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思想政治课的灵魂和生命

2013-04-29杨维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政治课价值观德育

杨维风

一、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课程一样,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短期功利化倾向较为明显:教学目标知识化、考点化,以考试说明取代课程标准,只为应对考试而组织教学;只看学生答题水平是否提高,不问学生思想素质有无提升;课堂忙于讲试卷,课后忙于改作业;学生普遍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等。调查显示,27.3%的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是考试要求;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7%的教师采用的做法是只在公开课时才会考虑到该目标的存在,或虽将其写入教案,但只是作为一种形式;对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的表现,24.5%的教师首先关注的是能否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对于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功能,只有60.4%的教师认为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有66.3%的教师认为目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只有31.5%的教师回答会时常组织,与实际情况相比,这一数字仍然存在水分。正如一位诗人所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二、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被淡化的原因

1.评价模式存在局限,素质教育受到影响。

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仍然主要看其任教班级学生的文化成绩,对其育人方面的工作考核较少,人们普遍认为让学生考得好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仍然主要看其考试成绩,对其德、体、美考核较少,普遍存在“只要成绩好,一好顶三好”的现象;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评价仍然主要采取的是“一张试卷定终身”的传统方式,试卷内容仍然偏重于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答题能力的考查,真正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较少,普遍看法是考得好就是学得好。调查显示,56.6%的教师反映学校对其个人教学工作的评价主要看考试成绩,60.2%的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依据同样是考试成绩,74.8%的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主要方式仍然是闭卷考试。同时,作为选修学科,思想政治课在高考中的考试成绩只折算成相应的等级,不计入总分,其学科地位和受重视程度也在明显下降。在全社会以“考试分数分好坏、以高考成绩论英雄”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可谓虽呼声不断却举步维艰,应试教育虽名声不正却备受青睐。“德育首位”在实际教学中变成了“德育缺位”,一定程度上既是教师的责任缺失,也是师生的无奈选择。

2.教师教学观念较滞后,德育意识较淡薄。

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德育意识淡薄,其教学也就会变得非常现实和功利。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这一问题时,5.7%的教师的回答是“使学生顺利通过考试,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实际教学中,有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虽然说起来好听,但只能是说说而已,难以真正实施,目前依然坚持“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纯粹以高考作为“指挥棒”为教学定调子、划范围、取舍内容、确定方式。有教师觉得选修部分既然高考只是在指定的两个模块中选择其一,其他模块又没有明确要求,教师自然不必教,学生自然不用学。有教师看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试题中难以真正考核,就淡化相关教育,最多只是“贴贴标签”或纸上谈兵。有教师强调课外实践活动既有风险、浪费时间,又不能直接为卷面增分,只能少开展,甚至不开展。不少教师课堂教学仍然习惯于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等陈旧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心灵的触及,其结果是学生缺少体验和感受,自然也就没有感动和感悟。

3.学生人生目标较模糊,学习态度欠端正。

虽然现在的学生存在有主见、知识面宽等优点,但其人生目标比较模糊,志向不够远大,学习的主动性明显不高,所表现的对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崇高精神的向往、对成功的期盼等欲望不够强烈。在“您觉得现在的学生最大的缺点是什么”的调查中,73.1%的教师认为是怕吃苦、惰性强。同时,受社会功利观念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普遍不重视,只重视那些能拿高考分数的科目,忽视思想政治课对自身全面发展的作用。在“当前,有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存在厌学现象,您认为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46.5%的教师的回答是“政治学科在考试和升学中不够重要”。此外,许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只要多读读、多背背、多练练,掌握知识就行了,顾不上提高能力和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学生仍习惯于被动地“跟着教师走”,缺少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地学;习惯于听课、背书、做题、考试,缺少让自己联系实际、认识社会、感悟人生。

三、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德育意识。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功能和智育功能的统一,它的任务不仅在于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思想政治觉悟。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们应该增强德育意识,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课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落实学科的德育功能是每位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树立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以培养合格公民和未来建设者为己任,努力改变将思想政治课当成单纯的学科课程、漠视其德育功能的“应试教育”功利化倾向,改变对学生的评价观念和自我评价定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实现从“以知识为本”到“以育人为本”的转变。

为了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德育意识,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需要多研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多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多参加课程改革实践;需要站在民族振兴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认识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德育之理,立德育之志,践德育之行。

2.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德育实效。

区别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其他途径,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基本形式来实现的。

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关系,坚持寓思想性、教育性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提升之中,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相统一,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服从并服务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优先目标,这一目标也是学科的核心价值和灵魂,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实际,创设课堂“小社会”,让学生亲临“现场”,增加现实体验,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基本原理,去正确认识社会现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潜移默化地提高,为知行转化创造条件;要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刻感悟,不断成长。

德育教育的关键在于受教育者的体验、感悟和内化,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感受、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让学生将他律变为自律、外在要求变为内在需要。

3.丰富实践活动,拓宽德育渠道。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与社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改变学生每天往返家与学校两点一线的状况,必须改变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相分离、知和行相脱节的现象,注重课堂与社会、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列入计划,写入教案,排上日程,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德育实践中强化学科的德育功能。如果因为课时不足、课务安排紧张和考试的压力,而难以在平时学习期间组织,至少也应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与学科教学相关的德育活动。例如,在学习“基层民主制度”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走进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认识民主权利,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管理。

必修教材中的“综合探究”课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德育功能的有效形式。它通过确定探究活动目标,提出探究活动建议,设置探究参考路径,一方面将知识与社会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形式,我们应该将“综合探究”课教学落到实处。例如,在组织“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这一综合探究课的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走访当地的人社部门,参加相关招聘会,到用人单位调查人才需求情况等,从而了解就业和自主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更好地为将来就业与自主创业做好准备。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中学)

猜你喜欢

政治课价值观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