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方法”为内容进行教学的含义及策略分析

2013-04-29祝芳

体育教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练习方法技术方法方法

摘 要:本文提出“方法”类的教学内容包括技术方法、练习方法、锻炼方法。其中,技术方法指“合理有效地完成某一技术动作(或战术)的方法”,包含“肢体动作方法”和“技术运用方法”两层含义;练习方法指“为改进技术动作的质量、提高运动技能、发展相关体能而设计的专门性练习策略及形式”;锻炼方法指“为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而选择或设计的具体锻炼策略及形式”。以“方法”为内容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学习与锻炼能力。

关键词:方法;技术方法;练习方法;锻炼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8-0029-03

一、提出问题

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本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技能、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目前的体育教学,以“知识、技能”为教学内容的课例较为常见,比如,“学习鱼跃前滚翻”“学习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等,即把“鱼跃前滚翻”等这些技术动作本身的学习与掌握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与目标,而将“方法”作为教学内容的研究,在目前却并不多见。那么,《课标》中提出的“方法”究竟指什么样的方法呢?它的内涵是什么?围绕“方法”展开教学有什么意义与价值?教学中又该如何落实方法类的教学?本文试着围绕以上问题进行阐述。

二、对“方法”含义的辨析

1.“方法”的含义与界定

“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笛卡尔)。方法也是一种知识,掌握了方法,不但可以学习现存的知识,还可以发展新的知识。

关于“方法”的论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一再强调:“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1]“学会学习”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词,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以什么方式和策略获得知识与技能,其中的方式与策略就是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

从上述两段论述里,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关于“方法”的含义,一是作为学习对象的“方法”,学会这个“方法”将有利于人们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这个“方法”一般指人们为了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2],即方法总是与一定的目的相对应;二是指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即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提出的“过程与方法”,指学习时是以什么策略什么方式进行的,比如是机械的背诵记忆还是理解式的背诵记忆,是机械的模仿练习还是探究式的边想边练等,这个过程中的方法,是为了达成学习目的所选择的较为合适的一种手段、策略。本文重点探讨前一种方法,即将方法作为学习对象(教学内容)的具体讨论。

2.作为学习对象的“方法”之含义

毛振明教授在课标解读的讲座中指出:“知识、技能、方法,具体就是指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3]。“知识、技能、方法”属于同一层面的学习内容(虽然“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均很广,即方法也是一种知识,但此处的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彼此相互联系又有独立的领域,其中,运动技能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以及达成课程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载体,其本身又包含有下位的运动技术知识、技术方法(技术)、练习方法,有与健康、技能有关的体能知识与锻炼方法等。具体关系如图1,其中最下位的即为具体的教学内容。

(1)技术方法的含义

技术方法,指合理有效地完成某动作(或某战术)的路径、方法,该方法一般以动作要领、动作要点、动作程序的形式予以描述。依据这些前人在实践中总结下来的合理的方法,使学生学习、掌握各种技术动作及各种战术是体育学科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教技术”实际就是教技术方法,从生物力学、运动学等角度学习技术动作是怎样完成的。

(2)练习方法的含义

练习方法,指为了改进各种技术动作的质量、提高运动技能、发展相关体能而设计的各种专门的策略性练习。比如,为了提高投篮的准确性,除了学习投篮的技术方法以外,还应设计一些专门的练习予以提高。身体练习是体育课程的主要手段,而有目的的“身体练习”才是体育教学的追求,即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知其然(知道这个练习怎么练)更知其所以然(知道这个练习练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做这个练习)”,这样的教学就可以避免“为了练习而练习”“为了教而教”。实质上,“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使学生离开教师与课堂后,不仅有兴趣,更有能力进行某些运动技能的练习与改进。

(3)锻炼方法的含义

锻炼方法,即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主要为了改善机体功能、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健康的一些指向一般体能为主的锻炼策略与锻炼形式。比如,为了提高一般耐力而采取诸如有氧跑、越野跑、跳绳等手段,遵循一定的运动量与运动间歇,配合休息与饮食等综合设计的锻炼方法。

