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践行“从师本走向生本”

2013-04-29张敏华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3年8期
关键词:马良神笔笔者

张敏华

《神笔马良》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是由编者根据洪汛涛的原著改编而成的。大部分学生对《神笔马良》这个故事都有所了解,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应该让学生习得什么,笔者从2010年开始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几经改进。回眸审视这个过程,看似是教学设计的修改,实质却是教学理念的修正,展现了一个教育者践行着从师本走向生本的心路历程。

梅开一度——千朵万朵压枝低

第一次研究《神笔马良》的教法是在2010年宁波市的优质课评比活动上,我和徒弟一起精心研制了一堂自以为能引起会场良好效应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读文,整体把握故事大意。借助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教师对关键词语的提示,使学生能大致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读、找、画,感受神笔之神,帮助学生明辨马良和大官在神笔使用上的不同态度。

3.引导学生发现“马良惩治大官”部分的叙述特点。利用对关键语句的理解、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引导学生感悟马良的机智、善良以及大官的贪婪、自私,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美好愿望。

4.通过读文,运用体会、交流、朗读等手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神话的兴趣。

对以上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显然过于繁杂了。在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要落实这么多的目标,如同“千朵万朵压枝低”,看似繁花似锦,却难以一一达成。

回顾当时的课堂现场,教师以“了解故事主要内容—感受神笔之‘神—读懂马良智勇双全”几个板块进行教学。虽然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感受到了人物的生动形象,读得有滋有味,课堂气氛热烈,但热闹的课堂教学之后,我们在反思:

首先,这是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学生对故事内容基本了解,面对这样的学情,我们不应该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有关内容的了解上。那么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什么?

其次,教学过程过于缜密,每个教学环节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受到牵制,能否让教学更开放一些?

再次,教学目标过多,能否让目标更加集中一些,让学生学得从容一些?

介于以上思考,笔者进行了教学的二度设计。

梅开二度——枝头花落未成荫

首先对原来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精简,使之更为集中。

1.读故事,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初步学习概括。

2.指导学生抓住主要故事情节和关键词句复述故事。

3.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喜欢民间故事。

“概括”和“复述”是第二学段的阅读能力目标,我将原来众多的目标删繁就简为两大语文本位目标,同时两个目标互有联系,“概括”是第二学段开始训练的阅读能力,同时概括内容也为帮助学生厘清故事情节、为复述故事作好了铺垫。

为达成目标,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板块:

一、读故事,学概括

指名分三部分读故事,其他同学仔细听,试着给每部分故事起个小题目。

预设的答案是:盼望得笔、得到神笔、帮助穷人。

二、学复述

1.讨论复述要点:要把故事讲得生动、具体,得注意什么?师生讨论方法。

2.以第一部分故事为例。

(1)仔细默读第一部分故事,讨论:站在听众的角度思考,他们想了解哪些问题?

预设提出“听众”想了解的问题是:马良一开始喜欢画画吗?马良想得到画笔,遇到什么事?后来马良得到画笔了吗?……

(2)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哪些好词佳句?

学生说,并在课文中画出,说明理由。

(3)练习复述。指名练说,评价。

(4)听录音讲故事示范:你觉得要把故事讲得吸引人,还应该怎么做?

预设答案:要注意人物的语气,加上动作。

3.分组复述其他两部分故事。

当笔者沾沾自喜地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提交给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三年级语文教师讨论时,却被他们冷酷地“枪毙”了,理由如下:

首先,读课文之后,马上让学生给三部分故事写小标题,对于刚刚学习概括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

其次,指导学生复述故事部分,要求学生针对故事的情节设计问题本身就很有难度,要借以“从听众的角度”设计问题为复述故事的把手,更是个美好的“神话”。

再次,最后环节,让学生分组复述后两部分故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完成“设计问题—画好词佳句—讲好故事”的任务,三项任务一起布置,看似使教学更为开放,让学生学会方法自主学习,但面对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实际上很难按照教师的美好愿望去实施。

面对“残酷”的现实,笔者只能重新审度三上年级学生的实际需求,再作教学调整。

梅开三度——喜看儿童捉柳花

一、指导概括,有方法

对于三上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概括”刚刚起步,一定要有具体方法辅助,为此笔者作了这样的努力:

1.将原来给段落写小标题改为“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或者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部分故事内容”,从写到找(说),降低了概括的要求。

2.降低要求,允许学生出错。这篇文章篇幅长达28个自然段,主要段落有十几个,要学生一下子就找准能概括整个段落主要意思的句子(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难度相当大。由于笔者在心理上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学生没有马上找准句子时,就能耐心地引导学生一步步从偏差走向正确。教学片段如下:

师:请一位同学读第一部分故事,其他同学思考:这部分故事讲了什么?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或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呢?

