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学情,研究教材,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
2013-04-29吴举宏
调研综述
本次调研对我省1554名高中生物学科教师进行了学科教学情况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科价值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与学情分析、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教材内容与教材解读、师生关系与教学方法、学生作业与教学评价、学科教研与教师培训等方面。调查发现,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专业水平明显提升,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科价值有了较为全面而理性的认识,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观念已经形成,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得以重视和应用,教师对自身发展和教师培训充满期待。但同时也发现,师资队伍的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考试评价依然是教学改革的瓶颈,教师的专业意识与行为自觉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和师资培训仍需要进一步革新。
在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方面,教师们基本认同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倡议。91.1%的教师将学科价值定位在提高科学素养,80.7%的教师将学科价值定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问卷中选项为多选),说明绝大多数教师认同新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们在主观上已经具备关注学生、关注课标的意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成为教师备课时最为关注的因素。
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显著提高,网络已经成为教师们搜集教学资料的主要渠道,而且占据着显著位置,调查显示85.7%的教师主要通过网络搜集教学资料。
新课改以来,教师们基本上已经摆脱对教材的崇拜心理,91.3%的教师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重要资料,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依据”的教师比例仅为2.3%;教师的备课时间主要花在研究教法、研读教材和研究学生上,其比例依次分别为44.7%、31.9%、21.5%;当学生观点与教材内容不一致时,能肯定学生言之有理之处的教师比例为62.8%,说明教师能理性地对待教材内容和学生观点。
师生关系进一步改善,教师的民主意识越来越浓厚。上课时,当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时,表扬学生、与学生讨论的教师比例分别为45.5%、53.1%,说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识增强了,师生关系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学设计和作业处理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教师一天工作时间内,66.6%的教师认为花费时间最多的是备课,而与学生谈心的教师比例为4.4%、编制试题的教师比例为6.9%,这说明教师备课较充分,但是教师与学生的个别交流很少,对试题的精心设计和选择花费的时间很少,试题质量恐难以得到保证;关于学生作业的处理,82.6%的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全部作业进行了批改,85.3%的教师给出等级或分值的评价结果,作业反馈在次日或当日完成的教师比例为86.3%,87.5%的教师主要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这些数据反映了学生作业评价和反馈环节的基本情况,基本上能做到全面评阅、结果明确、反馈及时、讲评有效。
新课程改革以来省级和地市级培训得到显著加强,在所参加的最高层次培训调查中,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校级的教师比例分别为5.9%、45.9%、34.9%、9.2%、4.1%。
(吴举宏)
问题呈现
一、目标教学尚需改进
调研显示,在备课叙写教学目标时不少教师不能准确采用行为动词,分不清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常用的行为动词,上述教师比例分别高达87.2%、79.2%,由此说明有些教师备课时制定的教学目标还停留在形式层面,教学目标达成的检测意识还需要加强;关于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认为是考试说明的教师比例最高(80%),应试仍然成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考量因素;目前课堂教学高度重视知识性目标,而对情感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重视程度不够。
二、研究学生明显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中等学生成为教师们最为关注的教学对象,86.5%的教师在备课设计提问时主要考虑中等生,而主要关注后进生、优秀生的这一比例分别仅为10.2%、2.3%,这与学校将本科升学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以及班级授课制下班额数大密切相关;调查结果还反映,教师对诸如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特长爱好等学生个体情况的了解程度还不够。
三、教材解读不够精确
调查结果显示,与旧教材相比,22.7%、40.7%的教师认为新教材内容难度明显加大、略有加大,42.9%的教师认为新教材对能力要求提高了。部分教师对正确解读教材还显得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部分老教师对修订后教材内容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老教材的水平,部分青年教师对新教材的专业解读不够科学。总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和“新手迷路”的现象时常可见。
四、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调查表明,43.4%的教师每节课的讲解时间在30分钟以上,说明讲授法仍是目前高中教学的首选方法;提问时对象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说明课堂提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谈话法实施比较困难,且过半数的教师将谈话效果欠佳的责任推给学生,并没有更多地反思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常使用演示法教学的教师比例为64.9%;关于学生实验,一般不做实验的教师比例为28.2%,考什么做什么的比例为31.4%,学生实验开设不到位,实验没有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由于课时紧张、安全责任太大等原因,参观法和实习法也基本没有。
五、教学评价亟待完善
关于教学评价的主要问题仍然在于:①在评价内容方面,过于注重学科知识尤其是概念与原理等识记性知识,忽视对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同时,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
②在评价主体方面,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仍然一统天下,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将学生控制在消极的、被动的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未能真正走进教学评价的领域。
③在评价重心方面,过于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评价的激励性、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没有成为改善教学成效、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手段。“为教学的评价”只是一句空话,“为评价的教学”大行其道,“评价绑架了教学”的现象比较严重。
④在评价技术方面,过于注重纸笔测验、量化检测,技能性测试和情意性测试没有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教学评价缺少体现新课程评价思想的新技术支持,评价的方法与技术过于保守、落后和封闭,教学评价缺少创新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六、校本研修效率低下
当前教师对校本研修的成效不满意,许多学校的校本教研不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研组在年级组强势运行体制下进一步弱化,不少学校的教研组形同虚设。教研组活动沦落为传达学校指示、布置学校任务的事务性会议,或者以读读教学研究论文打发教研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每学期外出参加培训和教学研讨的次数,13.1%的教师承认自己从来不参加校外培训或研讨,说明校际交流略显不足;25.0%的教师感觉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无明显收益;关于最有效的培训方式,认为是课堂观摩的教师比例为48.3%,专家讲座的比例已经降至第三位,这说明教师们在经历了课改初期通识培训之后更关注教学的实践知识;要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效果,62.1%的教师认为要激发教师的主动性,23.6%的教师认为要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这同时也说明当前校本教研效果低下与教师主动性不够、工作负担过重不无关系。
(吴举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