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合作式探究学习”的情境创设和问题分析策略
2013-04-29徐福亮
徐福亮
“合作式探究学习”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以互动、质疑、探究、讨论为主要特征,以个人、小组、集体为主要形式开展解难释疑活动,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式探究学习方式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出高质量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下面以“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的三堂同课异构课为例,谈谈高中政治“合作式探究学习”的情境创设和问题分析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合作式探究学习”环境
教学情境创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新课程提倡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环境与问题情境。在“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教学中,设计“情境链”,把握情境材料的有序性、整体性和辩证性,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教学情境的最优化。
1.理清前因后果,达成教学情境的有序性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的教学情境要有梯度,承前启后,有连续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教材中本框知识的呈现顺序为“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冲突的根源”,但是这并非知识发生的顺序。三堂课中有两位老师是以中日钓鱼岛之争为情境,按照知识的描述顺序组织教学,甲老师先出示了镜头一:中俄关系进行时——迎来蜜月,让学生感受中俄关系的“亲”,解密中俄关系的“密”。接着出示镜头二:中日关系进行时——临近冰点,让学生探究中日关系趋冷的原因。丙老师先出示了中国与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合作的材料,再出示中美之间摩擦与对立的材料。笔者认为,以上两种呈现方式颠倒了前因后果。实际上,无论中美关系,还是中俄关系,都离不开日本这一国家,正是由于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的交恶,以及美日同盟的联合军演等一系列行径,促使中俄之间加强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所以,为了更好分析“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冲突的根源”这一知识,应该先出示中日摩擦及美日同盟的相关材料,再出示中俄关系材料更加合适。理清钓鱼岛事件的前因后果,适当调整知识顺序,可以使教学更加顺畅,收到更好的效果。
2.深化背景分析,展现教学情境的整体性
在课程结构的组织上,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统和原则”,即学生的心理与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的整合;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统和意味着打破固定的课程界限,强调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关心知识的内容而非形式。本框教学中要理清大国关系,除了弄清前因后果,还必须关注大国关系的多样性,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甲老师提供的情境中只出现了中俄、中日关系而没有美国;乙老师提供的材料中只有中日、中美关系而没有俄罗斯;丙教师谈到中美、中俄关系而没有日本。这样的材料都没有体现出多样性,不利于从整体上分析国际关系。实际上中日岛争的背后蕴含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深刻背景,同时包含着美俄之间由来已久的相互抗衡的历史因素。《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教学提示”也指出:可选择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的发展变化的实例,找出影响国家关系的各种因素,讨论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在国际关系的主要作用。所以,在分析中日关系和中俄关系时,应该考虑美国要素,形成中、日、俄、美四国关系的背景材料。只有梳理好多样性的大国关系,才能在全面把握材料的基础上,理清热点事件的前因后果,顺理成章地得出科学的结论。
3.灵活设计问题,体现教学情境的辩证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要太多,最好一个主题,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其知识性内涵。在利用情境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训练。因此,当我们创设一种情境时,教师要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概念和原理,并把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以实现知识的迁移。甲老师使用材料分析中俄关系时只讲到共同利益而没有利益对立,分析中日关系只涉及利益对立而没有共同利益;乙老师在分析中美关系时只看到了利益冲突而没有共同利益;丙老师分析中俄关系时只讲到共同利益,分析中美关系只提到利益对立。在使用材料时都存在机械主义倾向。实际上,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言,“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中俄关系中,我们不仅要看到两国的共同利益,也要看到两国的利益冲突;在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中,我们不仅要看到两国的利益对立,也要看到共同利益。不仅如此,还要看到在中日岛争事件的对立中,美日同盟的共同利益;在中俄合作关系中,日俄、美俄之间的利益冲突。教学中,可以对材料进行二度使用,做到“一材多用”,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新知,以演绎的方式分析问题,巩固新知。这样,通过对材料的拓展延伸和灵活使用,在对立统一中把握大国关系,体现教学情境的辩证性和思维变通性,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合理分析问题,提升“合作式探究学习”实效
新课程提倡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持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教学情境提供了合作探究的载体,问题情境则提供了合作探究的抓手,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合作式探究学习的组织、引导和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合作式探究学习”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把握好问题分析的拓展度、精准度和关联度。
1.明确教学目标,把握问题分析的拓展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内容目标”4.13指出:评述国家之间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实例,印证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中,“考试范围与要求”的必考内容提到本课的知识点有两个: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本框教学中,甲老师在提出“怎样维护我国国家利益”问题后,先是描述了钓鱼岛问题上中国政府的反制措施,接着要求学生从中国政府的反制措施看应该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学生讨论后教师给出了以下要点:①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综合国力;②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③反对外国干涉我国的内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⑤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上述要点中只有⑤属于课本知识的教学目标要求,其他均属拓展延伸,而且有的还是后面学习的知识点。随后又从公民的角度让学生讨论:在钓鱼岛等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我们青年学生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并提供了以下要点:①树立国家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②努力学习,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③履行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义务,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做斗争。上述要点也很难想到,甚至课本上根本就没有提及。笔者认为,这样的问题处理方式是不可取的,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紧密联系考点,把握好拓展度,开展必要的适度探究。
2.研究教学内容,提高问题分析的精准度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体,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材料,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中,丙老师在出示了“习近平主席开展的系列外交和复杂曲折的中美关系”材料后,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①你认为习近平主席开展系列外交活动的原因和依据是什么?②中国加强与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合作,而针对美国部署防守反击战,这又说明了什么?③你如何理解不同国家执行的外交政策的不同?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分别给出的结论是: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国家间的共同的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间冲突的根源;③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国家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内政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看得出,教师试图通过三个问题对应分析课本94页的内容,但是对第三个问题的分析并不准确,所给答案后半部分和问题没有明显的对应性,实际上是对另一问题“处理好国家间关系的要求”的回答。这样的生搬硬套,归根结底源自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偏差,再单独设置问题④“处理好国家间关系的要求是什么?”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3.结合教学情境,注重问题分析的关联度
合作式探究学习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政治课堂,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围绕教学情境进行思考,从而引申到对教材知识的理解。问题的设计应该把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如果问题的设计脱离了教学情境,针对性不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明确,教学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例如:乙老师在播放了一段“中日就钓鱼岛主权归属产生冲突”的视频后,设置了四个探究问题:①中日两国间为什么会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②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说明什么问题?③中日之间为什么能够合作?又为什么存在冲突?④国家可以采取任何手段维护本国利益吗?其中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为“国家利益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和课本知识点的对应关系上同样存在问题,因为它同样包含“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一问题和另外三个问题不在一个体系,更是脱离了视频材料的描述内容。笔者认为,这一游离于问题串之外的设问可以单独提出,并通过演绎的方式加以处理。教学中,只有紧密联系情境材料,开展关联性合作探究,才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探究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