生:有个孩子叫马良,家里穷,连一支笔也没有。

(师板书:家里穷 没有笔)

生:马良喜欢画画。(师板书:爱画画)

生:马良很想有一支笔。(师板书:盼望有笔)

师(指着板书):马良爱画画、家里穷、没有笔,都是他盼望有笔的原因,所以这段故事主要讲的是——

生(齐声):马良盼望有笔。

师:看来一段话中讲的内容很多,我们要比较一下哪句话最能说明整段话的意思。(教师擦去前面写的板书,留下“盼望有笔”)

在教学现场,根据学生的多种答案,笔者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句话最能概括第一部分故事(8个自然段)的意思成为教学的亮点,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教学环节取得成功的原因就是教师尊重了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呈现了学生慢慢成长的学习过程。

3.从概括段意到概括文意,有层次。学生找能概括段意的句子,教师帮助其概括成小标题:盼望有笔、得到神笔、为民画画。然后让学生默读第三部分“为民画画”部分,根据马良画画的目的不同,将第三部分划分为“为民造福”和“为民除害”两个层次。最后让学生根据每段大意,把故事的主要内容用几句话讲出来。从概括段落大意到概括整篇课文内容,为学生降低了难度。

二、指导讲故事,有抓手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和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中都有“复述”的要求,但面对刚刚进入第二学段的三上年级学生,我们要学会宽容,并予以扶持。

首先,要多一些宽容。

纵观许多公开教学的课堂,很少有将“复述故事”列为教学内容的,因为很多教师认为“复述故事”的教学环节,精彩与否教师很难掌控,决定权在学生,如果学生说得精彩则给课堂教学气氛争光添彩,否则会使课堂处于低潮。有这种观念,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心理定位过高。如能正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欣然接受学生起步时的“踉跄”和“笨拙”,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从不会讲到会讲就是精彩!在《神笔马良》的第三次教学中,笔者根据三上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复述”要求,设定的目标是:能说清楚故事情节,能用一些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讲述,语言连贯,没有错误。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说精彩”。目标降低了,教师才会有更多的宽容,才会真正做到“静听花开的声音”。

其次,要多一些“扶持”。

要让学生掌握“行走”的技能,必须先“搀扶着起步”,习得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笔者重在教给学生“复述故事”的方法,展现学生学的过程。

1.概括主要内容是讲好故事的“主干”。

笔者将学生对每段主要意思的概括,画成如下图:

这实际是“思维导图”,对帮助学生厘清文章的脉络很有好处。根据三上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将其设计为一棵树,为后面讲故事埋下了伏笔。

在此环节,笔者和学生展开这样的对话:

师:我们把长长的故事读成了这样一幅图,看看,像什么?

生:这是一棵树。

师:一棵怎样的树?

生:没有树叶的树。

师:请你看着“这棵树”用三两句话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生答,略)

师:真了不起,这么长的故事,你用几句话就讲清楚了。但是如果今天我们在班级里开故事会,这样讲故事,大家愿意听吗?

生:不愿意听。故事太简单了,不吸引人。

师:是呀,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树的枝干,有了它,树才有生命。但要把故事讲生动,这样还不够。

(师生讨论复述故事的方法)

小结:关键词语是讲好故事的“枝叶”,有了枝叶,树才会枝繁叶茂。

2.借助关键词语、展开合理想象是讲好故事的“枝叶”。

在原教学设计中,笔者设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借助关键词语复述故事”,但在教学中从找“关键词语”到“学生借助关键词讲故事”缺乏指导,课堂上学生故事讲得好坏,取决于学生语言的“原生态”,与本节课的学习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为了让学生学有所得,笔者修改了原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安排了这样几个学习步骤:一是找出能帮助把故事讲生动的关键词语;二是师生串词讲故事情节;三是以“画摇钱树”这个故事情节为语例,示范如何用好关键词来帮助讲故事;最后小组合作讲好故事片段。

第三次教学设计修改后,在浙江省师训中心组织的“小语高端培训班”上作了展示,获得了一致好评。如果说这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是成功的,那是因为做到了真正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了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目标和方案。在这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如何找关键词,学会如何借助关键词把故事讲生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而笔者从原来以教师演绎自身的教学艺术为本,转变为观察、指引学生自主学习为本,最终体会到了“喜(细)看儿童捉柳花”教育的幸福感。

亲历《神笔马良》教学的“梅开三度”,让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成功的教学一定是贴近学生的教学。从“以师为本”转向“以生为本”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放下自己这个本位,在心中真正拥有学生这个主体。

猜你喜欢

马良神笔笔者
老师,别走……
我想成为神笔马良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Мероприятия и контакты
神笔会
我的神笔马良
神笔会
神笔会
神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