综上所述,以“方法”为内容展开教学有三个类别,即技术方法、练习方法、锻炼方法,三个类别的“方法”及内涵见表1。

三、以“方法”为内容进行教学的价值分析

其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经典的教育名言,强调的就是传授“方法”的重要性。知识是无限的、无量的,体育运动的各种技术也是无穷无尽的,而教与学的时间与精力则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之内,如何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掌握更多的有利于今后从事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健康的“方法”(即如何钓鱼的方法)便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其二,体育与健康属于运动性认知课程,通过身体的练习,感知、体验与获得“程序性知识”为主,该知识的特点是“知如何”,即“知道怎么去做”,比如,如何完成某一技术动作,如何与同伴配合完成某一战术等。但是,鉴于运动技能、体能素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特点,其“知如何”的另一层含义还应包括“知道怎么做(怎么练)才能达到更好”。——以上两层“知”就内含着“方法”的多义性,即前一个知是具体完成某一动作的方法(技术方法),后一个知是改善(提高)某些技能体能的方法(练习方法或锻炼方法)。但是,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人们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前一个“知”。比如,学习单手肩上投篮,教师往往用讲解示范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该技术动作是如何完成的,而学生采用的方法往往只是听讲、观看以及机械性的模仿练习,在该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比如泛化阶段、分化阶段),不同的个体会遇到不同的学习障碍或难题,“怎样练习才能使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更漂亮”“怎样练习才能使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更有效果(即投得更准)”——如果多研究设计类似的教学任务,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或许就能多点吸引力,多点趣味性和专业性。

其三,以“方法”为教学内容,并不是要淡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或是将“方法”与知识技能割裂开来。相反,在以“方法”为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运动技能、体能仍然是教学的主要载体,即“方法”的传授必然要通过“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得以呈现。同时,“技能与体能”的发展也必然要通过“方法”的学习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

四、以“方法”为内容进行教学的策略分析

1.以“技术方法”为内容进行教学的策略分析

例1:以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为例,完成胸前传球的动作方法往往描述为:蹬地、伸臂、翻腕、拨指。这些方法是依据人体结构,运用生物力学的原理,描述怎么才能把球传出去,且传得更准确、更稳定的肢体动作方法。而一旦在具体情境下使用该技术,比如将球传给一定距离以外的移动中的同伴时,就涉及对目标的判断(判断与同伴的距离、判断同伴的移动方向与速度等)和对传球力量的控制。如果具体情境更加复杂,比如增加了防守人,那么,还要增加对防守人的判断,并且要设法将球传得更准确、快速、隐蔽。即篮球胸前传接球的技术方法,不仅包含“蹬地、伸臂、翻腕、拨指”的肢体动作方法,还包括“目标判断与肢体控制的协调”。而“判断与控制”涉及认知与心理,广泛存在于各种球类运动项目中。物化的技术动作只有在具体的环境中加以运用,才能形成个性化的运动技能。因此,将“技术方法”作为教学内容的时候,就不能将视野仅仅停留在“肢体动作方法”这个生物力学的角度,还应考虑“如何运用该技术”,即技术运用的方法。

例2:以“学习变向跑的方法”为例(即学习某技术方法),选择的教材内容如往返跑、曲线跑、绕障碍物跑等。教学时,通过对这些教材内容的体验与学习,把变向跑的方法归纳为:减速、制动、快速移动重心,而诸如足尖与膝关节内扣等不过是描述如何实现有效制动的肢体动作方法。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能将变向跑的“减速、制动、快速移动重心”这种方法加以总结,使学生体验并认知,那么,今后学习篮球变向运球、足球变向运球等,将能起到积极的迁移效果,即达到前文所论述的“举一反三”。

综上所述,以“技术方法”为内容进行教学时,不仅要关注“肢体动作的方法”(这个方法也常常被称为技术),更要关注“技术运用的方法”,前者只是教会一个动作,后者将可能教会一类动作以及更有效地形成专项技能。

2.以“练习方法”为内容进行教学的策略分析

例1:以“羽毛球判断与移动”课为例[4],本课引导学生按“远、变、快”的要求连续喂多球,同伴判断来球后运用正确的步伐移动击球,教学中,通过讲解、示范、提问、练习等,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练(形成“判断准、移动快、技术稳、战术活”的羽毛球特长的需要),这个练习练的是什么(判断与移动),有什么要求(根据同伴的能力调整远、变、快的难度)等问题。课后,浙江省教研员余立峰做了点评,其中提到:“教方法是不是比教技术本身更重要?在这节课中,祝老师采用了很多方法,在用这些方法进行练习的同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有什么要求,可以为学会技术做出什么贡献,课后该怎么练等知识。”

