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推进课程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2013-04-29主持人:万伟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研究性课题活动

主持人:万伟

调研综述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课程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对学科课程结构的新突破。2011年,我们发动了全省各大市、区县的教研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全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课程开设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共调研全省590所普通高中,其中有526所学校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仅有64所高中完全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在新课程改革刚开始的时候,我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比较规范,但是我省新高考方案出台后,由于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的监控和评价机制,不少学校无法按照国家课程政策的要求,开齐、开足研究性学习课程,有的学校把课外活动、校本课程、军训活动等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也有不少学校把研究性学习放到寒暑假进行,课表上虽然排了研究性学习课,但根本没有按照课表正常开设。另外,虽然调查结果显示有526所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大多数高中都很难按照国家规定的课时开齐、开足这门课程。

二、课程教学情况

1.建立组织机构。部分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构建了课程实施的组织网络结构,为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组织网络结构一般由“课程管理处—年级组—指导教师—学生课题研究小组”构成,分级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组织管理。对指导老师的工作量给予明确的认定,把指导老师的教学成果与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挂钩。

2.建立了各项保障制度。学校均制定并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系列制度,比如吴江市的震泽中学制订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和《学生成绩两级考评制度》,青云实验中学作为全市高中研究性学习学科研究中心,特邀请领导、专家规划课程,为进一步规范与深化课程的实施,学校制定了中长期规划,使综合实践课程实施工作稳步发展,学校制定了三项制度:一是《指导教师管理制度》,要求所有任课教师至少指导1个课题,按指导能力承担相应指导课题数;二是《课题日常管理制度》,利用学校信息平台对每班每个课题进行全程跟踪管理,每一个年级的课题管理由备课组长负责,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监管,在重要时间节点提前通知提醒,保证了课题按时完成;三是《课题考核评价制度》,每年5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评审,评出获奖等级,根据课题获奖情况评定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考核等级并给指导老师对应的奖励。

3.灵活安排课时。部分学校能够采取分课时和集中课时相结合的办法。分课时指学校将研究性学习课程排进课表,由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每周安排1-3课时,指导教师常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集中课时指利用短假和长假由指导老师分配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完成在学校无法完成的课题研究活动。

4.尝试以整合理念贯彻课程。在课程实施中,不少地区和学校尝试以整合理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如有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文化、学校特色、社团文化、课外活动、德育工作与活动等相整合;有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内在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几大领域相整合;还有学校尝试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相整合。学校能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5.加强过程指导。大部分学校能有效引导学生的研究活动,在活动各阶段中进行针对性指导。如锡山高中将学生的研究过程分为走进研究性学习、研究方案的设计与课题论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实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课题研究的总结交流与展示五大模块,分别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6.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任何一门课程都强调师生的课程意识,在课程的创生过程中,师生的课程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学校成立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部分地区的学校还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学科研究中心组,有的学校还成立研究性学习协作组,课程具体分工落实到位,负责日常管理、组织与实施、具体课题管理及年级管理、指导老师管理、研究性学习网站或网页管理等。部分学校能制定教师培养计划,遴选有特长肯干的老师充实到指导老师队伍中来,能建立优秀教师成长档案,学校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三、教研情况

在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方面,省级层面采取了如下几项措施:一是成立了省级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组,共同筹划课程的推进;二是正在起草普通高中三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体系,为高中的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撑;三是举办了“学科主导类”研究性学习研讨会、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化实施、初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推进会等省级的课程培训研讨会;四是举办了初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首届优质课的评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五是推出了以“课型的突破与创新”为主题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名师课堂一节;六是定期举办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论文评比。

各市、区县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方面,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

(1)泰州市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共同体,引领教师们共同开展专业研究,促进学校课程的开设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2)兴化市为了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先后举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安丰、戴南年会,形成了颇有影响的活动品牌,促进了当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广泛实施。

(3)镇江市教研室制定了《镇江市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实施方法、评价考核等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学校,使学校有法可依。近年来,镇江每学期选择一所高中,在这所学校开展教研活动,一方面是树立典型示范,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学校开课。他们分别在丹徒高级中学、镇江市实验高中、镇江一中等开展了教研活动,他们还在省的统一要求下,开展了学生论文评比、教师论文评比、教师优秀课评比、研究性学习方案(案例)评比等活动。

