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浅析
2013-04-29高泽洵
摘 要:对外汉语的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又是一个核心问题,而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差异是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原因之一。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差异的思想根源,有利于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语言、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本文探讨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的部分社会历史原因和差别,并分析了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及对策。
关键词:对外汉语 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价值观 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一、引言
萨丕尔指出:“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一个民族的语言本来就是其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而语言又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可见文化对于语言的制约性是显而易见的。解决好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有利于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
跨文化交际,简单来说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但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却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涉及到“跨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广义的观点认为,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是看作跨文化交际,因为严格来讲,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的文化背景是完全相同的。比较典型的是Marshall Singer的观点,他认为,首先,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其次,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在文化上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1]这种观点对于跨文化交际的深入研究是很有帮助的,把目光放在更具体的诸如地区、阶层、年龄、职业等文化差异上,更有利于具体地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通常指一个群体的行为习惯,而非以个人作为考察对象。因此应将种族、民族、国家等主流文化置于首位,其次给予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等不同层次的文化(例如地区、阶级、性别、年龄、职业)以适当的关注。胡文仲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我们可以试着采取这样的顺序: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2]。
我们知道,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而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差异又是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主要方面之一,应得到重视。因此,本文在此探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的部分社会历史原因和差别,并简要分析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表现。
二、价值观的涵义和作用
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3]在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作为一个核心问题,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行为差异的根本内因。Clyde Kluckhohn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型或隐型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为模式、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选择。”[4]Samovar和Porter认为:“价值观通常是规定性的,告诫人们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实的和虚假的,什么是正面的和反面的,等等。文化价值观确定什么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什么是值得保护的,什么会使人害怕,什么是应该学习的,什么是应该耻笑的,什么样的事件会使人们团结起来。最重要的是文化价值观指导人们的看法和行为。”[5]我们在此讨论的价值观,实质上就是Samovar和Porter所说的文化价值观。
中西方价值观最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是跨文化交际中许多差异的根源。仔细分析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各方面的行为,很多都可以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中找到原因。
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从古至今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之中。集体主义将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顾全大局精神,反对突出个人表现和强调个人利益。这种价值观在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儒家思想作为社会的基本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达千年之久。儒家思想认为个人的存在是融于社会中的,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经历了短暂的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集体主义又重新成为新历史时期的价值标准。
而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价值观。它萌芽于欧洲重商主义的社会传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这一价值观的反映,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资产阶级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内化为一种稳定的价值观。它认为个人价值至高无上,追求个人自由(自我支配和自由发展),反对权威、宗教、国家、社会及任何其它外在因素以任何形式干涉和阻挠个人发展。但个人主义绝不是自由主义(Liberalism),它是人们享有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的自由。具体地说,就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知识技能和勤奋努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取得财富、地位和成就。也就是个人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任何其它个人或组织所掌控。
当然,每个社会的价值观都是多种多样的,集体主义并不是中国唯一的价值观,同样个人主义也不是西方唯一的价值观,只是代表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罢了。西方社会也尊崇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比如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所看重的团队合作精神,就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典型代表,在这样的场合,集体主义的地位就超过个人主义,变得更为重要;相似地,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并不是要剥夺个人价值和利益的实现,而是在保证个人价值、利益实现基础上的集体主义。
四、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一)思维模式
西方人的逻辑思维通常是演绎式的,即先开门见山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再进一步分析论证;中国人却恰好相反,中国人的逻辑思维通常是归纳式的,倾向于先分析例证,再由此推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就根源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
人们的言行往往反映着他们的思维模式。西方人重视个人、勇于表现个人,有不同意见时,就会“迫不及待”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在他们看来,这种直率是对不同意见的讨论和交流;而中国人向来以“和”为贵,他人发表意见之后立即针锋相对地将自己不同的观点提出反驳,多少有些冒犯的意味。因此中国人在发表意见前倾向于先分析例证,给不同意见之间的冲突形成一个缓冲时间,并在此过程中试图说服对方,最后加以总结,清晰明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使对方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而且可以让自己的观点显得更具说服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西方人感到中国人说话“绕圈子”,而中国人觉得西方人说话太直接。另外,在拒绝别人的邀请时,从中英文回答内容的不同也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差异:英语会先说“No,thanks”再向对方说明原因,而中国人通常会以“我明天还得去×××”之类的话婉言拒绝,并不会直接说出“不”这样的否定词。
这种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表现为:英语说明事物时,习惯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而汉语的顺序则是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这一差异在汉语句子的语序中有大量的反映。例如,时间、地点、姓名、称谓、组织系统、位置表达、人物介绍等等排列顺序中,汉语都是从大到小,英语都是从小到大。寄信的地址,英文要从小到大,即先写门牌号,然后写路名、镇、区、市、省、国家。“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科华路22号,李明”用英语就要写为“Li Ming,No.22,Kehua Road,Wuhou District,Chengdu,SiChuan Province, China”。
这一特点在汉英句子结构中也有明显的反映,突出表现在多项定语和多项状语的位置顺序上。以多项定语为例:有两个以上的定语逐个修饰时,英语句的基本顺序是由近及远,从小到大,由次要意义到主要意义,由程度弱者到程度强者。例如:
Shanghai is one of the biggest cities in the world.
