无可奈何之心。

就如同《前赤壁赋》中的核心部分“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一样,这一部分也郁结着苏轼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哀伤,有人认为它是美好的,积极的,开朗的,旷达的。其实“这不仅不是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且也不是苏轼独创的新鲜见解,它不过是苏轼在苦闷中常常用来自我麻醉的老庄哲学而已”。[7]

《前赤壁赋》中的吟风弄月和他同时期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都是倾吐了胸中的抑郁哀怨的不平之鸣。“尽管在形式上有背人饮泣与引吭高歌之情,但其基调还是一样的”。[8]

二、道家老庄思想的突出体现

“苏轼与当时一些著名的僧侣如辩才、参寥子、佛印、南华辩老、宝觉等过从甚密,深受佛学影响。这在许多诗文中有明显反映”。[9]但他又反对佛学,并对我国历史上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对儒家的韩愈推崇倍至。他说:“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居士集叙》)

苏轼年轻时的确是喜读《庄子》,因而后来他受老庄哲学的影响也最大。《赤壁怀古》中的“一樽还酹江月”与《赤壁赋》中所透露出来的老庄思想是一致的。《赤壁赋》具体的记叙了苏轼与他的客人的谈话。客人认为连不可一世的曹孟德都无可寻觅了,何况渔樵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之间的凡夫俗子?因此他幻想成为道家所理解的神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又“知不可骤得”,所以只有吹起洞箫,“托遗响于悲风”。而苏轼却不那么悲观,认为世事也像水与月一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在苏轼看来一切事物都象水与月的现象一样,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飞跃,是循环往复。这渊源于《庄子》“道”是永恒的,“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大宗师》)

“苏轼的世界观的组成因而也是比较复杂的,儒、道、释三家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作用,但通过不断的斗争,儒家的进取图强精神,老庄哲学和佛家哲学中一些通达明理的方面,成为了当时苏轼的主要精神支柱”。[10]

注释:

[1][6]石云涛:《谈<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感情基调》,许昌师专学报,1987年,第4期。

[2]叶百丰:《东坡<前赤壁赋>散论》,华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1期。

[3]杨海明:《“文学”与“哲学”完美结合的绝妙之作》,文史知识,1987年,第3期。

[4]杨有山:《谁识天风海涛曲,中多幽咽怨断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5]王又村:《未能报国惭书剑》,黄石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7][8]祁子青:《赤壁之游乐乎?》,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9]黄进德:《从<前赤壁赋>看苏轼与佛学》,扬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

[10]颜其中:《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题》,齐鲁学刊,1980年,第1期。

(赵剑群 江苏省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212200)

猜你喜欢

思想情感
语文教学要激活已有的经验和情感
高中诗歌鉴赏
积极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浅谈声乐作品的再创作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艺术创作说明
高中生作文思想情感积累的策略
归思难收 正恁凝愁
一样的舞台异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