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成课程的观点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实施策略
2013-04-29陆虹清
陆虹清
信息技术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课程,作为工具性课程,我们更有必要来让这门课程为其他课程以及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服务。我们来看教育强国的教师培训课程,日本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通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外语和保健,这些课程占总课程的37.7%;同样,美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非常重视教师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着眼于塑造学生的全面素质,避免教师教育课程的“专门职业化”倾向、“科学主义”倾向和“传授知识”倾向,构建完美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扩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为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奠定基础。这两个例子说明了教育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合成课程建设,因为首先要从教师的业务素质抓起。笔者希望通过合成课程的概念,就新课程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新特点及实施策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一、合成课程要素决定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五大特点
1.共责性: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责任
和谐的课堂不可能只是一方面的参与,信息技术课程更是如此。每一节课学生的参与必定很多,因为不参与、不操作,课堂任务不可能完成。教师如何将任务合理设计与分配,导入学生积极状态非常重要。因此,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特点——共责性,成为强调的内容。合成课程要求每一组成部分能否让学生得到应有的价值,是师生共同的责任,我们不应该让学生花费宝贵的时间一无所获,也不应该让教师的积极准备一无所得,双方积极配合、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提升理念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和谐课堂,同时也是共责性的充分体现。
2.整合性:强调思维、情感与行动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强调掌握技能,行动的参与较之其他课程有先天的优势,而思维训练也并不比其他课程弱,大量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洗涤着学生的大脑,绝大多数设计具有实用性的创意,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唯有情感方面,似乎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中弱项,事实上并非如此。
3.指导性:课程内容与生活有密切关系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不是高考科目,能吸引学生兴趣,必须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基本需要与生活有密切关系。我们并不要回避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络交流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知识技巧,尽管教科书上已然有所突破,但仍与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会问:我们的父母可能因为接触网络机会少甚至根本不懂网络,才产生很多误解或困惑,作为信息技术老师,难道都不能理解网络的真正吸引人之处吗?信息技术教师拥有技术上的优势以及对网络各种良莠的成熟判断,我们首先可以从“网络的作用”等技术讨论开始,争取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找到切入点,然后才能用指导性的意见来开启学生的心扉。尽管也许一些学生比较沉迷虚拟世界,但他们还是会有一定的困惑,内心会受到自我良知的谴责,只是不愿表达或无法自控,如果教师一味回避、谴责,只会引起学生反感,失去了交流的机会。
而当我们能够交流,才能使转化成为可能。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能从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到真正的本领,指导他们的课外学习与生活,是这门课程的吸引之处,因此,表格制作、网站设计、搜索技巧、下载技巧、多媒体技术等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新课程下,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法,教科书中的内容也许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但要注意:技术目标能够达成,内容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对学生情感和理智产生重要意义,我们不能布置课外作业,但应该要能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
4.回归性:自我是学习的法定对象
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两类:知性和理性,更重要的是理性。信息技术课程同样面对许多棘手问题,比如,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信息?如何改变学生对课程的传统认识?如何解决掌握技术却更难掌控管理的矛盾?……事实上,我们要认识到“自我是学习的法定对象”,所有的疑问都应通过研究学生“需要什么”,深入地调查研究才能使我们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尝试让学生思考“我要什么”。“回归性”也许是新课程对所有课程的较高要求,但只要我们能够想学生所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步骤,让兴趣充满课堂,让探究成为习惯,这种“回归性”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却能得以最大的体现。
5.理想性: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虽然说是理想性,但教育者必须踏着浪尖前行,最大限度地考虑此项终极目标。合成课程就是要求每一门课程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学进程达成成长的目的。信息技术课程虽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取缔(个人观点),但作为目前的存在,必须体现其补充学生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技术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气质的重要价值。
二、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合成特点实施策略
1.信息技术课程中充分融入其他课程内容
合成课程的要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单独存在,否则将失去其设立的意义。我们应当大踏步地让它与其他课程整合起来,使其成为师生日常学习的重要工具。如,信息技术课程中本来就需要用到语文(概念理解)、数学(程序编制)、英语(内容介绍、编程等)、物理(电路原理等)等学科知识。通过学习,可能学生的技术水平并不会比教师差,可以倡导在信息技术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一些学科的软件设计,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将知识以信息技术特有的形式保存下来,使学为所用。
2.师生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
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特征决定了他们在研究性学习方面必定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支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使师生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使研究性学习价值与成果最大化。
3.学生参与学校、班级网站设计及论坛、博客管理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班级网站设计、论坛博客等平台进行管理,既能提高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又能广泛获取信息、建立平等对话的舆论氛围,促进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4.信息技术课程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课程中不乏爱国主义等德育内容,如,我国的教育培养目标、人才流失、技术依赖等,特别是网络虚拟世界道德标准等讨论,我们都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探讨、辩论,引起学生反思,这些都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具备一定的通识、掌握各种活动方式,尽可能将德育渗透到我们的课程中去。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