例2:以排球自垫教学为例。许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会采用“体前击掌后垫球、下蹲触地后垫球、转身后垫球”等练习,但是,继续追问,为什么要采用这些练习?让学生做这些练习仅仅只是为了手段上的变化与兴趣上的提高吗?这么一问,许多教师就回答不出所以然——这就是典型的“为了练习而练习”,这样的教学就是在“教练习”而不是“教练习的方法”,学生不理解这背后的“理”是什么。如果教师明白(当然也让学生明白),比如,“击掌后垫球”是为了解决连续垫球过程中不松开手臂(一直夹着手臂垫球)的不良习惯,而该习惯将不利于以后的移动垫球。比如“下蹲触地后垫球”是为了解决垫球高度、垫球间隙要松开双臂以及低重心的准备姿势等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就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目的性,而不同情况的学生则可以根据实际选择不同的练习予以改进和提高。

综上所述,以“练习方法”为教学内容时,重点要明确以下问题:这个练习练什么(目的)、为什么要做这个练习(价值、优化)、这个练习有什么要求(要求、方法)、课后还可以怎么练(自主、拓展、延伸)。当然,以“练习方法”为内容时,要注意区分练习、练习手段、练习方法。比如,以学习立定跳远的练习方法为例,方法1:立定跳过一定高度的小折叠垫至一定的远度。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按要求跳过垫子,即称为“练习”;采用“一定高度的小折叠垫”是练习的手段;而练习的方法(内容)则隐含在具体手段的背后,至少需要呈现三个要素:练习的目的、价值、要求。即要让学生明白,这个练习可以解决立定跳远中“腾起高度不够、收腹抬腿动作不佳”等问题,要求蹬摆协调有力,并在正向屈腿跳过小垫子的基础上增加跳跃远度。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上述“教练习”的现象较为普遍,即只是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练习,而有质量的课堂应追求“教练习方法”。换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锻炼方法”为内容进行教学的策略分析

掌握锻炼的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与能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所谓“学会锻炼”,本文认为要达到以下标准:知道在什么时间,选择什么样的锻炼内容与锻炼形式,以此解决(或是提高)身体的哪方面机能、体能或整体的体质健康状况。即能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作出诊断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且能有效实施。

例:以“提高心肺耐力、保持标准体重的锻炼方法”为教学内容,选择耐久跑、跳绳为教材,教学中,就需要明确耐久跑、跳绳等教材是为“提高心肺耐力、保持标准体重”服务的。即耐久跑、跳绳只是被选择的一种教学材料,不是学习的对象,因此,耐久跑本身的技战术(如呼吸的方法、克服极点的方法)就不是此类课例的重点(当然,教学中可以根据学情关注并提示学生进一步掌握呼吸的方法等),而应将重点转移到具体怎么锻炼的“方法”类教学。比如:耐久跑该跑多久或多长(时间或距离)、跑多快(速度及强度)、如何检测是否达到锻炼的目的(心率监测及靶心率的计算)、标准体重如何测算(计算标准体重及定期监测)、除了选择耐久跑还可以选择哪些项目进行锻炼(锻炼形式的多样化)、锻炼前后的注意事项(如热身与放松活动、休息与营养等)、周期锻炼计划该如何制定等。相同的例子还有,以“上肢力量的锻炼方法”为内容,选择掷实心球、引体向上、俯卧撑等为教材,教学中所要传授给学生的就是综合的“上肢力量的锻炼方法”,而不是某种教材(如掷实心球)本身的技术动作的学习。教学中,如果我们的视角发生了这样的改变,体育课堂教学的功能也就得到了扩充,“学会锻炼、学会学习”就不只是口号,而是真正有载体的有效行动。

综上所述,将“锻炼方法”作为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善于分析各种运动项目(教材)内含着何种价值,在此基础上,方能合理地选择教材为“目标与内容”所用。其次,将“锻炼方法”作为内容,要在教学中明确以下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锻炼目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策略(锻炼方法与手段)、运用这些策略有什么具体的要求(锻炼要求)。通过数个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真正制定出一份合理的锻炼计划并懂得如何监控锻炼。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百度百科.方法[Z]. http://baike.baidu.com/view/169819.htm .

[3]毛振明.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报告[R].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b6b9e001010m3m.html.

[4]祝芳,樊江波.水平五羽毛球模块2“判断与移动”教学设计[J].体育教学,2012(10).

猜你喜欢

练习方法技术方法方法
如何在室内小空间巧练身体素质
土木工程灌浆技术的应用实践及实施要点分析
网球运动员双手握拍反手击球技术及训练方法
浅议青少年进行有氧耐力运动的裨益与方法
高师民族声乐教学方法探索
可能是方法不对
现场足迹检验技术方法分析
浅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应用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