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存在问题之应对策略
2013-04-29刘克明
刘克明
一、多管齐下、多路并进
1.重视教师理念的提升,开展形式多样、讲究实效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针对教师参加省级培训不均衡情况,本着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性、科研性、实践性的特点,今后省教研室将依靠我省特级教师、城乡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建构一支既有理论研究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强有力的指导队伍,并根据我省实际情况,以指导高中历史教学为目的,组织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培训活动。同时,引导教师挑战自我,继续学习;超越自我,终身学习。让教师真正感受到培训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发动机”,培训是教学改革经验的“交流场”,培训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充电器”。
2.发挥“名、特、优”教师的辐射作用,通过举办多种形式、多层次的研讨和展示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师队伍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改能否顺利地进行,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许多问题的出现,与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理解、运用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如何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帮助教师认识新课改对新型教师提出的要求,并促进教师努力把课改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是当前我省高中历史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省教研室将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及名师队伍的建设,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上的带头引领作用。通过举办名师论坛、名师课堂及各类教学研讨活动,为全省的名师发挥示范作用搭建平台,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切实推动我省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走向深入,为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提供支撑。
3.强化省基本功比赛、“三项评比”活动的激励和引领功能,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根据教育厅的统一部署,省教研室每年都将举办历史基本功比赛和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是给优秀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教师素养的展示,也是当前江苏省高端教学理念的汇集。通过这些活动,让优秀教师施展才华,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也让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增长见识,增强教学热情。同时引发教师对自身专业水平现状的思考,最终达到进一步提高我省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今后,省教研室将更好地强化这些活动的引领功能,鼓励省级基本功、优质课中获奖的教师,在省市级的相关活动以及省教研室组织的“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中进行展示活动现场进行交流活动,促使我省高中历史教学涌现出更多的“新人”“能人”。
4.大力倡导历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加强对课题研究工作的指导,以课题研究推动课堂教学。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鼓励广大历史教师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课题研究,积极向省规划办、省教研室申报课题。省教研室将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加强课题申报、研究、监控和调研。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及组织专家研讨、现场指导等活动,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并帮助教师总结课题研究的好经验、好做法。我们也希望广大历史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开展各个层次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研究,边实践,边研讨,边总结,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反馈新信息,真正服务和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做到以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素养,以课题研究带动课堂教学,以课题研究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追求“知学”、积蓄能量
1.要在备课环节上下功夫,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作为一线教师要钻研课标、教材,认真备课,在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确定每一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不必面面俱到:教材中一目了然的、学生完全能看懂能理解的,就不要多讲;对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综合概括性较强的知识点以及重点难点要精讲,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涉及初中历史知识时,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为高中学生“补课”,简要补充一些基本史实和基本理论,因为基本史实是学习专题史的基础,离开了基本史实去讲授专题,学生的接受能力会大打折扣。如《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讲述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代至元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等内容,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突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其中有一个前提问题就是学生必须要了解古代中国朝代更替的过程,由于初中教材的编写是单元主题,大部分学生不太清楚,教师在这里就要给学生补充有关内容,另外老师还要给学生补充讲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这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前提。
再如,《必修Ⅰ》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高中教师往往认为初中没有学习“现代中国政治建设”内容,于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颇为用力,唯恐学生不理解,更有甚者将其确立为重点难点。其实,初中教学都有这些内容,且为教学重点,只是没有说明这些是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因此,我们认为初高中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历史兴趣的衔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自己的经验做好这件事。但是必须强调,在讲授新课时适当复习或补充初中有关基本史实,只是辅助教学,否则就会冲淡教学主题,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
2.进一步领会课程理念,建构高效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对历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明确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决定者;要明确提高学习质量,必须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调研中有位专家说:“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一条精神主线——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体验,这是新课标的亮点,是‘过程目标的灵魂。”他认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感知历史知识的动态过程,训练历史思维的成长过程,升华历史意识的智慧旅程,培养历史感悟的情感过程”。各地取得的经验也值得借鉴。南京树人国际学校金春琴老师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模式”,强调创设情境,突出合作探究,彰显感悟智慧等。省特级教师、镇江一中王生老师以《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为例,提出了“整合课程资源的方式和原则”,认为“对课程与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常州市贲新文老师提出了“三史”教学法。连云港市教研室刘俊利老师从历史哲学的视角,提出“发展学生史学素养”教学范式(其基本流程见下表),在全省的“教学新时空·名师大课堂”展示活动中,彰显了这一模式的导向性、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发展学生史学素养”教学范式表
3.积极探索,构建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评价体系。
调研发现,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当前历史学科评价体系过于认同总结性评价,即过于强调学习的最终结果,忽略了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高中历史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从过去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课程结构上以模块和专题的形式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在课程内容上革新了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为此,我们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和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教育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家校互动、学校与社会互动的过程,我们要建立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是学校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目的是不断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