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课程资源、信息技术和教学评价的积极效用
2013-04-29李水
李水
自2005年秋季江苏省全面实施新的高中课程方案以来,我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发生了很多顺应新课程要求的可喜变化。但还存在着教学目标片面、教学主体错位、教学方式陈旧、案例教学异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信息技术应用不当以及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方面的不足。
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重“现成”轻“创新”。
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传统的纸笔备课逐渐被现代电子备课所代替。电子备课中,一些老师往往图省事,出现了简化、浅化的倾向。一是不加任何改造,直接使用从网上“淘”来现成的课程资源。有的甚至是一键下载,完全克隆整套课件和教案,纯粹的“拿来主义”。二是面对海量信息,过度忙于查询与筛选,用在品读与二次开发上的时间被大大压缩。三是由于可替代的课程资源增多,对现行教材中经典课程资源的研读深度与加工程度都有所下降。四是越发依赖从网络上获取时事地理方面的课程资源,第一时间进行开发与创作的意愿与能力弱化、退化。
受现行教育评价制度、社会舆论氛围和课堂教学文化的多重影响,在课程层面上,由于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重视不足,从而导致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匮乏单薄,相应的课程形态也不够健全,很少有学校能够正常开展田野观察、地理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课堂层面上,乡土化、生活化、跨学科的课程资源取向不够突显。部分教师年复一年凭借“旧船票”,满足于以教师自我经验为中心的相对保守的课程资源范畴内教学,缺失了民主、平等、参与、对话的机制,那些蕴藏于师生之间的、鲜活生动的课程资源还远远没能得到激活与创造。
2.信息技术应用不当,重“形式”轻“效果”。
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正在不断扩展与深化,使用多媒体课件已然成为当下地理课堂教学的常态。在多媒体课件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精彩、高效与活力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课件的使用上还存在唯技术、唯形式的倾向。一是无课件不成课,有些教师离开课件就不知道该怎么上课,“追捧”与“膜拜”课件的背后是令人担忧的技术依赖症。二是以多媒体的名义将各种课程资源全部转移到课件之中,材料的堆砌与内容的饱和,为“机灌”埋下隐患。三是按线性结构组织课件,把课程资源固定到单一的流程节点之后加以封装,使课件变得封闭与僵化。四是直观性有余,彰显启发性不足,不仅由图、文、问题有机配置的页面框架未成为地理课件的设计规范,而且其“为学生的进入与互动提供时空”的理念也未能成为课件制作的自觉意识。
技术导向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正朝向网络学习、计算机辅助学习等新的教学实践领域迈进,曾经在多媒体课件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因过度强调技术的工具性而给师生成长带来“伤害”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这一进程中,因此课堂教学要谨防机器和技术对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的制约与阻隔,理应让信息技术始终处在人文精神的观照之下。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在教学评价领域,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评价的作用并非仅仅甄别学生成绩的优劣,更重要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通过反思、改进教与学的行为,激励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情感价值观方面获得提升。但是在由理念走向行动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的评价方式与评价行为出现了如下偏差和误区。
从同行评教的视角来看,一是习惯于聚焦终端的考试成绩,忽略成绩背后的达成路径。二是学科学业评价的质量标准笼统,对考查内容、要求及方式的把握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往往有失准度。三是课堂教学评价刚性过强,受制于大一统的评价框架,缺少对课堂教学现场个性化、人性化的描述与理解。
从教师评学的视角来看,一是过于强调以地理知识表面为主的学业成绩,过于强调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评价重视不够,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二是依据学科特质和任务要求来灵活恰当地选择与运用多元学习评价方式的意识与能力明显薄弱。三是过分赏识与肤浅评价相伴相生,或想当然凭主观臆断,或在深度对话缺席的情况下泛泛而评,而循序渐进和因势利导的原则常流于形式。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职业心理的倦怠。
教学是一项充满灵动之气、热爱之情的创造性活动,它离不开身处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能动性地释放与互动。当教学被功利主义思想的阴影笼罩时,应试化倾向下的教学目的硬生生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孕育生命精神成长的内核剔除掉,教学的时空塌陷,剩下的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苍白的技能训练。如此教学的进度被加快,教学的内容被增加,教学的要求被拔高,教学的过程被压缩。没有了精神内核的支撑与理想信念的引领,加之分数至上的考试评价风向的影响,教学它原本对教师、对学生形成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引力逐渐消退,久而久之,为知识而教、为分数而学的教学将伤及师生的成就感、幸福感和责任感,使师生丢失道德追求与批判精神。当由此而滋生的职业倦怠心理蔓延到专业态度、专业追求、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域,以及教学设计、资源开发、课堂组织、学法指导、作业辅导等每一个与学生成长相关的教学环节时,还谈何教育教学的价值与质量。
2.生本意识的淡薄。
