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追寻“语”与“文”的并存
2013-04-29姜玉芹
姜玉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是单一的独立存在的,它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堂只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育人的个性特色。在我们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以生为主,追求“语”与“文”的和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当然,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铺垫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一年级学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因此,在教学汉语拼音的过程中,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更要注重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1.识记重点,培养仁爱之心
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当学j、q、x与ü相拼须去掉两点时,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j、q、x真淘气,见到ü眼就挖去。”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挖掉双眼”,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于是我让学生评价一下,这样的识记方法好不好?霎时,举起的小手如雨后春笋。
有的学生说:“老师,小鱼很可爱,挖掉双眼就死了,很残忍!”
有的学生说:“是呀,我们要爱护它们才是。”
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发言的孩子也恍然大悟,脸一下子红了。于是我让学生再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动脑筋想一想,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说:“小ü小ü有礼貌,见到j、q、x就摘帽。”也有的说:“小ü真友好,j、q、x一来就脱帽。”
2.汉字书写渗透谦让精神
一年级的学生刚学写字,书写的汉字往往把四线三格占得满满的。我通过示范比较,告诉学生:“写字就如做人,要懂得相互谦让,一个汉字在田字格中上下左右为什么要留有一点儿空呢?”于是,我伸出自己的双臂,大摇大摆向教室的门口走去,问:“老师这样走好不好?”
学生笑得前仰后合,异口同声地答道:“不好!”
“这样的话,别的人就被挡住了,没法进出教室了!”
“对了!和朋友们在一起,要为别人多想一想。”同时,我注意到那些本来横跨书桌的小胳膊也悄悄地收回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我相信老师在孩子稚嫩的心田里撒下的这些友爱、团结的种子,定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精心设计,促进“语”与“文”的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第一条就讲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语文教师怎样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又受到人文性的洗礼?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下面这个案例是一位老师执教的《三袋麦子》一课的结尾,看后颇有感触。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三袋麦子》这篇课文,文中这三个小动物你们最喜欢谁?为什么?
当学生说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后,举手的学生少了许多。
师:这三个小动物老师都喜欢,小朋友们猜猜看,老师为什么喜欢它们呢?学生一听,来劲了,小手再次多了起来。
生:您喜欢,是因为它们三个小动物各有各的独特的想法与做法。
生:老师喜欢,是因为三个小动物虽然处理麦子的方式不同,但都能吃到向往已久的麦子。
生:老师喜欢,是因为三个小动物就像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他们都会过日子。
……
师:是呀,小朋友们说得对。现在,老师还要请你们来根据小猪、小牛、小猴的表现,猜想它们长大后会干什么?
(学生兴致勃勃地自主交流,如,小猪:美食家厨师,小牛:会计,小猴:实干家可以搞企业)
师:根据你现在的表现,你长大后可能会做什么?
(学生略加思考,纷纷举起了手)
师:要达到自己的目标,现在还需要改进自己的哪些表现?
(此时,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教学时教师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在学生说出三种小动物由于自身的不同特点而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后,让学生联系所知说说假如是自己,会怎样去处理呢?上例中,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虽然用同样的问题来结束课文,却收到了迥然不同的效果。《三袋麦子》是一篇典型的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文,教师一般的处理办法虽然能很好地体现它姓“语”的特性,但忽视了课文所包含着的人文性。而案例中,教师采用“说说、猜猜、议议”等中年级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水到渠成地达到了“语”和“文”的高度统一。
三、重视体验,体现“语”与“文”的统一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內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是多元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人文情境,如,“你是怎么理解的?”“把你的看法说一说?”让学生亲历感受,自读自悟,使文中的语言在心中彻底内化。如,一位教师在进行《秦始皇兵马俑》的第三、四段教学时,他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鼓励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自由充分地读,然后畅谈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的感受丰富多彩,有词句方面的,如,“我认为文中的词语用得特别生动,如‘虎视眈眈、膘肥体壮、一脸稚气……把兵马俑的神态写得栩栩如生。”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能在自主阅读中品味语言,很好地理解文本,体验文本。
当然,也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教师应该摒弃整齐、划一的朗读方法,重视个性化的朗读。“你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你为什么这样读,能说说吗?”这种重视个性化的朗读指导,必然会出现各种个性化的朗读,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得到保障,学生才能在浓浓的情感与琅琅的书声里追寻那份失落的“精神家园”。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只有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努力挖掘作品本身的人文内涵,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将语文教学融入浓浓的人文环境中,才会使学生精神愉悦,情感升华,人格高尚,从而真正落实语文课程“语”与“文”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