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十年来的变化分析

2013-04-29刘姗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教材制度改革

刘姗

【摘要】新课程教材改革十年的风雨历程有收获也有不足,本文就制度变化、教材形式变化和建设趋势三方面来说明新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十年来的变化。

【关键词】教材 改革 制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04-01

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十年多的时间,教材的改革成效显著,成绩斐然。自1999年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新课程的改革就在内容结构和体制体系上进行调整,2001年国务院又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课程教材管理的完善化、多样化及高质量的要求和改革方向,这十年是基础的十年也是发展的十年,在新课程教材改革的途中仍旧需要不断的完善,使课程改革之路越走越宽阔。

1.制度变化

1.1编写制度

教材的编写原来施行审批制,在教材变革后为立项核准制。申请时间为每年的3月及9月,也就是寒暑假过后学生返校的第一个月,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编写。此外,还规定了一些特殊人员不能参与教材编写,比如国家公务员和教育行政部门被规定不能参与教材编写;又比如教材的审查人员在聘期内不能参与教材编写,这样可以避免在整个流程中既担任教练员又担任裁判员同时又是运动员的一条龙体系,在教材的编写中以更开阔的角度和完善的人员职能划分来保证教材编写的科学合理性。

1.2审查制度

教材的审查实行两级审查制度:第一级审查部门为国务院的教育行政部门,第二级审查部门为省级的教育行政部门。两级审查制度更严格的为新教材的适用性把关,也要求在国家基本指导精神下尽量使教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两级审查制度中并不是重复性的工作,第二级审查部门即省级的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职能是核准教材的编写以及教材的内容审定,第一级审查部门即国务院的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二次核准相关课程教材的编写。

1.3发行制度

在教材的发行方面引入竞标制度,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单位来承担教材发行的任务。招标和投标是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先进思想,能够在多方面能力的筛选中选择最优化的竞争者胜出,市场的优胜劣汰将教材的发行带入了活的运行中去,摆脱死水机制的束缚,显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1.4价格制度

在2000年颁布的《关于核定2001年秋季中小学教材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教材定价参照中准价,出版毛利润严格控制在百分之五内。此后2006年,国家发改委和新闻出版总署发出通知,对教材印张基准实施价格下调,价格上浮政策取消。教材定价下降百分之十一左右,这就使得全中国的学生家长共计减少支出12亿人民币,为学生和家长在经济上节省开支,减轻家庭负担。

1.5质量检查

教材印制的質量实行一次一地抽检的质量检查方式。在2007年1月至3月期间共计抽检五千四百余种、合计六万七千多册的教材,出动新闻出版局和印刷质检员以及印刷协会等关联部门人员两千多人次。在检查中大多数教材装定规范整齐、文字图像清晰,符合国家相关印制标准的要求,少数会出现装订和印刷的质量问题。

1.6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部分贫困地区经济困难的学生试行免费教材供应和循环使用制度。从2001年起中央财政开始对贫困学生免费发放教材,2002年分别在春季和秋季各拨款一个亿用于专项资金,这项举措给了贫困学生上学读书的机会,为教育的普及贡献力量。循环使用则是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资源进行二次利用,不仅节省资金,也以另外一种形式增加了教材的数量,扩大了受益人群规模。

2.教材形式

2.1纸质教材

新课程改革后的教科书在印刷上分为黑白版和彩色版,相同书版社出版的相同学科教科书也是多样化的,比如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就有A版和S版两种,又如英语教材的使用也有一年级起始和三年级起始之分,来满足教材多样化的需求,适应需要人群的使用要求。

2.2音像教材

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的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开始向全国的中小学生推荐使用录音带、VCD等形式的音像教材。根据2006年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在“国家农村中小学生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教学光盘招标采购过程中共计中标教学光盘两千多万张,覆盖25个省,两千多个项目县,引发网络教材建设的热潮,教材也迈进了电子信息的时代开端,紧随科技步伐。

2.3地方资源教材

乡土教材可以展示当地的经济、社会、自然、科技和人文方面历史及现状。校本教材的主体是校长和教师,校本教材针对校本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研究开发,制定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是国家倡导的三级教育系。在教学空间上校本教材三分天下有其一,为地方和民间组织对乡土教材的编写预留空间。在此基础上各地的乡土教材带着地方特色如雨后春笋般的生长,景象一片欣欣向荣,百花齐放。

2.4多民族教材

中国有56个民族,除了满族和汉族在近代开始转而使用汉语之外,其余53个民族皆有独立语言,为了鼓励各民族教材的编译和出版,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作为支持方式,少数民族汉语言教材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形成统一的文化传承,促进各民族间沟通和交流,教育先进资源共享,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促进教材改革在各地区全面推进。