上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二)人格差异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造就了中国人和西方人趋向相反的人格:中国人形成了一种“联系与依赖”式的人格,而西方人的人格更多是独立的。西方人特别强调个人独立,孩子从刚出生起就住在自己的房间里,长大以后一般也可以顺从自己而非父母的意愿自由地发展,这在中国是相对比较少见的。这种影响造成的差异较为典型地表现在家庭观和友谊模式上:
中国人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这源于古代东亚地区互相合作的农耕文化,中国人对“孝道”的重视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一个家庭中要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亲相爱,人们的社会交往再活跃,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家庭之中。因此,传统的中国家庭多为“大家庭”,家中的人口越多,就越兴旺,中国人认为“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家庭都是很有福气的。西方人却鲜有类似的家庭观念,他们没有“孝”的概念,认为对父母的赡养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西方人会把年老的父母送进养老院或让他们独自居住,而非同自己一起居住。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这在情感上是不合适的。中国人对父母的赡养大多源于情感动因,因此即使有条件很好的养老院,他们也更愿意让父母住在自己身边。中国人更注重对家人的爱和关怀,这也极端地表现在父母总是为孩子包办一切,剥夺了子女自由发展的权利和独立的人格。
关于友谊模式,中西差别也比较显著。中国人倾向于有一小群知心的、稳定的朋友,这种友谊一旦建立,就是紧密并且长久的。朋友之间存在某种相互的义务(Mutual Obligation),在情感和生活上的交集很多,形成一种互相扶持、互相关怀的氛围;西方人的朋友圈很广,相对中国人来说,却多是短期的友谊。这种友谊通常能够迅速建立,但也比较容易消失。朋友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独立,他们不会过多干涉各自的生活,更注重个人的隐私和独立。并且,人们一般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朋友,比如说一起打高尔夫的朋友(Golf Friends)、工作上的朋友(Working Friends)等等。西方人也有长久的友谊,一般都是类似儿时的玩伴这样感情纽带较为长久和紧密的朋友。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出于“好心”,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日常生活外,有可能会过多地“关心”到学生的经济情况、家庭情况和感情状况等,对于西方的学生来说,这都是多余甚至不礼貌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把握这一差异,适当关心,但不要过分关心学生的私生活。
这种差异还有一个表现:不同于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的“和为贵”,西方人做事秉承“就事论事”的原则。如果一个人做错事触碰到西方人的底线,他们很可能马上就会发火,而不像大多中国人,虽然生气,但会压抑自己的情绪,维持面子上的和气,这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造成中国人“重义”“重和”的观念。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很多老师在学生迟到的时候,因为担心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不愿意责备学生,而是很和气甚至微笑着告知学生下次要准时到,但老师这样的态度往往会让学生误解迟到并不是大问题,继而我行我素。在这个时候,老师不妨学习一下西方人“就事论事”的态度。
(三)社会生活
西方人的个人空间范围比中国人的要大,表现在公共场合陌生人之间的体距上。虽然这种差距也有中西人口数量差异的原因,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所形成的思想原因也是其因素之一。中国人习惯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相比西方人,在拥挤的公共场合不会表现出特别的不适,但西方人面对拥挤的公共场合往往不知所措。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人在拥挤的场合不得不和周围人靠的很近时,眼睛往往看着别处,避免和陌生人有视线的接触,这也是一种折中的对个人空间的维护方法。在和学生交谈的时候,老师也要注意和学生保持适当的体距,避免体距过近造成的尴尬。还有一种情况比较常见:有的老师在鼓励学生的时候,会拍拍学生的肩膀或握住学生的手,在做出有身体接触动作之前,一定要谨慎,因为西方通常是在比较亲密的人之间才会有身体接触。
另外,在中国的公交车上,总能看到有乘客一边乘车一边吃东西,这种行为除去个人修养的原因之外,也受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驱使。中国人习惯处于集体,在集体中就显得安逸自然,因此人们对其相互之间的影响不会特别在意;西方人因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注重自我利益实现的同时,也会相应地考虑到他人个人利益的实现,尽量避免让自己的行为影响或干涉到他人。因此,西方人看到中国人在公交车上出声地吃东西,自然会觉得这种行为是不合适的。
五、结语
当然,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西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差距也越来越小,然而,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差异仍然存在。
综上所述,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其差异是中西价值观差异的主要方面,是跨文化交际中行为差异的根本内因,同时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作为一种潜意识的思想底座,渗透并作用于个体行为的各个方面。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差异的主要思想根源,有利于我们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了解了对方的文化模式,才能进行更好的沟通、交流,才能尽可能地消除误解,更好地进行第二语言教学,适应全球语境下的平等往来。
注释:
[1]Marshall Sing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Perceptual Approach.Prentice–Hall,1987,P2.
[2][3][4][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邓炎昌.现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池升荣.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东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理解的关键[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Marshall Sing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Perceptual Approach[M].Prentice-Hall,1987.
[5]Michael Prosser.The Cultural Dialogue: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Houghton Mifflin,1978.
[6]Larry Samovar and Richard Po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Wadsworth Publishing,1995.
(高泽洵 成都 四川大学 6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