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2016-12-21王春艳
王春艳
摘 要:近年来,对于汉语教学整体的思考相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的总结和汉语本体的研究稍显落后,本文结合教学经验,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过程;注意事项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因需施教、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1.明确教学性质,根据教学对象进行教学。如:母语基础教学、外语教学、补充教育等,对这些类别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是不同的。
2.明确学习目的,如:办公室汉语、生活汉语、旅游汉语、医学汉语、文化汉语等,其学习汉语的目的不同,因此在教材、教学方法选择上要区分。
总之,教学要有的放矢,根据学生要求决定教什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怎么教。
二、教学要“有趣”
语言学习第一要有兴趣。
1.选择教材、编制练习,都要有趣。吕叔湘为中学生编《笔记文选读》,开卷一篇是《世说新语》的“管宁割席”。
对外汉语教学经常用《成语故事》《中国笑话》作教材,用“谜语”做练习,也是这个道理。
2.组织和实施教学要有趣。要讲究教学艺术讲究“艺术地引导学生感悟到内容的动人之处,为文的精巧妥帖,语言的精致美妙,节奏韵律的甘美回味”。
我的实习经验是朗读。学生对于语音的掌握有一定困难,但这并不妨碍学生对于开口、对于朗读的兴趣。因此,朗读是一种既能提升兴趣,又能促进学习的技能。
3.“有趣”跟“新鲜感”有密切关系。2014年网上曾热议一则教学故事:孔融让梨,你让不让?
我们可不可以把它安排成“范文讲析+模拟性评论”的教学,把它放到“讨论课”、“辩论课上去呢?这样就有新鲜感了:
孔融会不会让?——谦让是人的本性VS.四岁孩子不懂谦让、无君无父的孔融不讲“孝悌”。
要是我,让不让?——理想派:继承传统美德VS.现实派:直面现实。
今天该不该让?——现代社会应该是公平竞争+道德约束VS.世无“君子国”,现代社会依然风行丛林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要的是提高应用汉语的能力,汉语交际能力。而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靠知识的积累、习惯的养成。根据克拉申的理论,第二语言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进入语言能力的习得。第二语言学习机制可以概括为: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熟练成习惯,习惯内化为能力。汉语学习和汉语应用成为学生的习惯时,老师就大功初成了。
大家都知道,提高外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要诀是多读多写,多听多说。从课堂教学来看,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界对“阅读教学”高度重视,开出了精读课、泛读课、快速阅读课等课程,有的学校还开出分体裁、分专题的阅读选修课。但是,中文阅读材料总是跟不上形势发展,中文教学报刊也不能满足要求。另一方面,今天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中文阅读材料。利用中文网进行阅读教学,研究网上阅读的技术和门径,已经成为改进中文阅读教学的重大课题。
三、让学生感到有所得
1.陆孝栋的经验:“每堂课要让学生感到有所得”。陈景润的小学老师教“1+1=?”教初学汉语的外国人学习买东西,都是根据实际选择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
2.有所得的机制原理——可懂输入。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讲究“可懂输入”。也就是说,学习必须有足够的量的“可懂输入”的积累,才能有能力上的“获得”和提高。
古训“书读千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合理解释——是在可懂输入的基础上才能按照“i+1”的原理,结合词句的语境渐渐体悟到它的意义和意味。
3.“有所得”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所得不能超出学生在这个阶段的接受能力,否则则会事倍功半,适得其反:影响学生的信心、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教学的开展十分不利。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将学习汉语视作一种痛苦。
四、让学生动起来
教学中,应遵循克拉申的“监督假设”理论。
1.“纠错”有“度”。纠正错误有选择性。这里的选择包括要纠正错误的时机和方法。错误的时机和方法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2.“讲解”有“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语言教学≠语言学教学;实践汉语、交际汉语≠汉语语音学。
五、精讲多练——实践性原则——任务教学法。
教学方法现代化要点:使用、交际、互动。汉语教学应将“练”贯穿始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可重复性和可模仿性(内容可扩展)。
六、西方语言教学有几个传统课目,可以借鉴。
1.“口语”“会话”课的后续课程——“公开演讲”“辩论”,是否可以成为外汉教学的新内容、新课目?
2.阅读与写作,是否可以作为一门主打课?这里可以有一系列的研究和教学的内容。
例如“对话、讨论、采访中的提问”是可以作分类研究规律规则探讨、互动式教学练习的好课题。又如,如何听出别人话中的“言外之意”——“我不明说但你一定会知道的隐含意思”“让你自己体会出来的意思”“让你自己推论出来的意思”,这既是思维逻辑训练,又是语言理解训练。
参考文献:
[1]黄晓颖.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有效教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2]乔建中,陶丽萍,张丽敏,史瑞瑞.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2008(02).
[3]吴百含.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07).
[4]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06).
[5]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01).
[6]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4).
[7]陈晓端,StephenKeith.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08).
[8]姚利民.中外教育家有效教学思想初探[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9]刘立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2).
[10]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