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追求历史教育本义
2013-04-29主持人:刘克明
主持人:刘克明
调研综述
课程:三级课程喜忧不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调研发现:全省各高级中学均能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方兴未艾,但地方课程举步维艰。
就国家课程而言,除必修模块外,选修内容有所不同。一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Ⅰ)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Ⅳ)。二是《探索历史的奥秘》(选修Ⅴ)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选修Ⅵ)。就选用教材来说,主要是两个版本。其中,使用人教版的是南京、宿迁、淮安、泰州、常州、南通、苏州、无锡等地;使用人教版的是连云港、徐州、扬州、镇江、盐城等地。
就地方课程而言,目前编有《江苏风情》,但只有极少的学校使用,历史地方课程教学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就校本课程而言,各市一些学校开设了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自己编制了校本教材。这些课程从本地实际出发,结合高中历史要求拓展选修内容,如南通市开设的张謇历史课程,南京市开设的太平天国、民国历史课程,苏州市开设的商会、盐商等历史课程等,可谓“异彩纷呈耀教坛”。
教师:结构层次基本达标
本次共对全省高中历史教师发放问卷1300份,收回有效卷1286份。就教师结构来看,男教师527人,占调研总数的41%;女教师759人,占调研总数的59%。研究生学历326人,占调研总数的25%;本科学历720人,占调研教师总数的56%;专科学历122人,占调研总数的9%。从专业技术职务来看,在调研的全部教师中,中学高级教师466人,占总数的36.23%;中学一级教师524人,占总数的40.74%;中学二级教师306人,占总数的23.03%。从教龄来看,15年以内的占61%,16至20年的占19%,21年以上的占20%。
因此,我省高中历史教学有很多有利条件,比如学历水平高、年轻教师居多等,他们富有朝气,容易接受新课程的理念,但也正因为他们年轻,在专业素养的积累上还有欠缺,这需要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加大培训力度,为年轻教师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至于我省男女教师比例偏差问题,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历史教师队伍的情况,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现状。
学生:学习方式追求多元
本次问卷涉及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适应情况、喜欢的历史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10个问题。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不容乐观。
如,“你在初中时历史课学得怎样?你喜欢历史课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很好”的只占16.7%,回答“对学习历史有兴趣”的只占16.4%,回答“教师讲得很生动”的只占14.5%;而回答“很差”和“一般,谈不上喜欢不喜欢”的高达83.3%。这一比例基本上反映了目前我省历史课的地位和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即受种种因素制约,当代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普遍不高。从“你不喜欢历史课的原因是什么”调查结果来看,认为历史课“内容多且实用性不大”的高达62.0%,认为“教师照本宣科,讲得不生动”造成学生不喜欢历史的占48.6%,认为“教师不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占28.0%。这些回答值得广大历史教师深思。
再如,在“你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可以多选)”调查问卷中,我们获取的信息是:自主学习占21%,体验探究占22%,小组合作占22%,研读史料占17%。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对“教师上课时尽量少讲,将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和“研究性学习”等兴趣也不大。在“你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采取哪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果”问题中,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很高,大多追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赞成教师“一言堂”的仅占4%。反之,他们对教师“上课要多设疑、多提问”“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多种教学方法交叉运用”十分感兴趣。此外,学生还希望教师能够多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法,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多参观重要历史遗迹并感受历史情境等。
教学:教育本义愈发凸显
1.追寻思想性,彰显了历史课程的教育价值。
“教育即熏陶,教师的思想决定了教育的功效”。追寻思想性,已成为全省高中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落脚点。这种思想性,来源于史实和史料,体现于历史学习的过程。从史实出发,经过史料研读,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变迁,感悟历史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思想,渗透于学生的感受和感悟之中,外化为课堂教学的主旨。教师追寻思想性,即是让学生充分领会历史的学习价值。
如,荣获2012年全国历史说课比赛一等奖的江苏海头高级中学房耿宽老师,在执教《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一课时,将感悟“选择中的智慧”作为本课学习主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揭示客观史实间的联系;通过研读史料,感悟选择中的智慧;通过练习反馈,巩固和检测学习效果等。其中,在感悟“选择中的智慧”探究活动中,设计了“彷徨中的选择、选择后的执着、现实中的反思”等三个步骤;通过研读相关史料,感悟英国政治精英在设计和完善本国政治制度中,所蕴含的智慧。这节课得到了专家、评委和与会教师的一致赞赏。
2.力求参与性,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效率。
调研中我们发现,我省高中课堂已发生了重大改变。如淮安市在调研报告中写道,课堂教学注重“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突出“师生、生生互动”,以“阅读史料、提炼信息”为主要载体,重视“创新反思和情感、态度价值教育”等。这种变化的突出特点是力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是课堂活动或授课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如在听课中我们发现,教师或适时点拨、讲述,或引导学生研读史料,或让学生自主学习,或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或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方法等方式,说明我省绝大多数教师基本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仅面向全体学生,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还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走向高效。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整合趋势明显,较为彻底地改变了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讨论、探究、诱导、活动体验、情景创设等多种教学方法常用于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实效性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3.谋求实效性,促进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调研中我们发现,我省历史课程的教育特色愈显鲜明。绝大多数教师深切地感受到,历史学科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他们积极开发教学资源,重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健全人格,强调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过去那种“教师传知识、课堂划知识、课后背教材”的“三中心”弊端得到了明显改观。
就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来看,课程资源获取的主要途径是上网查询和参阅教辅资料。而在教学中确定重难点的主要依据,则是教学经验和教师教学用书。从专业期刊的订阅方面看,我省高中历史教师比较喜欢《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说明这两份期刊有利于教师备课和提高专业素养。这两份期刊也相应成为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要帮手。
4.重视过程性,提升了评价机制的激励效应。
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教师的努力下,我省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教学评价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评价方式上应注重方法灵活多样,评价内容上应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既要注重考查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要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功能,重视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热情、投入程度,用评价引导学生厘清历史概念,领悟历史真谛,感悟历史魅力。同时,领悟高考试题和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命题思想,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行为。平时,在阶段性检测中,落实过程与结果并重,突出历史学科特色等命题思路。从近年来全省各地的调研试题中,我们发现这种评价思想已得到很好落实,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教研:研训实践相得益彰
省教研室与各市、县(市、区)教研员在调研时发现,各校历史教师均能深入课堂听课,各教研组都能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和效果,并积极结合各市、县(市、区)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师深入交流,提出改进意见等。各校各年级备课组都能围绕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和反思,教师们能够捕捉主要问题,找出可行方法,提出有效对策。教育家培养对象、教授级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突出。他们积极引领广大历史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思想、课程论等方面,深入钻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如,我省的一些“名师工作室”每年都开展一系列大型教研专题活动,在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价值、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促进了教师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发展了学生的史学素养。
(刘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