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古代雄辩家学舌战

2013-04-29熊太平

新课程·上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触龙秦伯邹忌

熊太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口语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为达到这一目标,高一改版的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口语交际的范例,仅上册第五单元就有四篇历史散文。我们在该单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跟古代雄辩家学习舌战的方法。

一、避其锋芒,迂回入题

交际实践中,有时矛盾激烈、气氛紧张,不利于乙方表明观点、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这时,既要克服紧张心理,又要语言得体、态度诚恳,避免激化矛盾。策略是不开门见山,直触敏感话题,而要避其锋芒,迂回入题。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郑国大夫烛之武,即用此法营造了良好的交际环境,终得说退“秦伯”。秦、晋围郑,兵临城下,战火一触即燃,连去做说客的烛之武出城,也只能“也缒而出”,可见气氛之紧张。但作为处于被动被挨打的弱国使者,烛之武并没被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氛所吓倒。他自信、沉着、诚恳、正式地道出了郑国上下的心里话:“秦、晋围郑,晋既知亡矣。”此话一出,既赢得秦伯的同情,又消除了秦伯敌意和戒备心理,缓和了双方的矛盾。此即迂回入题法。

二、转移话题,化解矛盾

在交际实际中,当说话双方对某一话题争论十分激烈时,己方一时无法达到说服对方、解决矛盾的目的,可转移话题。用看似与争论焦点无关的新话题来缓和气氛,再慢慢触及原来的话题,从而巧妙化解矛盾,促使对方接受己方观点。《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触龙就用此法说服了赵太后。在“大臣强谏”后,“太后明谓左右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的交际僵局中,“左师触龙”连用看似与“与长安君为质”的话题无关的四个新话题,逐层深入,依次破禁,化解矛盾。他先谈身体状况,表达一个老臣对主子的问候,使“太后之色稍解”,缓和了太后与大臣的矛盾,营造出轻松的交际氛围。接着,触龙用“为幼子求官”的话诱赵太后说出“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之语,使太后“笑”着和他谈起话来:在矛盾再一次缓解,谈话气氛融洽时,触龙适时地转换话题,谈及“怎样才是真爱子女”。使太后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促其反思自己不愿为长安君“为质”之错。至此迫禁的时机成熟,矛盾有望解决,但因太后终究未明言,问题仍未解决。触龙乘胜追击,再换话题,阐明“诸侯子孙长久继位之‘无有”的道理,促使太后梦醒,终于心甘情愿接受让长安君做有功于国的建议,乐意交出长安君并“恣君之所使之”。

三、绘声绘色,形象说理

在语言交际中,要想达到预期目的,有时因身份和环境所限,不宜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则可用形象说理的方法。形象说理就是通过举实例、打比方、作类比,绘声绘色地阐明道理,是交际的对方乐意接受你的观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就运用类比推理法使齐威王明白“王之蔽甚矣”。他由自己“诚之不如徐公美”,却因“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的原因被他们“皆以美于徐公”类比,推理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样,作为臣子的邹忌,通过形象说理达到了劝谏齐威王的目的。《勾践灭吴》中,大夫文种,则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劝谏越王勾践及时重用人才。他用“贾人下则资皮,冬则资烯。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之”作比喻,强调“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的道理,用“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来比喻人才(谋臣与爪牙)的蓄积,对应对国家危急情况之重要的道理。

(作者单位 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英山方咀中学)

猜你喜欢

触龙秦伯邹忌
家训小故事:触龙说赵太后
家训小故事:触龙说赵太后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邹忌劝齐王纳谏
邹忌比美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品味语言的力量
情理兼容进谏辞 赤诚感人爱国心
触龙挽狂澜 攻心巧垂范——《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艺术摭谈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辩艺术