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科学的观察品质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013-04-29张泉功
张泉功
【摘要】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一种特殊能力。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品质上,观察品质是观察主体在观察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科学观察品质的养成又可促进观察习惯的巩固。
【关键词】培养 观察品质 提高 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98-01
观察能力是观察者在科学观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一种特殊能力。观察能力的强弱决定了感性知识广度、深度和对观察对象认识的准确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和观察品质上,观察习惯是观察主体基于对观察重要性的认识,求知欲望的驱使和观察乐趣的体验,进而形成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观察品质是观察主体在观察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并在观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观察效果的个体智力特征,科学观察品质的养成又可促进观察习惯的巩固。
本文就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提高观察能力谈谈粗浅认识。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性,抓住观察的重点
观察的目的性包括明确观察对象、条件、要求以及观察的程度和步骤等,它对观察起着定向作用。有目的地观察才可能使观察深入,细致和有效,知道观察什么并不完全等于观察的目的性就十分明确,一般地来说,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是乐于观察的,但是他们的“观察”常常有盲目性,实际上是“观看”,在遇到仪器多、现象复杂的情况,就搞不清楚对象了。因此,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观察的目的:为什么观察,要观察什么,如何观察等。
二、多层次、多侧面地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
在明确的观察目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有序地进行观察,多侧面地获取物理现象的信息,从而形成对观察对象的整体印象,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可观察,既能指出整个实验说明的问题,又能对实验现象的全过程有清晰的印象,有些物理现象具有系统、综合的特点,但学生在观察时,常漏掉一些现象或对现象的每个细节都有印象,但不能连贯形成整体图景。例如在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人教版实验修订本《物理》第二册P167实验):把线圈A插入线圈B中,要使线圈B中产生感应电流,就必须使穿过闭合线圈B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引起磁通量的变化可以是:①用开关接通或断开线圈A的电路;②在接通线圈A的电路后,用变阻器改变线圈A中的电流大小;③可以把线圈A相对线圈B插入或拔出。而且线圈B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线圈A中产生的磁场方向、穿过线圈B的磁通量的增减以及线圈B的绕向均有关系。又如在演示横波的形成和传播的实验中,有些同学只注意了质点的上、下振动,有些同学只注意波在向前传播。这时老师应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质点的振动和波的传播是同时、同步、和谐地进行,从而全面地认识振动与波的关系。为此,在教学中应改进演示实验的方法,加强观察中的指导,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适当重复演示,也有助于观察全面性的培养。
三、把握现象的本质,使观察过程更深刻,准确
观察的目的在于形成概念,认识规律。由观察得到的感性认识必须通过思维,才能把事物的一般特征与个别特征、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主要特征与次要特征区分开来,才能够揭示出各种现象或现象之间的本质的合乎逻辑的必然联系,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思维活动参与的观察过程,才能使观察过程更深刻、准确。但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主要被教师“一言堂”所代替,学习活动中理解、记忆现成结论的成分较多,而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进行独立观察、发现和思考的活动很少,这就导致了学生对学过的现象能理解,没有见过的现象就束手无策,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观察中遇到的新问题的情况的发生。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不能事无具细地全都告诉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实验中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实际出现了什么现象?现象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现象变化的原因何在?能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解释?对于新现象,那就要在观察过程中自觉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揭露事物间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以把握现象的本质,认识新事物。如果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不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就很容易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现象,那就算不上“观察”了。
四、抓住物理现象中稍纵即逝的现象,提高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的敏锐性主要是指,在观察过程中,能够抓住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过程中稍纵即逝的现象;能够通过对比,洞察现象细微差别和本质;能够区别出复杂现象变化中的个别现象等。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凯特在充氮的云室里用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并拍摄了两万多张云室照片,从40多万条粒子径迹的照片中发现有8条产生了分叉。分析径迹的情况可以确定,分叉后的细长径迹是质子的径迹,另一条短粗的径迹是新产生的核的径迹,粒子的径迹在跟核碰撞后不再出现。从而进一步证实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实现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在课堂上做的演示实验,一般都考慮到要使装置简单,实验现象明显,这对突出现象的主要特征,促进学生接受新知识是有利的,但是这对提高学生观察的敏锐性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对学生提出的主要特征以外的现象,或提出的题外的问题(哪怕是奇异的问题),老师都应从正面给以引导。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性的课外观察题目。
五、如实地反映物理事实,尊重实验的客观性
如实地记录、描述观察结果,是我们认识现象本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前提。我们要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我们所根据的实验原理、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以及实验器材和实验者的实验水平等原因,使得实验结果存在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尽量减少误差。另要防止先入为主的观察,不能认为观察到的只是“已经知道的”,这是求真知、获真识的前提。
提高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养成科学观察品质是提高观察能力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课内、外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品质的素材,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充分利用,以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物理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董若子《物理教学》1989.2
[2]《物理能力测量研究》续佩君 广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