(4)常州市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状况,组织学校共同研究过程性评价和学分认定办法,逐步形成学生成长记录的新方式。首先,改革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紧密结合江苏省高中课程改革项目组有关校本评价的研究,继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评价》,并指导学校进行有效的终结性评价活动。第二,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提高指导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专业老师、少专职老师的特点,各辖市教研室采用了集中培训及常规教研活动合一的做法来加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的成长。主要采用三种形式:①现场示范观摩,邀请优秀教师上示范课;②专题学术沙龙,为教师交流经验提供平台,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③专门课程培训,邀请课程专家做讲座,给予教师与专家面对面的机会。此外,还通过定期组织评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方案、教学案例等活动来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与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课程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对学科课程结构的新突破。但是,在普通高中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这门课程的推进和实施仍然是困难重重。

(万 伟)

问题呈现与分析

一、四大突出问题

1.课程难以得到常态化、规范化实施。

受高考制度的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化、常态化仍然是个难题,要让学校能够按照国家课程政策的要求开齐、开足这门课程难度很大。部分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有变相挤占课时的做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相对弱势,在学校无话语权,也会出现轻易“让课”和“送课”的现象,学生的研究活动就会因流于形式和疏于管理而变得毫无实际意义,使学生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了本应有的兴趣。

2.课程资源普遍不足。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与传统学科课程不同的课程理念,而且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参考书,这对习惯了学科教学,按课本上课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纲要(修订稿)》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一些大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经验、模式,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课程资源的贫乏严重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展。

3.教师缺乏指导的能力与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高校根本没有相关专业的设置,在职教师也缺乏大规模的系统的培训,省、市重视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骨干培训,但还未能进行课程的全员培训和系统培训。教师们自身都缺少研究课题的经历和能力,也就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进而也影响到学生研究的水平的提高。

再加上学校基本都没有配备专职的指导老师,教师的流动性特别大,部分学校安排“业务水平低、教学能力差”的老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职教师,教师在课堂内外都无能力去指导学生。

4.课程实施整体水平不高。

大多数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类型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学生活动主题、活动类型单一片面,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成,学生缺乏“走出去”的机会,实践活动少,研究多静态,少动态,大多是网上查找资料的简单堆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缺乏实践过程和深度体验,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二、问题成因探析

1.缺乏配套政策制度的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说是新课程改革后的新兴课程,但从国家到地方,都缺乏对这门课程的相关配套政策、制度的建设。到现在为止,国家都未正式颁布这门课程的实施纲要。作为一门地方管理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机制也很不健全。很多地方教研部门根本就没有这门课程的教研员或者管理人员,没有人来管这门课程的开设与发展。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地方教育部门很难找到合适的评价方式来对这门课程进行管理。教师的配置、工作量计算、职称待遇、专业发展都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这些都为学校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带来了困难。

2.缺乏课程资源交流共享平台与专业支持系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教师们在课程开发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发课程资源、建构课程体系,课程的实施难度较大。学校与学校之间基本上都是闭门造车,各行其是,缺乏课程资源交流共享的平台和专业支持系统,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困难找不到专业的支持和帮助,这就进一步增强了学校课程实施的畏难情绪。

3.学校现有教学制度无法满足课程实施的需要。

当前学校的主要教学制度都是基于分科教学的基础而建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倡导教师的合作互助,共同指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这就对学校的教学制度提出了挑战。在教师配备方面,很少有学校配备专职的教师,由于教师专业发展前景不明朗,也影响了优秀教师加入到课程队伍中。习惯于分科教学的教师之间缺乏相互协作的习惯,研究性学习往往成了学校中少数教师的事情。常规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规教研活动还不被重视,这也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程的实施水平。此外,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活动经费问题、活动场地问题等也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这都影响了学校实施课程的积极性。

4.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在动力和能力不足。

新的高考方案还是注重学科的考试成绩,没有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在这种情况下,高考成绩仍然是评价高中教育质量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这就导致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缺乏认识和认同,这是目前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难的主要根源。

5.课程设计本身存在一定问题。

在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八大学习领域之一,有15个学分,要求每周至少3课时的时间。但实际情况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很重,学科的教学课时都非常紧张。15学分的要求很难有学校能够达到。为此,国家的课程政策就形同虚设,在实际的课程实施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大大缩水,难以落实。

(万 伟)

猜你喜欢

研究性课题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