教师的职责究竟是什么?“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深切感悟到身为一名教育者肩上的职责与担当时,教师就会用眼神拥抱所有的学生,同时作为一个参与者融入教学之中,他一定会在整合课程资源、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等方面主动地思考、积极地行动。
3.信息素养的欠缺。
提起教师的专业技能,我们都知道它包括教学活动技能和专业发展技能。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的核心技能,教学研究、教学管理、反思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则是教师专业发展基本技能。在这样一种静态的专业能力划分结构中,孰轻孰重?那便是渗入到每项专业技能之中又将其融会贯通起来的信息素养重要。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能有效、高效地获取信息,熟练、批判地评价信息以及精确、创造性地使用与表达信息三个维度上。由此可见,它是以信息加工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基本能力。与以往强调教学专业技能相比,教师群体的信息素养整体薄弱,从而导致在课程资源的研发、教学评价的开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思考、反省、批判的能力不足。走进信息社会,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它呼唤教师在信息素养方面要努力地表现出选择的眼光、自我阅读的定力、批判的精神以及创新的智慧。
三、改进建议
1.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课程资源。
备好一节课不难,难的是备好每一节课。从地理学科特质要求来看,需要教师努力实现地理教学的乡土化和生活化。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和学生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要将自己的学识、对社会的观察思考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及情感体验善加利用,丰富教学资源。生活化的教学要求教师增加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包括成立地理课外兴趣小组,带领、组织学生开展田野考察,让学生在野外实地的考察中体验地理知识、发现地理规律、印证地理原理。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环境以及环境问题的认识,引导他们从地理学的视角独立去观察世界。教学中,可以对学生实践活动成果进行系统加工,使之上升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此外,考虑到初中课程的实际情况,需要重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高中地理教师应主动去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学情、教材以及学科的特点等,精心制定“衔接”的教学计划与策略,根据高中教学的要求和时间,合理安排、整合教学内容。
2.自主建构合理的科学信息。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在硬件方面,教师要掌握电子白板的操作方法,充分利用其交互性强、内置资源库、页面录制功能及其强大的地图处理功能来增强开放式、生成性的教学;在软件方面,教师要学会运用几何画板、Surfer、超级地图、PASW、Origin等专业软件来绘制太阳光照图、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区域地图、线柱式气候统计图、人口金字塔图等地图及统计图。此外,要精通Word、Excel制图,掌握Flash、Illustrator、Photoshop中的一至两款制图软件,切实提高电子作图能力,为创新教学奠定坚实的技术与资源方面的支撑。
高中地理新增《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选修课程,当前能够娴熟掌握“3S”技术并独立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师为数不多,走向精通地理信息技术的现代地理教师需要我们重塑自身的地理信息素养。一方面要系统学习“3S”技术方面的知识,一方面要立足课堂,运用“3S”技术开展地理实践、地理实验活动。有条件的话,可以借助“3S”技术对高中地理课程予以重建。信息素养最为重要的标志是利用恰当的技术手段对课程资源进行富有个性的创新表达。我们可以利用的技术手段很多,在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手段和方法。板书、板图、板画因其所具有的动态生成、互动参与、结构图式的优点,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需要在现代与传统技术手段之间建立和谐的媒体生态来体现自己的教学智慧。
3.恰当有效地践行发展性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标包括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包括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调节教师的教学等内容。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实施全面的发展性教学评价,即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在教学管理维度上,需要建立和使用基于课标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业质量绿色评价体系,以规范的、客观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评价工具来科学鉴定学生的学业质量状态,并将视线引向影响其学习的背景因素,从而为体现个性、面向全面的发展性评价的有效开展提供事实与证据,使评价有血有肉,温情而可触摸,并逐步培育出地理教学评价中应有的自我诊断评价文化和自我修正评价的能力,彰显对师生成长的关怀。
在课堂教学维度上,面向学生,教师要有勇气打开自己的心扉,有信心接纳学生的世界,形成以对话与讨论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文化氛围,触及思维深处与心灵深处,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催生与激发智慧的生长与情感的成长。面向同行,教师不要满足用既定的标准去量化评判,身临课堂,我们应与他们一起分享现场发生了什么,去反思现场“何以如此”“有何意义”。当我们认同评价一节课就是去描述一节课,去研究一节课,去与教师协商改进一节课的时候,就需要我们随时留心,积淀鲜活的故事和日志,在描述性教学评价中引发更多的思考与争鸣,促进教学经验的建构。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