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妓女词特点探析
2013-04-29裘琛
裘琛
摘要:宋代妓女词作为宋词在民间的代表,用清新自然的笔调书写爱情之怨、身世之伤,显得细腻伤感的同时,亦显其温柔婉约之风。虽不占宋词主流地位,却是文学史中无法抹杀的一笔。
关键词:宋代;妓女词;特点;探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有许多拥有灵心慧智并留下若干优秀文学作品的女性,但有很多甚至不曾留下自己的名字,只是以“某某妻”、“某氏”、“某某夫人”等。青楼妓女作为古代女性中的一类特殊群体,更是如此。研究女性文学,妓女文学是无法回避的部分,尤其在官妓出现的宋代,妓女创作尤为繁盛。本文重点探讨妓女笔下的妓女词作。
宋代虽然理学盛行,但赵宋承李唐遗风,声妓之乐,盛况不减。“官妓”一词,便出现于此时。宋代官妓的来源多为罪人家属或是战俘,在成妓前因受先前的家世背景等的影响,她们大都是些色相好、技艺高、且才智、学识艺术趣味都非常出众超群的女子。成妓之后,她们又常与词人交往密切,耳濡目染,故能词者十有七八。于是,宋代妓女词作便在这“十有七八”中繁荣起来。那么,妓女词人笔下的妓女词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呢?
1.题材单一的爱情之怨与身世之伤。爱情,是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妓女虽在封建时代处于一种屈辱的地位,但对于爱的追求,则与常人无异。甚至可以说,妓女较一般女性更渴望爱与被爱的权利。“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这首隶属于唐代的敦煌曲子,其实道出了不少妓女的心声:她们不是不需要爱,而是深深懂得,像她们这般身不由己、以色事人的女人,所能得到的,往往只是“恩爱一时间”。这就从另一面说明了她们所渴望的是永恒的恩爱,只是往往这种真挚、忠贞、永恒的爱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于是,在作品中对真挚、忠贞、永恒的爱的追求,便往往是抒发对自身幸福的向往。爱情的不得意,身世的不自由,妓女笔下的妓女词多以这两方面入手,这就使得妓女笔下的妓女词较男性词人笔下的妓女词作在题材上始终是单薄的、狭窄的,因而,妓女笔下的妓女词始终代替不了男性词人笔下的妓女词。
2.温柔婉约的闺音原唱与缠绵细腻之情感。中国古代一直视女性为阴柔、卑弱、依赖、顺从的人群,这就造成了中国古代女性作家作品中统一拥有的温柔婉约之特点。妓女作家虽较之一般的闺阁作家多了些生活阅历,但她们归根到底仍是女人。故此,宋代妓女词人作品中必不可少温柔婉约之风。来看一首同以爱情为主题的词作《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青蹲一曲阳关调,别调人人第五程。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檐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此词是名妓聂胜琼所书。词作上阕写别时之景,因离别而“玉惨花愁”,摆下送别之宴,手举“青搏”,为君歌一曲“阳关调”,虽是写景,却景中含情,处处都流露着不舍之情,但一切的一切都留不住来人,曲未唱完,人己远去,满腹不舍只有压在心底。下阕写别后之伤,想要在梦里见君,却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无法实现,太多的心绪因为窗外的雨声,得以总的爆发:以雨作衬,泪共雨长,雨滴心碎,泪断人肠。于是,原以为从此“萧郎路人”的一双有情人,却因同为女性的李之问之妻读懂了词中的真情,词中的哀怨,词中的两心相印,最终出妆匧以资夫娶归。
3.清新自然的自师其心与自铸其词。妓女词人因上文提到的所生活的社会背景及境遇的影响,写作特点就呈现为有别与男性词人的“亦师其心少师人,自铸其词少袭人”,既“我笔写我心”的写作特点,较少化用旁人诗词。来看一首未留下姓名的蜀地之妓所留下的《鹊桥仙》:“说盟说誓,说情说意,动便春愁满纸。多应念的脱空经,是那个、先生教底,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咒你。”这首词真算得上是通篇白话了。全词塑造了一个对心上人思念不己的妓女形象,是不是作者本人我们无从得知,但通篇的相思之意却是明白之极。
对宋代而言,词人与妓女,都是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因而他们都有不同寻常的卓异之处。陆游《卜算子》写的虽然是梅花,说的何尝不是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词人如此,妓女又何尝不是这样?妓女是沧桑感特别强的人,因为看尽世态炎凉,对于人生、命运、归宿等问题,都多少有些思考,至少有一种敏锐而又朦胧的感觉。表面上看,她们锦衣玉食,丝竹弦管,青春尽享,风头尽出,但人生何处是归程?谁的心里也没有底。妓女以青楼为家,心底的酸苦又有何人得知?于是只有将满腹心事付诸笔端。观蜀妓之词,“说盟说誓,说情说意”不仅将盟誓、情意明白的写入词中,更是为了相思之苦“不茶不饭,不言不语”,同时想你已是不及,只怕心心念念都是你,又哪来的心思怨你。近乎口语的词句,说的、写的,都是词人的心。读来让人余味无穷,不但有言内之意,更富有深厚的言外之意,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足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也才能流传至今。故而,宋代妓女词作虽始终不是主流,但在文学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书奴.中国娼妓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2]邓红梅.女性词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3]舒红霞.女性审美文化一宋代女性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贺新辉.全宋词鉴赏词典[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西安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