3.趋势展望

3.1中国特色

在理论研究方向中小学教材历来是薄弱环节,在教育界影响颇深的理论基本源自外国专家的观点和看法,我国缺少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理论体系,在兼顾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国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也是带动中国全面教育走向世界化的发展趋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3.2共享系统

在教材的编写中,逐步实现由科学专家和一线实践专家以及教材编写专家三方面强强联盟的方式为教材全方位的整合贡献力量,集编写、印制、出版、供应为一条体系,运用现代人力资源先进思想进行管理,当今社会,管理已经与科学和技术共同支撑起一片蓝天,决定着未来的竞争中如何才能走得更远。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的十年经历曲折也收获欣喜,有飞跃的进展也显现了一些不足,未来在全体教育业人员的努力下定会开拓出教材改革的新局面,带动教育业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吴小鸥.新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十年回顾及趋势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12(1):57-61.

[2]吴玮.近十年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李祖祥,潘霞,徐建平.守望发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材批评回顾[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3).

[4]靳玉乐,王洪席.十年教材建设:成就、问题及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 2012(01).

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普通高等教育传统学科,也是普通高校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然而,在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长线专业的弱势随之突显了出来。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弹性尺度也越来越小,专业价值被边缘化和弱化。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三点:(1)专业名称大,不利于招生和就业。(2)定位不准确,无特色。(3)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应用性不强。

针对上述问题,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加以明确和强化:

一、夯实基础的同时注重办出专业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明晰定性为应用“金字塔”中的“基石”。即在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作用和地位时,不应只从单纯的专业冷热角度来考察,而应从学校的发展全局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去审视。其实,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基本的人文熏陶作用之外,对于学校还具有三大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通识教育、文化陶冶和技能应用。

高等教育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学会“做人”。因此,本科院校不仅需要教给学生生存的技能职业能力,也需要教给学生理想、信念、责任感、审美价值观念和精神趣味。其中,汉语言文学等人文专业承担的功能就有:

1.全校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如开设“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汉语”、“唐宋诗词鉴赏”、“老论精读”等公选课,有助于学校完成文理渗透的通识培训任务,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2.校园文化建设。汉语言文学等人文专业因其特有的内涵和底蕴,成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增进校园文化氛围的主力军,可以为全校的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提供资源和智力上的支持。如定期开设人文素养系列讲座,指导成立文学社、戏剧社、健言社等课外学生活动团体,推动文学创作。

3.职业应用技能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够通过开设公选课和辅修课程等方式参与到全校各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当中去,给各学科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训练,如普通话训练、写作能力训练、礼仪知识培训、秘书资格考试培训、教师资格考试培训、公务员考试培训(特别是申论写作)、现代办公技术培训、速记速录培训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岗位培训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练,能解决实际问题。随着“涉外秘书”等专业的开设,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无法再以“专业”的水准去教“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要在根本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既具有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实践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上有机融合,从教学上实现“零距离”对接。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状况,需要制定一些方案,对教师实践能力、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保障。一方面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实现与行业零距离的接触,以便胜任实践教学工作。此外,建立学术科研交流机制,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个有效平台。

三、实践教学体系注重针对性和应用性

目前,实用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方向,但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自身固有特点。它应该是介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它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介环节,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职业技能训练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题中之义,否则也将会遇到就业障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与新兴工管专业培养的人才,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是靠素质与修养支撑其技能,能力逐渐绽放的,具有极强的职业迁移性和自我发展的潜力,后者是靠技能曝光其素质与水平,能力是立竿见影的。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来说,若无修养、功底来做根基,其技能之“花”不仅不会越开越有魅力,反而会日渐枯萎与凋敝。因此,应清醒地看到这种区别,合理定向,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一味地去强求一致和看齐。

在上述理念的引导下,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全过程实践、全过程质量监控”的原则,建立起从课堂实践到假日实践再到专业实习的梯级实践体系。

(一)课堂实践。专业课程必须将实践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将实践带入课堂,使学生在能力上有所锻炼。

(二)假日实践。所谓假日实践,是指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期内,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動。通过假日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加深对专业的认识,而且还为专业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实习。专业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工作和学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比较合理。第一,学生已经基本完成相应的专业课程,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素养,其次,此阶段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可以长时间地实习,利于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了解和认识,为就业铺设了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新的文学现象不断涌现,文学观念也在不断演变。为此,我们延展下限、尽量借鉴吸收本学科的科研新成果,做到与时俱进,就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邱其辉,改革高师教学模式,培养专家型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00.92.

[2]刘捷,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我国师范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1.

[3]孙宗禹,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3.5.

[4]王松泉,未来教师素质需求与高师课程优化战略[J].转引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猜你喜欢

教材制度改革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