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学“柳琴”
2013-04-29刘洁
刘洁
中小学生迷恋流行音乐,把我们的戏曲艺术几乎打入了“音乐冷宫”。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成为音乐教师面临的老内容新课题。随着“拯救民族音乐,戏曲进课堂”的呼声日益高涨,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我们肩负重任,责无旁贷。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扬需要的不仅是艺术家,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学生,他们才是真正的传承人。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应寻求更适合当代中学生的新教法,将“厌学”变为“乐学”,逐渐使他们成为戏曲的热心观众、戏迷、小票友。
笔者作为徐州地区的一线教师,对于徐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进课堂做了尝试,通过课堂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激情引趣,创设氛围
许多中学生的课桌上、文具盒里,甚至是自己手臂上会贴上当红明星的照片,小本子上抄的是流行歌曲的歌词,MP3里装的、课余时间嘴里哼唱的也都是流行歌曲,有的学生整个人被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包围着,几乎没有接触我们传统音乐的机会,更不要说能去认真欣赏戏曲了。针对这一现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们接触到传统戏曲的相关文化,人为地营造戏曲欣赏氛围,创造戏曲欣赏环境,让许多的戏曲元素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生活。在戏曲文化魅力的感染下,进一步调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戏曲文化,愉快地欣赏传统戏曲。
在课堂戏曲欣赏教学前,可以利用学校的画廊、橱窗展出一些戏曲剧照、戏曲脸谱、戏曲伴奏乐器等图像资料,利用校园小广播播放经典的戏曲唱段让学生欣赏,师生共同收集与戏曲有关的艺术品来装饰音乐教室等。在组织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时,教师应提前为各组分配任务,以免重复收集浪费时间。到汇集资料时你会发现,收获完全超乎你的想象。同时,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逐渐了解了戏曲艺术,通过提前去看、去听、去做,不用你硬推,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地“步入”了“梨园”。
二、别样展示吸引你没商量
一般的音乐欣赏,老师们总是喜欢把戏曲大师的精彩表演呈现给学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但是,我发现这种方法用在课堂戏曲欣赏教学中,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听后面无表情,甚至是反感,皱着眉头说:“老师,能不能换首歌听听?”怎样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呢?还是得从适合学生欣赏口味这一点下手。于是,我决定打破常规,从CCTV—11戏曲频道、河南卫视的名牌栏目“梨园春”中“少儿戏曲擂台赛”、戏曲网站等媒体搜集了很多优秀的儿童戏曲作品、影视歌坛明星反串表演的戏曲作品和外国人演唱的戏曲作品。这些七八岁甚至是三四岁的孩子、外行的明星以及中文生硬的外国友人表演的戏曲虽不及名家的表演那样美妙绝伦,但绝对称得上异彩纷呈。成年人欣赏后都会竖起大拇指,何况十四五岁的中学生,赞叹之余便随之哼唱。老师不用任何语言便激发了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当学生对戏曲有了兴趣和初步的欣赏体验后,老师再用名家的演唱做对比欣赏,并对戏曲内容做适当的讲解,介绍有代表性的戏曲家和他们感人的故事,逐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戏曲艺术的魅力所在。
在徐州地区,特别是农村一直保留着红白喜事请个戏班子来表演的传统,并且压轴的一定是徐州地方戏——柳琴戏,许多老年人都会早早地搬着凳子挤到前排看演出。也有一些学生的爷爷奶奶是柳琴戏的老戏迷,柳琴戏的“铁杆粉丝”,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分小组去观看,或者在家里让自己的戏迷爷爷奶奶唱给自己听,有条件的同学用摄像机、高清手机、录音机、mp3、mp4、mp5拍摄录制下来,再用移动盘带给老师,或直接用网络QQ上传给音乐老师,经过老师的剪辑和处理后拿到课堂上供学生欣赏,在搜集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使用现代媒体的技能。
事实证明,在我们的身边就存在着各种与戏曲相关的“校外课程资源”,它们不仅随手可得,而且比传统的课程资源往往更具吸引力,开发和利用好校外的各种音乐课程资源,对于戏曲欣赏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唱、念、做、打”我也行
“生、旦、净、丑”,“唱、念、做、打”,戏曲中无穷的奥妙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在与戏曲零距离接触中,体验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戏曲进课堂”不是培养专业演员,而是一种普及戏曲知识的教育,培养兴趣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采取适合中小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让他们学上一小段,哪怕是一句唱腔、一句念白、一个亮相、一个表情。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到戏曲的学习中。
音乐教师对戏曲接触也不多,甚至许多教师从来没有唱过柳琴戏。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好地去体验,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可以到当地的文化馆找老师学习,也可以到当地农村的戏班子找师傅学习,还可以上网学习。在柳琴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范唱和表演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现场表演效果许多时候往往大于教学视频中专业的表演。因为学生总觉得视频中专业的表演与他们距离很遥远,而教师的现场示范虽远不及专业演员的表演,但零距离接触更容易打动他们。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所以音乐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丰富自己,以适应课堂教学。
