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2013-04-29范丽
范丽
摘 要:数学课堂的问题不是单一的,往往具有层次性,包含一个主问题与若干个小问题。在课堂推进过程中,有的问题学生能够一步到位解决,有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追问,不断深入才能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在认真倾听中,对学生思维行为做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以疑问激起学生正确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关键词:追问;课堂;有效
追问是指在学生解答了教师预设的问题后,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所做的再一次或更多次的提问。教师适时、有效地追问可以使课堂锦上添花,化平淡为神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在认知冲突处追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之间,会遇到障碍或产生矛盾,不能进一步思考、解释,给学生后续学习带来一定的干扰。此时,教师适时追问,可以把学生这种认知心理冲突推向极端,以暴露出其中的谬误,使学生脑中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现象、新知识发生剧烈碰撞,引起学生质疑和释疑的深刻的思考过程。例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特征》时,先研究2和5的倍数特征,当学生得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的数,教师提出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时,学生回答:只要看个位是否是3的倍数。教师追问:16是不是3的倍数,16的个位上6是3的倍数,为什么16个不是3的倍数呢?教师再一次追问:那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规律呢?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深入地进行思考与探索。在教师的追问下,通过动动手操作实践明白3的倍数的规律,质疑和解疑自然舒缓,水乳交融。
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选准突破口进行追问,在追问中引领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深入的比较和辨析,把一些非本质的属性撇开,把一些本质的属性抽象出来加以概括,从而突破学习的难点。
二、在认知浅显处追问
课堂上,教师适当的深层次追问,在学生思考浅显处牵一牵、引一引,引领学生去探索,能激发、启迪思维和想象,那么学生的思维就有可能慢慢走向成熟。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猜想任意一种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教师追问:你能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学生想出可以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后相加,看是否是180°。我继续追问:180°有什么特殊之处?是什么角的度数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180°是平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如果可以拼成一个平角也能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追向不是泛泛的鼓励和表扬,而应该是由表及里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往“深”处,是由此及彼的拓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开阔地带”。
三、在资源生成处追问
新课程倡导生成性理念,呼唤生成的课堂。教师要大胆打破预设的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以睿智的追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千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学生提问:“为什么一定要从低位减起,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我马上追问:“谁能说一说,从高位减起时会怎样呢?”学生都说:“从高位减起,后面遇到需要退位时怎么办呢?”提问学生说:“我在从高位算起时,一次同时看两位,如果下一位需要退位,在写差时就先留下一个1。”我继续追问:“那为什么一定要从‘个位减起呢?”对我们计算有什么好处呢?学生都说:“从个位减起要比从高位减起算起来简单、正确、清楚。”我们在计算时要尽可能地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教师对他們的思维活动过早表态往往会压抑他们的思维,导致学生思维“终止”或浮于表面。教师要暂时不做出评价,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进行思维活动,再根据各种信息的反馈,及时有效地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知识的动态生成。
四、在出现错误处追问
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
如,教学画角时,我发现学生把100°的角,画成了80°,我把学生画的80°的角展示了出来,让学生判断画得对不对。学生马上都说:错了。教师追问:你没用量角器检验,是怎样判断的?学生回答:100°的角是个钝角,而画出的角是锐角,所以不对。教师继续追问:他为什么会画成这样的角呢?这位学生的错误对你有什么启发?怎样正确地读出角的度数呢?在不断追问中让学生再一次认识到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的0刻度线在外圈就要看外圈,反之就要看内圈,深刻地意识到量角器上0刻度线的重要性。
教师要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利用追问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恰到好处的暗示,及时而巧妙地引导学生因“错”利导,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在错误处追问的价值,从而使课堂成为智慧飞扬的天地。
追问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永远都处于变化之中,只要我们能准确把握追问的切入点,问出质量,问出品位,问出智慧,实现追问的价值性,我们的数学课堂必将充满着活力、充盈着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