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推进政治课堂转型中打造高效课堂

2013-04-29张翰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新课程转型目标

张翰

一、课堂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传统化,习惯师讲生听。

实际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现象依然较为普遍,课堂气氛单调、沉闷、压抑。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主动思考、讨论和交流加以有效引导,即便有学生参与,也多是单向的师问生答,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则明显地表现出学习上的依赖性和被动接受,习惯于只听教师讲,不去积极、主动地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思考、自己探究;习惯于挣扎于题海、徘徊于笔尖,不去接触社会、感悟人生。调查显示,仍有18%的教师明确表示,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讲解为主。一节课45分钟中,34.7%的教师讲解时间在30分钟以上。83%的课堂存在学生不主动提问的情况。

2.教学活动形式化,课堂缺乏实效。

有些教师在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时,存在形式化倾向。把自主变成自流,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把“对话”当成简单的问答,问题缺乏应有的思维含量;把探究泛化,无需探究和不宜探究的问题也拿来探究;有活动没体验,真正让学生有所感知、有所感动、有所感悟的较少。教师没有意识到活动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片面地认为课堂活动越多越好,导致课堂活动泛滥,表面看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活动的主题却越来越偏。这些课堂虽有温度,却没有深度;虽然让人感受到活跃,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调查显示,只有12.6%的高中政治教师备课时在策划学生活动方面花费时间比较多。

3.教学目标表面化,三维目标流于形式。

新课程确立的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任何割裂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三维目标的实施层面上存在教学目标虚化的现象,表现在知识目标不实,能力目标“游离”于知识之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存在着“贴标签”的现象,使得三者之间不能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不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教学效果停留于表面,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能全面达成,尽管学生考得不错但素质依旧欠缺。

二、课堂转型中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学评价单一造成课堂转型缺乏推力。

学校和家长只看学生在学业水平考试中的达A率、通过率,在高考中的达B率、匹配率,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价值观引领和素质奠基作用。这种唯分数论的教学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一些政治教师担心课堂转型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面对课堂转型“不敢转”。课堂教学模式停留在单纯应试的层面上,这严重制约着课堂转型的推进。

2.教学理念滞后造成课堂转型失去支点。

有些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一时难以根本改变,对新课程理论存在轻视或抵触情绪,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在长期教学中积累的经验,缺少对先进教学理论的吸收、转化,缺乏对自身教学的反思、改进;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目标等理解肤浅,没有能够全面、深入地认识课堂转型的意义和价值;还有部分教师甚至埋怨学习、培训、实践研究等要做的事情太多、太烦了。由于教学理念的滞后,一些教师面对课堂转型选择了“不愿转”。

3.教学技术缺失造成课堂转型有心无力。

在新课程的推进中,大部分教师能接受新的教学观念,但往往缺乏具体的教学技术,不能将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教学观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部分教师在学习典型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又浅尝辄止,不能将先进学校的经验与本校、本班的实际结合起来,这就造成了教学活动形式化,造成课堂转型中的“形似”而“神不似”,加上部分教师课堂转型“不会转”,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转型的成效。

三、推进课堂转型的有效措施

课堂转型就是要使“以学为中心”成为普遍的、常态的课堂状态。在推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转型中需要以理念转化为先导、行为转化为支撑、效果转化为目标。

1.推进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化。

教学出发点和着力点要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从控制学生转为解放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主要是设置情境、调控氛围、激发热情、适时点拨。具体来说,在课前准备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等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当“教”与“学”发生矛盾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要排除怕麻烦、赶进度的思想,耐心启发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领悟做人的道理。在练习中,要选取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促进知识迁移的习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有所获,最终让教室变学室,课堂变学堂。

以学为中心,还课堂给学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增加学生学习的时间。但这只是一个前提,关键还在于要颠覆原有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建符合高中政治课学科特点、“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总结我省政治教师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的成功经验,我们发现,前置学习、小组合作、展示点评、点拨拓展、反馈提高是基本的流程和手段。以新授课的学习为例,学生依据预习要求,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初步感知,为探究学习奠定基础;然后,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探究活动展开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对有疑惑的问题进行组内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利用口头、黑板或实物投影进行展示,其它小组的学生进行点评、质疑;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进行适时点拨。

2.推进教学行为由“粗糙”向“精细”转化。

同样的教学行为,精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安排教学的组织形式、操作步骤和方法要精细化。只有实现了教学行为的精细化,教学观念的落实才有技术支撑,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有保证,课堂转型才有抓手。如课堂学习小组的建设不是简单地拉开桌子,围成一团,而是明确小组人数、小组长的确定、组员的组成与分工、小组的合作、小组的考核和评价等都必须精细化。

在新授课学习中,以小组合作和课堂展示环节为例,围绕设置的3-4个探究活动,首先教师对各小组和组内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明确展示人、点评人,并对展示、点评提出具体的要求。如展示要求:要点化、分层展示;重点展示思路和方法。点评要求:要脱稿、目光交流、语言简练,声音洪亮;先点评规范,后点评内容,重点点评思路和方法,力求拓展提升;小组长督促非点评同学认真倾听,大胆质疑。这样精细的技术化操作使得“以学为中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落到了实处。

3.推进教学效果由“低效”向“高效”转化。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高效课堂旗帜鲜明地反对以应试为唯一目的、以知识为指向、以灌输为手段、眼中无“人”的课堂。衡量课堂教学效益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应该以学生的收获作为评价标准。高效不但要看学生用了多长时间获得,还要看学生是如何掌握的,当然不能是灌输的高效。高效不能是学生政治成绩高效而学习兴趣缺失、教学高效而教育缺失,政治课堂教学的高效,应该是长远的和长久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新课程转型目标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沣芝转型记
我们的目标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