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探讨

2013-04-29林燕青

新课程·小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小学数学

林燕青

摘 要:作为核心教学模式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逐渐被世界各国尤其是我国置于首要位置。“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对小学教学过程中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不断进行尝试和研究,就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以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去数学化;评价体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但是,“解决问题”不是简单地解答数学习题,传统的“识别题型,模仿例题,套用解题”的解题套路也不适应现在的数学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提升学生知识储备的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现状分析

1.数学问题情境“去数学化”

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去数学化”的趋势。“去数学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数学学科的个性,不能够有效抓住数学这门学科的理念和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往往采用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方法,将数学问题同日常生活相结合。但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往往过于追求生活化从而陷入了“去数学化”的境地。以20×(11+8)这道题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让学生理解经常喜欢采用歌谣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黑板上书写20×(11+8)=20×11+20×8,之后再等式下方写上“我爱爸爸和妈妈等?”之后让学生作答,学生虽然可以回答“等于我爱爸爸,我又爱妈妈”。但是换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爸爸和妈妈都爱我,等于爸爸爱我加上妈妈也爱我。这种数学教学方式使得数学往往成为生活的附庸,除了让学生理解歌谣本身之外,并没有真正得让学生自主表达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教师代替学生分析问题

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很多教师逐渐意识到教学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并逐步展开实践和探索。在課堂教学中,教师会自己设计一些情境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但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有些教师往往通过点拨和启发等方式让学生尽快解决问题。这种看似“完美”的教学过程实则是在抑制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这种教学方式将导致学生失去了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与此同时也使得问题解决教学“名存实亡”,数学探究也就仅仅是一个空壳,最终导致问题解决教学往往流于形式。

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策略

1.提升学生自主思维能力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只有当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时才会开始真正的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波斯纳认为“狭隘的经验是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最终也只会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不断地反思,学生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逐渐对后继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著名的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不断学会自主反思,让学生对于自己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包括解题思路、分析问题、计算过程、数学思维方法等)进行反思。如果凭借一个人自身的能力无法解决问题时,可组织小组进行深入讨论、分析和交流,各自相互启发,激发灵感,让学生自己回忆是否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在彼此相互启发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有的问题已经有了结论,教师不要急于进行评价,而是引导学生换个思路去寻求其他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及能否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向更深的地方思想。这种反思方式既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和完整地对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又能在不断的反思中调整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将会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分析、自主评价和自主调整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2.提升教师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整个教学课程的质量,同时也关系着学生的听课兴趣。为有效提升教师问题解决教学能力,我们应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由于只具有简单的模仿,所以只能称之为“练习题”,还不能称之为“问题”。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设计好具有原始性、发散性和生成性等特征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数学练习(小刚家养了18只白羊,6只黑羊。白羊比黑羊多几只?)为例,教师在自己设置习题时,只是机械地把羊改成猪或者其他动物,数字做简单的变化,做较小的改动,这样的习题只是重复性的练习,难以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只能给学生带来额外的学习负担。

(2)创立具有“数学化”的问题情境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入手,使学生感到数学与自己相关,认清数学知识的生活性,进而去到生活中应用。在当前问题解决教学中,创立具有“数学化”的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立的情境脱离课堂实际,违背课堂目标,不但无助于达到教学目标,很可能降低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设立简洁合适的问题情境,例如,教师可以将小数的混合计算同打电话计费问题相结合,电话通话时间可以设置不同的小时、分钟以及秒数,增加学生小数技术能力的同时也练习了时间换算能力,可以进行分组练习,提高课堂趣味性,计算长途、市话通话时间,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可以设置计算国内长途通话时间为9分4秒或者市话通话时间10分30秒的费用,从不同角度考察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不仅具备了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具备解决新问题的知识经验,但往往最后不知如何下手解决。为帮助学生激发已有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可以充分“通过运用比较、类比、归纳、概括等方式回忆曾经解决过的在空间、关系或性质相似的问题,从而把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及相应知识转到当前问题中”。例如,在讲解长方形周长计算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长方形教具进行授课,选一名学生来用铁丝围住长方形教具,并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涂抹长和宽,并测量周长记录在纸上,之后把教具展开,这样就呈现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在一条直线上,使学生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用相同方法演示正方形周长的推算,使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正方形周长公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程最后进行总结。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设置,不但要从数学自身特点的角度进行考量,更应当按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出发,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将实际生活问题抽象变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表达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自主获得对数学的深刻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宪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藏大学,2010.

[2]葛泽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教学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7.

[3]马云鹏.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J].湖南教育,2004.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小学数学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