“唱、念、做、打”中的“念”对于学生来讲相对较简单,从“念”开始学习柳琴戏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更容易模仿和学习。“念”即念白、读白。各种戏曲均使用各地方言。它讲究速度徐迟、节奏的快慢、旋律的起伏、力度的强弱、音色的对比。柳琴戏的语言就是苏鲁豫皖交界处的民间语言即“徐州话”,具有通俗、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风趣的特点,能够巧妙地运用歇后语、打比方、俏皮话、谐音打岔、插话逗趣等手法,例如:秫秫(即高粱)、馍馍(即馒头)、怪好的(很好)、俺(我)的(dei)个乖乖来(表惊叹)、俺(我)的个娘来(表感叹)、下湖(去野外田地)、拉呱(谈话)这样的方言随处都能遇到。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仿戏曲的念白,老师说学生模仿或老师与学生用念白对话或把学生分组稍加准备即兴表演念白对话。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使其在情趣化的教学中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
“做”即戏曲动作包括做功、身段。传统的柳琴戏戏曲中有许多典型的动作:“整鬓”呀,“拔鞋”呀,“提领”呀,“顿袖”呀,“四抬脚”呀,“旋风师”,什么“剪子谷”“门外落”“掏壳奔马大站”“燕子拔泥”,什么“偷梁换柱”,什么“窟窿拔蛇”,什么“仙鹤走”“老汉走”,它都是这一类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在生活经历当中的事情,把它艺术化提炼以后变成舞台上的动作,艺术化以后变成舞台上表演的套路即舞台的程式化,不妨来段伴奏让学生们一试身手。
“唱”是戏曲中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最难学的,因此通常把“唱”这一学习环节放在“念”和“做”之后,在学生对柳琴戏有了一些接触和尝试后,让学生开口“唱”,在学唱时采取传统的戏曲学习方法“口口相传”,一句句模仿,一句句细品,一句句体会,学生渐渐进入角色,品味柳琴戏唱腔的韵味,甚至加入自己的理解,不知不觉地就产生了“创新”的唱法。
“唱、念、做、打”的过程,正是学生进行戏曲模仿表演的过程。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四、把电视名牌栏目搬进课堂
在戏曲欣赏教学中,如果直接由音乐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效果可想而知,学生最多是左耳进右耳出,最终被排斥于两耳之外,会弄个出力不讨好。而新课标要求我们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开放式、自主式、探究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要把柳琴戏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好教活,必须寻找变被动为主动的教学方法。
我在课前布置好任务,例如:搜集柳琴戏艺术家的相关资料、柳琴戏的代表剧种,柳琴戏的相关知识,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组进行搜集。拿到任务后,他们有的在图书馆查询,有的在小网虫网上搜索,还有的直接采访会唱戏的中老年人。总之,他们找到的比老师原先要讲的还要多。课上我并没有让他们一一汇报搜集的情况,而是采用了CCTV、各大卫视等名牌栏目的竞赛形式进行。学生分组参加戏曲理论知识竞赛,可以设置多种题型,由教师担当评委,遇到学生不太理解的知识,教师要插入适度的讲解。在紧张又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掌握了很多柳琴戏相关的理论知识。
五、让柳琴戏伴随你我他
要培养学生对柳琴戏的兴趣和爱好,使其成为热心观众、戏迷、小票友,仅靠几节音乐课是远远不够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柳琴戏兴趣小组,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排练表演戏曲类节目,可以每学期组织一次“校园戏迷PK大赛”,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活动,请专业演员、文化馆的戏曲老师、民间老艺人来学校指导,老师把学生带出去观看演出、参加表演。给学生搭建戏曲的舞台,提供其展示戏曲才能的机会。让戏曲走进他们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也能感受戏曲的熏陶。
教学中还可以结合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创作与戏曲艺术相关的美术作品,用来布置教室、宿舍、自己的卧室,还可以送给同学、朋友作为生日礼物,这样既经济又有意义。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学生在脸上学画戏妆、穿上戏服,真实地去体验戏曲艺术的奥妙。鼓励学生在朋友聚会、生日Party上,表演一段柳琴戏,一定会赢得满堂喝彩,比唱任何流行歌曲更过瘾。
柳琴戏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应给予保护。应当调动各方面力量,依靠现有各种科技手段,保存好柳琴戏资料,为后代留下这份宝贵遗产。作为徐州的一线音乐教师责无旁贷,重视学生对柳琴戏的兴趣的培养,确保柳琴戏艺术后继有人。
一线的教师若想上好戏曲欣赏课,虽不要求具有像专业演员那样深厚的功底,但也要具有一定的戏曲艺术修养和较为地道的演唱功夫。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而在前些年大多数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中,有关戏曲音乐方面的教育几乎是空白。所以,音乐教师首先要了解戏曲艺术,热爱戏曲艺术,要多听、多看、多学、多唱、多接触戏曲,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应用自如。
在我的课堂戏曲欣赏教学中,没有说教,没有灌输,教师既是活动设计者、指导者,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应调动一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将课堂变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自发地积极地参与欣赏、模仿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让我们的“善学者”把柳琴戏的种子播种于徐州孩子的心田,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永远长青。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