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范教学 提升品质

2013-04-29蒋良夏淑萍周炳兴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教学要求课程标准新课程

蒋良 夏淑萍 周炳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的教学理念已得到化学教师的普遍认同。但日常教学仍未完全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究其缘由,有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时不足的问题,也有现行高考方案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冲击的因素,但主要还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未能和新课程完全接轨。

江苏现行高考方案是语、数、外科目计分,其余学科以等级计入,规定学生在物理、历史中选测一门,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再选测一门。由于化学学科的基础性强,对学生进入高校选择专业帮助很大,因此,大多数优秀的学生首先选择物理、化学组合,导致选修化学的考生竞争过于激烈,难以得到较好等级。出于趋利避害心理,很多高中生选择了逃避化学,这对高中化学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

化学在新高考方案中作为选考科目,选修化学的学生数大幅减少,部分高校对选考科目成绩要求的门槛降低,使学校对选考科目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各学校选考化学的学生人数少,就造成各高中校化学教师严重过剩。有许多化学教师改做其他部门的工作。化学教师业务素质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面对高考评价制度带来的弊端,我们一方面需吁请尽快调整现行高考方案,吁请重视化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自身,更应立足课堂,规范教学,从而提升教学品质。

1.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在熟悉多年的老教材被打乱成新教材的多个模块后,许多教师特别是原先化学教学论知识比较薄弱的教师,根本没有时间认真比较研究新老教材,也没有能力准确把握新老教学要求的不同,同时又要接受教学方式等的改革尝试,结果造成只是形式化地模仿了变革,而丢了内容的变革,这样教学,学生的负担丝毫没能降低。可以讲,在新课程观下,教师普遍关注的是“怎么教”, 从而不仅没有结合教学内容判断和选择应有的合适的教学方式,反倒使得“教什么”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了,对中学教师来讲,“教什么”中最为要紧的是要能把握“教到什么程度”,而这一思考并不多,更不用说对“为什么教”这个目标的思考,因此,当前的化学教学,必须在实践层面进一步强化形成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让教学从经验、从应试回归到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都参加了新课程通识培训,但通识培训只刨去新课程这块“土地”的表层,教师还得自己挖到“根”。深入研读课标,细化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注意能力要求的层次性,要清晰地理解必修模块中选取的知识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在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中,哪些放在必修模块,哪些放在选修模块,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结构,每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分别应该把握到什么程度,坚决放低起点,减小容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教学,避免教学内容“一竿子插到底”,盲目追求知识点的“一步到位”倾向。

2.正确把握好必修与选修模块的教学深度和广度。

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新课要求与模块学习结束时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比如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这些重要的化学知识,在前两章有了初步印象后,在后续所有单元的学习中,必须反复出现,反复应用,到必修模块全部结束,才达到期望的要求。

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如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必修模块中是作为化学反应的分类类型来介绍的,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根据分类标准进行类别判断。

另外,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中,学生最重要的知识基础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在教学方式上要延续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要求,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在探究能力的要求上有所提高。

例如,人教版化学1教材把“从实验学化学”编为第一章,以此作为连接初中、高中化学的“纽带”,突出化学实验的基础性。其中第1节在内容上以初中学习过的粗盐提纯作为主要线索,复习溶解、过滤、蒸发等初中学习过的基本操作,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安排了可溶性硫酸盐、Cl-的检验及除杂等内容,对过滤除杂操作进行深化。而对于蒸馏、萃取等分离操作则只做简单介绍,在后续学习中将继续深化。在教学方法上设计了“思考与交流”栏目,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及硫酸盐。

又如“氧化还原反应”,初中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别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并没有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所以教材中以“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用得氧、失氧的分类标准对这些反应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矛盾,最后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结论,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在必修模块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就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建议高一化学教师要尽快熟悉初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的变化,处理好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教学要求的弹性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影响到不同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例如,对于化学1中的“离子反应”,可做如下弹性的要求。

基本的要求(全体学生应在本章学习时达成):

①会写:能够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以及它们相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会看:看到离子方程式知道代表的是某一类的反应,并能举例;

③会判断: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④会检验:学会Cl-、SO42-、CO32-等离子的检验方法。

弹性的要求(条件允许的学生可在本章学习时达成):

①涉及强酸、强碱、盐(包括难溶盐)的较简单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限于初中学过的);

②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发展的要求(全体学生在化学2学习结束时达成):

涉及常见弱电解质和酸式盐等较为复杂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不宜拓展的要求(留待选修学习时达成):

涉及量的关系的复杂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许多时候,为了追求“到位”的实效,漠视该模块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纵向递进关系,无视新课标中该模块内容的功能与作用定位,造成自己“困难地教”与学生“困难地学”。因此,要顺利推进新课程,在我们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确实要切实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对学生学习中的生成性问题,要牢牢把握课堂的教学目标。对与目标不紧密的问题,可以采取课外指导为主的形式进行解决。课堂上要努力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知识,把握核心概念进行观念建构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教研室,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要求课程标准新课程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思想品德兴趣教学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培养策略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新高考对“曲线运动”的考查特点及命题趋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