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学情分析,构建有效课堂
2013-04-29陆敏刚
陆敏刚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学情分析是落实这一教学理念的基础,缺乏学情分析或者分析不透彻学生就无法开展有效性教学,因此只有重视学情分析,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转变观念,增强尊重学情的意识
关注学情的理念应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能学好的,每位学生只有在自己的认知基础和现实状态下,通过自己的方式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亲身体验,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教师要以尊重、欣赏、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差异,发现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鼓励和欣赏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独立学习。同时教师在研究和尊重学情的基础上,反思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要通过课前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可能和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空间,这样才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明确学情分析内容,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在接受新学习任务前的预备状态。
高中生物学的很多知识点是初中生物学知识点的系统化拓展或提高,所以教师要确定学生将要掌握哪些内容、已经具备哪些生活经验,要了解学生为学习新任务已经做了哪些知识方面、技能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准备,确定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起点,找准其知识基础和能力起点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这样做一方面便于确定学习任务的起点、范围、性质、重点、难点,另一方面有利于把因人施教和因学科内容差异施教落到实处,减少教学中的“无效劳动”,从而提高课堂实效。如在学习《遗传因子的发现》一章时,就要了解学生是否能初步解决基因与生物个体性状的关系问题,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是否具备比和比例、二次幂等必要的数学知识。
2.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
这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愿望、毅力、动机、兴趣等,深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本交流等方式兼顾统筹、互补信息、扬长避短。同时要注意到班级有整体的情感态度风格,有的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不高,有的班级氛围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教师对不同的班级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的教学策略。
3.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
这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策略等行为倾向,教师备课时应将“学法”考虑在内,并力求渗透到教学中去,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把教学诊断行为,如教学问题的症状鉴别、出现的条件、根源分析和如何对症施策也作为备课的内容之一,这样才能有效地设计教案。如在学习《减数分裂》一节时,教师要先复习细胞增殖、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等概念,要创设新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不同时期细胞的鉴别中完成教学内容。
三、明确学情分析方法,学情研究有章可循
教师要通过学生课外与课堂、课前与课后活动,通过交流、访问、调查、检测和观察等方法研究、把握学情。
入学信息调查 开学初不久,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填写家庭情况表,了解其家长的文化层次,通过家长的调查反馈,研究学生在家长眼中的状况,看出家长对学生的求知态度的期望值,从侧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品质。
课前信息征集 在课前,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设计学情调查问卷,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将问题通俗化,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问卷中,我们一般还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关于本课你还希望了解什么?”或者“对上述内容,你想对哪些内容作深入了解?请举出2~3个主题。”以此来了解学生的自主行为能力、兴趣点、学习动机等等。从教师层面来看,课前学情调查能为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尽可能多地分析学生、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提供帮助;为教师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可靠的依据,有利于教师更充分地作好教学准备。如在讲解《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时,就可以以学生比较熟悉的北京中关村DNA雕塑引入,通过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将它作为高科技的标志,依次点出DNA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以至高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课堂信息捕捉 日常教学中,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我们每节课之前都发问卷或是搞访谈。但事实上,学情调查就在我们身边,关注学情的理念可以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一位优秀的教师,必然是时刻都在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洞悉学生的真实需要。课堂是生物学教学的主阵地,师生在这里面对面地交换信息和情感,其间所显示出的学情是最为鲜活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留意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言语和非言语的),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去获取各种反馈信息,进而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及时总结 尽管学情是动态的、可变的和多样的,但学情又是客观的、可知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教师在通过学情调查问卷、座谈、分层抽查和课堂观察之后,要及时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记录、分析、思考、实践。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认知水平、能力和态度,为教师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可靠的依据,有利于教师更充分地作好教学的知识储备。
学情是课堂教学的基点,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关注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进行学情分析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长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