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理念,加强理解,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2013-04-29张克中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学年课程标准教学内容

张克中

从本次全省调研的情况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落实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主要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面临如何整体把握的难题,教师在课程教学与课程评价领域仍然存在进退失据的困扰。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正常的。因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基于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本身自然是一个开放的架构,但我们却没有符合课标要求的评价系统。在一个课程理念开放而课程学习实际上只有唯一评判标准的课程实施环境里,课程教学实施者和课程学习者整体上会不约而同地趋向现实的评价要求而非课程目标要求,这样语文课程教学自然会面临整体把握的矛盾与问题。所以课程实施出现了缺陷:选修模块教学与必修模块教学一样,成了单篇文本教学的简单累加。如此看来,评价系统的保守与滞后是造成这一课程实施缺陷的主要原因。

这么说不等于我们今天面临的课程实施难题学校与教师就没有责任,也不等于教师可以不必有课程的建设性作为,只需静等理想的评价改革的到来。任何根本性的变革都是实践的结果,学校与语文教师要厘清在课程整体实施过程中自身的不足与缺点,用积极的态度去弥补评价不足对课程实施带来的影响,让教学行为更加靠近课程目标与内容要求。

调查中我们发现,全省绝大多数学校的课程实施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这也是多数学校与教师普遍反映的课程教学安排的问题:必修课程在1.25学年内完成,选修课程在1.75学年内完成。学校与语文教师的整体感受是必修教学时间安排仓促,学生“吃不饱”;选修教学内容繁多,师生又“吃不了”。其实,调查者内心也清楚,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操作中,1.75学年的选修课程教学时间根本无法保障,几乎没有学校还能够在最后0.5学年继续选修课程的教学。更为残酷的,许多学校进行选修课程教学的时间仅为0.75学年,即高二便结束高中所有课程的学习,高三只是高考冲刺。选修课程“吃不了”的情况多数是人为缩减了课程授课时间造成的。

我们必须要有选择课程的勇气与眼光。即便1.75学年的时间全用于选修课程教学,我们仍然要面临课程选择的问题。笔者认为,问题不在于课标对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而在于我们学校及教师在1.25学年的必修课程时间和1.75学年的选修课程时间里如何选择课程教学内容。

巢宗祺老师早在新课程实施之初就撰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课程的实施也富有弹性,课程具体开设的情况可以因校而异”,“各地区、各学校情况不尽相同,有些学校之间甚至差异很大,所以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秩序”[1]。现在看,只有为数不多的学校打破了先必修后选修的课程安排秩序。有少数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在高一年级就开始选修课程的学习,在苏教版整体16个选修模块中,他们的课程选择超过了选修课程总量的50%,这就是一种灵活的课程实施安排。而在必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些学校也作了大胆的取舍,同样的人文母题教学,他们精减文本,在不同的模块确定统一的教学内容,从而节省下教学时间。这样,必修模块的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吃饱”,选修模块也可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研修学习。相较于多数学校从高考现实需要出发,选修课程只选择《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等为数不多的模块学习,少数学校的课程时间安排与课程内容选择的探索经验值得借鉴。解决我省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缺乏灵活性与机动性的问题,这种课程整体处理的方式可以作为一个参照。

另外,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整体合理安排问题,还应回到课程设计理念上去考虑。与必修课程一样,选修课程也是从语文课程功能和人的主要行为取向出发,围绕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程同样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培养,同样注重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在此前提下,高中选修课程的五大设计理念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即课程设计基于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底蕴、提高母语素养、激发个性潜能、引领专业发展。前三个设计理念的关键词是“拓展”“丰富”“提高”,选修课程是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的,是进一步丰富学生人文底蕴的,是进一步提高母语素养的;后两个设计理念着重强调选修课程在学生个性学习方向上的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选修课程让学生发现其个性潜能,让学生寻找自己可能的发展方向。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整体课程设计理念,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5个选修系列中开发出16个模块供学校和师生选择:

调查表明,评价机制的导向让全省多数学校在选修课程的整体安排上趋向雷同,不论何地区、何等级的学校,高考题型决定了他们选修课程的构成,这就违反了选修课程的设计理念,学校没有考虑课程资源状况和学生实际的个性化课程需要。同时,学校与教师又对这种迫不得已的课程结构选择表达着不满。这就形成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方面学校与教师对课程整体选择有不同想法,而另一方面又不愿作调整。如此看来,在评价机制一时难以改变的前提下,学校与教师应该勇敢地往前迈出一步,在尊重评价现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的课程选择更加丰富,更加个性化,正如上文提到的,大胆打破必修与选修的时间限制,大胆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让选修模块在低年级就进入学生的学习领域。在选修模块学习内部,同时对学习内容作出专业的调整取舍,根据教师情况和学生需要有重点地进行模块内容的学习。

这就关涉到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问题。目前,普遍的问题是教师不敢对选修课程内容本身作选择,具体的课堂教学依然是单篇的文本教学。前者,教师要有足够的专业判断,依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的个性需要作归理整合;后者,教师要有整体教学的观念,由于是选修模块,教师应该在广度、深度、整体上做文章。比如《唐诗宋词选读》模块,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生只需重点解决唐宋时代重要的诗家诗风,那就大胆舍弃此模块中以时间为标志的专题,只留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专题重点研习探究。进入具体的专题教学后,教师如何在广度、深度、整体上实施教学内容的选择呢?如在“‘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教师就不能再以单篇诗歌教学的形式完成专题五首诗歌的教学,而是要借用专题诗歌作例,带领学生研习初唐诗是如何“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歌与前朝诗相比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明显不同的变化,与之后的诗歌创作相比,此时期的诗歌作品又有哪些明显的不足,总之“风神初振”四字要让学生研习透彻。“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亦是如此,教师不能再孤立地一首一首地教学李白诗歌,而应把专题中的四首甚至更多的李白诗歌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发现、揣摩、体味李白诗“豪放飘逸”的风格特征。

如此的教学就是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有别于必修模块的课堂教学,就能够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中拓展视野、丰富底蕴、激发个性潜能的选修模块设计理念。苏教版16个选修模块都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开发出的学习模块,每个模块的学习指向皆不相同,学校与教师应该仔细研究模块学习的目标与任务,从而正确选择教学内容。

关于选修课程的评价,许多学校与教师普遍感到困难,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没有统一的课程评价范式。但正是缺乏统一的评价范式,才让我们有更大的空间探索选修课程评价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不是我们缺乏评价的智慧,而是我们面对现实的高考评价机制没有探索创新的勇气和底气。现在选修课程的评价有两个倾向,一是笼统使用缺乏区分度的等第判断,一是简单与高考评价模式挂钩。笔者的建议是,把二者合理的成分加以整合,基本的知识评价仍然以纸笔测试的形式进行,不适宜现场考试的课程学习检测可以通过论文写作、课程报告、综合实践报告等形式完成,甚至有些课程可以小组综合学习体验总结的形式来完成。我们不能非此即彼,搞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对学生的个性评价完全可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完成,有些课程内容的学习本来就不是靠简单的数字评价判断来区分的,不然个性化学习的课程标准永远难以实现。

总之,课程实施靠的是教师的课程观念、课程理解与课程实施能力,在现实课程系统并不理想的前提下,学校与教师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大胆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实施之路,单纯地等待与批评只能让自己更深地陷入课程教学的困境中,比责难更重要的是实践探索和务实建设。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培训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学年课程标准教学内容
《读写拍档·新高考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编辑计划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全国第17届可拓学年会”征文启事
第二届星火学年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