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工作提升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素养教育
2013-04-29陈敏俊
摘 要:本文以《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为指导思想,从语言文字工作实践中思考提升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和路径,探索语言文字工作与文化素质教育之交融。
关键词:语言文字 高等中医药院校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掌握和吸纳人文科学知识,而内化为自身相对稳定的修养与品质,是理想的道德观念、精神品格、人文修养、内在气质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人文素养教育是对理想人性的教育、培养,以塑造理想的人格,实现理想的人性。人文精神抽象化的存在形式就是言语符号。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1]。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故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其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方面和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加强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培训和提高工作,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和教师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纳入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切实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使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一、语言文字和人文素养对医学教育特别是中医教育的特殊意义
对于高等中医药教育,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特殊,因为医学不仅是融合了生命科学、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体,更是一种在医治疾患过程中运用科学关怀人的职业,若脱离了人文的考量,医学科学也就不再关注如何服务于人类的福祉。所以,医学教育本身就应是以医学科学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人文教育,其目的在于塑造真正的医生,使他们在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基础上,怀有对生命、疾患、死亡和病人深刻的理解与深切的同情。
无论是传统中医药学还是西医医学,人类发展史上所取得的任何医学成果,任何旨在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医学研究和思考的动力都来自对人性的尊重,对生命的关爱,都蕴涵着对人类价值的终极关怀,闪耀着人文精神的传承[2]。美国医学院协会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1984年)中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发布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的《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国际医学教育组织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以及我国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试行)》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均在毕业生应达到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中特别强调了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在教学培养方案中强调了人文素质、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的不可或缺性。特别在当前,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对于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提升、对临床诊疗处方书写都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中医药学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从根本上理解中医学实质,对中医药进行现代研究,离开语言文字是无法向前迈进的。语言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语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语言。两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3]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维,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从汉字的联想功能以及汉语积字成句、言外之意颇丰的特点可以观照汉民族的整体观念;从汉字崇尚精炼而又灵活的特点可以观照汉民族的实用理性思维。古雅洗练的经典医文、中药雅名、腧穴名称,不仅蕴涵着深厚的哲理,意蕴无穷,还传达了一种回归自然、淳朴清净的修养情怀,这是医古文即中国古代汉语在医学中的极大体现,是古代优秀文化的极大传承。由此可见,体现在中医药学中的民族精神的语言文字是非常重要的[4]。
因此,作为传承中华医药学术和中医文化精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其本身就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和中医文化精神的一方沃土。反之,人文素养更是所有从医者必备的素质与职业品德。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专业学习的需要。
二、语言文字提升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一)师资队伍建设
特聘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及具中医文化特色的医古文专家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专家,对各部门、各学院的骨干师资进行培训,并由受训人员在所属部门推广;面向全校教师举办演讲朗诵和教学技能竞赛,成立教职工杏林书画社,发现并培育优秀的语言文字师资队伍[5]。
(二)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
掌握并能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沟通的第一步,是具备人文素养的基础。为了增强大学生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与能力,纠正只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而忽视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以赛促练,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语用司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
(三)推普周活动
学校连年开展推普周活动,推出了《推广普通话倡议书》。紧密围绕“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等主题,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宣传活动,让推广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校园内蔚然成风,促使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升。
(四)融入专业课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训
各领域的工作都会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从思想之矿里提炼出来的成果,价值究竟有多大,是精华还是糟粕,究竟是被接受还是被埋没,人们一般是据其语言表达的效果来判断决定的。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如果思想的外衣靓丽得体,就会抓得住眼球;若平庸无奇,就会使人视而不见,错失良机。
由于应试教育及学生自身言语习得的影响,学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写、读”的投入精力太多,而对“说、听”较为轻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既缺少系统的培养计划与必要的实践训练,也缺少评价机制,致使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多处于放任自流或停滞不前的状态。这种现状严重束缚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展示。而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则愈发注重较强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加深。因此,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的胜出率。
诚然表达能力不是上一门《演讲与口才》课程就能快速提高的,它需要一个长期锻炼的过程。只有进行有意识的强化实践,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技巧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素质,真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校201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在专业课程中倡导“课课有演讲,课课有写作”计划,就是一项旨在培养学生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有力举措。通过融入专业授课的有计划、有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演讲、写作的机会,为其能在人前大胆发言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培养口头表达意愿和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写作,用思路清晰、逻辑明确的方式来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见解,锤炼书面表达能力。夯实文字运用的基础,在未来就业中能以良好的语句使用能力、观点表达能力、信息理解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脱颖而出,具备更强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五)经典诵读
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为源头。经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鉴于此,学校连年组织参加校级、省级《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曾在全国中华诵读大赛总决赛中获留学生组全国冠军。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体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品读和感悟人生,构筑精神家园,提升思想境界。
同时,为了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素养教育,将经典诵读与中医文化紧密结合,超越赛事而落实到日常学习,由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牵头,会同基础医学院和外国语学院数位专家,精心编撰并正式出版了具有中医药专业特色的经典诵读读本《中医经典国学名篇选编》。文以载道,中医与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光芒,历久而弥新[6]。学生们自发以此为材料开展的“中华诵·国医魂——浙中清音”晨读活动,已坚持了2年,习之诵之,既有利于提高文化修养,又裨益于中医临床,使诵读兼具文学性和实用性。
(六)中华书法艺术展示
校学生云水书画社和教师杏林书画社常举办软笔书法展示、硬笔书法比赛,以书法艺术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学校还连年组织参加省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留学生作品曾被省推荐至国家荣获了硬笔留学生组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
(七)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
自2010年9月至今,作为国家首批“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试点单位之一,学校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质、依托中医药特色的文化资源,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实践中探索语言文字与人文素养的融通,使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热爱祖国医学,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该教育活动由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领导,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明确目标和责任单位,分层分步,形式多样,集约推进各项工作。活动架构了宣传载体等5大项目、校中华诵·经典诵读专题网站等16项具体工作,将国家“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战略主题贯彻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积极助推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7]。
三、结语与思考
综上所述,语言文字与其说是人文精神的存在形式,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如说其本身就是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正如胡裕树先生所言“语言同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的许多要素之间天然地存在着互相渗透、水乳交融的关系”[8]。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教育路径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面向全体师生将工作落到实处:第一要提升理念,加强顶层设计,确保资金支持,建立长效机制;第二要在活动过程中提炼有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让成熟的卓有成效的活动常态化;第三要提升教育层次,突破赛事、活动等传统方式,结合中医药文化特色创新教育方式,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等制度层面来规范推进;第四要加强语言文字科学研究和师资培训。
(本文为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课题。)
注释:
[1][5][6][7]国家语委,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2012年12月4日。
[2]陈敏俊:《创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新机制》,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年,第21卷第1期。
[3]胡明扬:《西方语言学著作选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页。
[4]殷平善,罗仁:《中医大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与医古文多媒体教学》,中医药学报,2008年,第36卷第4期。
[8]戴昭昭:《文化语言学导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陈敏俊 杭州 浙江中医药大学 3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